作者:張剛攝
在一大學門口,一些學生取快件時還是習慣先籤收後驗貨。記者張剛 攝
□實習生 黃黎 本報記者 王亞妹
「五一起,快遞新國標開始執行。可為什麼我從網上買了個玩具,還是不能先驗貨後籤字呢?」近日,市民蘇女士致電報社訴說煩心事。
記者了解到,新國標指的是剛實施了三天的《快遞服務》系列國家標準,該標準明確規定了「先驗貨後籤收」、「文明分揀」等細則,意在進一步規範快遞市場,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但記者走訪濟南多個快遞收發點發現,實際執行起來問題多多。
寄前驗視「形同虛設」:
七個快遞收發點,無一家「驗視」
根據新國標,寄件人應將快件內件的種類和性質告知收派員。對交寄的信件,必要時快遞公司可要求開拆,進行驗視,但不應檢查信件內容。對交寄的包裹和印刷品,快遞公司收寄時應當場驗視內件,寄件人拒絕驗視的,可不予收寄。另外,還要求市民在郵寄快遞時帶上身份證。
2日上午,記者暗訪了山師、濟大等地附近的幾個快遞收發點,發現這7個點沒有一家主動提出「驗視」,多是直接填單子就行,個別的會隨口問問寄的是什麼東西。至於身份證,工作人員表示不需要。「沒聽說寄東西還要帶身份證的,根本不需要。」一工作人員稱。另一名工作人員則說,即使他們想驗,寄件人也不一定會配合,而且還耗費時間,「況且很多危險物品不是靠『驗視』就能查出來的」。
記者在濟大教職工宿舍樓前,碰到一名上門攬件的快遞員,只見他接過寄件人早已打包的物品,直接稱重後放上了車,期間並未進行驗視。「這裡面裝的什麼?」記者問。「我也不知道,寄什麼是人家的隱私,我們不好問。」快遞員回答。「我也想寄快遞,需要出示什麼證件嗎?」記者又問。「不需要,到時直接把東西給我就行。」快遞員回答。
對於寄前驗視,一些市民表示出於安全考慮可以理解,但也有市民認為「牽扯到個人隱私,應出臺更有細節性的標準」。
文明分揀受制約:
時間有限、場地不夠
去年,「暴力分揀」曾一度成為不少人關注的話題。新國標對分揀做出了細緻規定,比如分揀時應按快件處理場所進行分區作業;快件脫手時,一般快件離擺放快件的接觸面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30釐米,易碎件不能超過10釐米;易碎件單獨存放等。
針對這些規定,圓通快遞公司坦言,目前來看,要完全按規定執行不太現實。「這個行業工作節奏很緊湊,時間卡得比較緊,要嚴格到釐米,恐怕做不到。時間、場地等都是制約因素。」但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會盡力做到文明分揀,避免包裹出現破損等情況。
不少消費者認為如何監督是關鍵。市民劉先生表示,「出發點很好,但能否執行到位,還得靠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監督,比如不定期的抽查。」
採訪中,不少快遞企業表示,新國標要求服務進一步細化,這應該是行業趨勢,有利於行業的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但同時也很可能會催漲企業的運營成本,比如人力、物力等成本,最終有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當然,具體的實施效果及引起的連鎖反應,恐怕還得執行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先驗後籤執行難:
消費者嫌麻煩,快遞稱「不會刻意提醒」
關於先驗貨還是先籤收,新國標對普通快件和網絡購物等快件做了區分處理。對於普通快件,收件人在籤收前,應對外包裝進行驗收,如外包裝完好,收件人應籤字確認,對外包裝出現破損等異常情況,收件人應先驗收內件再籤收。對於網絡購物、代收貨款等其他快件,首先快遞公司應和寄件人(商家)提前約定投遞時到底是「先驗後籤」還是「先籤後驗」;其次,寄件人(商家)應當將驗收的具體程序等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告知收件人。舉例來說,淘寶裡的商家,應該在用戶下單時,明確告知用戶,到底是「先驗後籤」還是「先籤後驗」。另外,派送員也要先將約定的驗收方式告知收件人。
2日中午,記者來到濟微路106號附近,路東停靠著不少快遞車輛,有圓通快遞、申通快遞、韻達快遞等,幾乎每輛車上都堆著滿滿的包裹。中午12時左右,取件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其中很多是剛下課的學生。記者看到,二三十人擠在申通快遞車的車廂前,快遞員簡單詢問取件人的姓名和手機號,對上後,就將快遞交給取件人籤字。記者發現,不少人都是直接籤字,之後轉身離開。一個小時過去了,取件的三四十人中,主動要求驗貨的只有兩三人,而且都是先籤後驗。這期間,快遞員也沒有任何驗貨提醒。「你們每次都不驗貨嗎?」記者問。「你看這麼多人排隊,有哪個驗貨的啊?當場驗貨太麻煩了,東西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一學生模樣的女孩答。「我收到關於新標準的簡訊了,那是上邊的規定,具體到各個快遞公司,執行起來不一樣。像我這兒,不論是普通快件還是網購等快件,只有在外包裝有明顯損壞時,才能先驗後籤,一般都先籤後驗。」女快遞員說。
不遠處,韻達快遞工作人員也在忙碌著。「您知道剛實施的快遞行業新國標嗎?」記者問。「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按新標準執行了。其實這對我們沒什麼太大影響,畢竟驗貨的人只是少數。」快遞員回答。
隨後,記者致電幾家快遞公司,一些公司表示,先籤後驗對維護消費者權益有利,但執行起來不太現實。「這必然會對工作人員的效率產生一定影響,造成企業相關成本的上漲。如果消費者不主動要求驗貨,我們也不會刻意提醒,真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表示。
【相關連結】
快遞新國標:無懲罰性措施,但可作為糾紛時的依據
據《新京報》報導,中國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5月1日實行的標準如果沒有配套的法律來落實,「先拆後籤」很可能會引起客戶和快遞從業者的爭端。這個標準沒有法律依據和具體的懲罰措施,快遞從業人員沒有足夠的動力按標準來做。落實這一系列規定需要法律和合同雙方面的規定。寄件人、收件人和快遞從業者之間需要法律合同來約束。
也有律師表示,缺乏配套懲罰措施有可能會讓國家標準流於形式,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標準會成為一紙空文,當發生快遞糾紛時,客戶可在訴訟中引用國家標準作為證據,來證明快遞公司存在過錯,從而主張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