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孩子太依賴於父母?7招引導孩子獨立起來,建議收藏

2020-10-23 合格父母

文丨合格父母

導語

其實在幼兒和父母之間出現親密的關係實在是很複雜的一件事情,以至於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形式印象的過程來解釋。像很多被父母遺棄或者是分離的幼兒,大家觀察中可以注意到許多缺乏親密個人關係的兒童會感到非常的痛苦,一個天生的依賴系統,能夠將幼兒和父母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這種依賴系統適當的起著作用時,能夠很好的保護好幼兒。因為他們能夠待在保護他們並且遠離危險的父母身邊。父母親與孩子形成很好的依賴關係能使幼兒在探索世界的時候不被捲入危險地帶。從而在不同類型的體驗和刺激下健康發展。這種對世界的探索是嬰兒的大腦很快的發展,這種依戀系統是由幼兒對安全的需要所驅動的。

正文

大多孩子在受驚嚇的時候他們會哭喊

如果有能力他們便會爬向自己的母親,孩子對父母的期待是撫慰,使他們平靜下來!一旦幼兒恢復了平靜,他們就會繼續向周圍的世界所探索,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受到驚嚇,母親是會第一時間提供保護的。由於幼兒需要安全感,使他們一直不用害怕和探索周圍環境的能力,一個健康的依戀關係那是必須的。如果在探索世界的時候。

沒有過度保護嬰兒,很難感受到安全,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有一個安全的依賴關係,會使孩子能夠把他們的照顧者當成安全的基礎,他們可以探索新目標和陌生人。當事物變得令人恐懼的時候,他們還可以回到照顧者的身邊,並得到撫慰。直到他們的安全感得到滿足,並可以進行更多的探索。這些與母親和照顧者關係的體驗將變成一種內在的關係模型,它代表著幼兒和其他人的依賴。最重要的是幼兒的依賴,為他們以後的生命建設了發展的舞臺,因為這樣將影響孩子與其他人社會發展的質量以及他如何進行社會和情感的發展


人類的幼兒都依戀著他們的父母,這些依戀的能量可以說是是巨大的。

那麼為什麼一些幼兒和母親能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關係,而與其他人卻不能呢?其實這是非常難解釋的。有很多人研究了大一點的幼兒,其實有一個時期,幼兒的大部分表現都是依戀的行為。

當一些母親對他們的幼兒哭喊和悲痛立即作出反應的時候,其他人卻沒有這麼做,在確信這些不同反應非常重要後有人發展出一種至今乃至現在都在使用並很容易理解的測試!


測量兒與他們父母的分離和團聚的表現步驟:

1.母親和幼兒在一起。在一個有一些玩具的房間裡。

2.陌生人進入房間並借鑑的開始,與幼兒一起玩兒,母親離開。

3.陌生人與幼兒一起待在房間裡。

4.第1次團聚,母親返回,陌生人離開。

5母親離開房間,嬰兒一個人呆著。

6陌生人返回房間與嬰兒呆在一起。

7.第二次團聚,母親返回,陌生人離開。


嬰兒在他們悲痛的時候,他們信任和依賴照顧自己的人

在陌生人的實驗步驟中,這些安心的嬰兒在母親離開房間的時候會變得很不安,但他返回的時候又會變得非常的輕鬆。父母在抱住嬰兒,並通過講話來安撫他們,一兩分鐘之內他們就會變得平靜,並能夠在一起探索外界。與那些安心的嬰兒相對照的是那些毫無安全感的嬰兒。

焦慮要擺脫啊,或者是抵抗不安全感的嬰兒,像安心的嬰兒一樣,當母親離開時就會顯示出清晰的憂慮信號,但當他們的父母回來的時候,卻依然不能夠獲得安慰,這些嬰兒經常寫叔叔需要被幫助和安慰的信號,但是父母常是這樣做的時候,又會抵抗這些嬰兒無法接受恢復平靜。對於焦慮迴避的安全感的嬰兒,他們在父母離開或返回時顯示出極少的回應,沒有明顯的發出需要雙親的信號,即使在父母離開時艱難的不安,他們似乎也忽略父母的返回。


安心和無安全感的兒童的不同點。

似乎是在與他們的父母分離和團圓的時候顯示出的一些行為,如突然變得非常冷淡,大多數的研究已經證明了安心的嬰兒,還有可能是在他們的社交和情感技巧上發展正常的,他們有更多來自朋友和同學的支持關係,並能很好的應對家裡和學校的困難,由此可知能否成為一個安心依賴的兒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他們需要有這樣的父母,在他們敏感的時候能夠做出積極的回應。

有科學家表示自立的成年人他們擁有兒童時期清晰的記憶,不管是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這些成年人在與朋友和配偶之間都擁有親近和有意義的關係,並且有能力從這些重要的個體中,獲得他們需要的社會支持。這種分類與幼兒期發展的安心依賴分類相一致。長大以後這些成年人感到最快樂比其他人要多的多,與其他人相處會擁有最令人滿意的關係,並且心理抗壓水平是最健康的。


當回憶過去的記憶以及與父母現在的關係使一些人似乎更自主獨立,

能夠與父母和其他人的關係的重要性最小化,這與兒童期的焦慮,迴避,依賴分類相一致。另外還有一類與幼兒期關於焦慮矛盾的分類是一致的,他們沒有對過去兒童時期的清晰記憶

並且無法講述連貫的關於自己和父母以及其他人的故事,這和幼兒期不斷的依戀分類是相一致的,這類的成年人就像他們在幼兒期一樣形成關係上有困難,並且在心理健康上和幸福上有著更多的問題。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各位家長在看到了以上的內容之後,應該對孩子的依戀問題有所了解了,家長們應該從各個方面來注重與孩子的依戀關係的培養,這是對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幫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幫孩子建立好良好的依戀關係,才能使他們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發展。

相關焦點

  • 孩子獨立性差,過度依賴父母,父母要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過是希望孩子學習好,能獨立,聰明一些,小時候父母還可以時刻陪著孩子,到孩子長大到一定的年齡時,都會希望孩子能夠儘快獨立起來,不用家長再擔憂孩子。閨蜜性格很柔軟,對於孩子這些小事上,都不希望孩子吃苦,一切都會幫孩子去做,最後也造成了孩子太過於依賴父母。
  • 如何幫孩子擺脫依賴性格?父母應適當放手,引導孩子面對挫折困難
    因為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孩子被父母嬌生慣養。很多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過於纏人,懶惰,不喜歡獨立完成事情。其實這都是孩子依賴性太強的表現。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太強,絕不是好事。我們可以看到孩子依賴性的養成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家長在抱怨自家孩子太懶,不肯思考,不主動做事的時候,也應該反思一下自身,在解決孩子依賴性太強的問題時也應該主要從父母的角度出發。
  • 孩子喜歡依賴父母,與家庭教育有關,可用四招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讓孩子糾正依賴父母的習慣,變得獨立起來。四種方法讓孩子變獨立如果孩子在生活中,習慣了依賴父母;在工作中習慣依賴同事和領導,那麼,即使他在某個方面比較突出,那麼,他也很難獲得成功的,因為他沒有獨當一面的魄力。
  • 孩子特別依賴父母,不做事情也怕事,怎麼讓孩子學會獨立?
    以上的孩子都是對爸爸媽媽太過於依賴導致的,那怎麼讓孩子不要那麼依賴父母,獨立自主一些呢?1.父母有很強的控制欲,其實小孩子一出生都是一張白紙,後來性格成為什麼樣子,和父母或者身邊最親近的人有很大的關係,有些父母太過保護自己的孩子,感覺孩子不在眼皮子底下就會焦慮不安,很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或者通過掌控孩子來展示自己的權利和威嚴等等。
  • 孩子依賴性太強,什麼都要家長幫忙,關鍵在於教會孩子獨立
    孩子依賴性太強怎麼辦?每個家長都希望有個獨立自主的好孩子,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無論幹什麼都非常依賴家長,甚至是簡單地穿衣吃飯都解決不了,這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已。那麼,如何幫助孩子走向獨立呢?事實上,一個不夠獨立的人往往沒有能力應對陌生環境和困難的情況。當他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也無法做出獨立的判斷並且解決。因此,他只能尋求家人的幫助。
  • 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培養孩子獨立的十點建議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日後的成長。日常生活中,父母會習慣性地給女孩買洋娃娃,給男孩買飛機模型,這種無意識的行為恰恰反映出男孩和女孩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紅家長有十點建議。1、培養孩子獨立意識需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
  •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依賴父母?黏人≠不獨立
    有時候在小區玩的時候,也能看到一些孩子,特別黏家長,玩要拉著家長去,小手緊緊拽著家長的衣服或者手,不敢主動融入,看上去特別黏家長!無論家長如何鼓勵和引導孩子去玩,孩子都一個勁兒的搖頭,除非家長跟著一起去玩,才會特別開心放得開!
  • 如何看待孩子的「需求」和「依賴」
    很顯然,後一種的依賴心理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十分不利,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及時對孩子加以引導,儘量幫助孩子建立安全針對孩子的依賴心理,父母要分清孩子的依賴心理是哪一種,關鍵是要看孩子是否願意探索周圍的環境,當孩子依賴的人重新回來時,孩子是否會顯得高興。如果孩子顯得很開心,那就說明孩子和依賴對象建立的是一種比較正常而安全的依賴關係。這種安全的依賴關係的培養需要父母儘可能多去照顧孩子,陪孩子做遊戲。
  • 「家庭教育」孩子學習過於依賴父母怎麼辦
    孩子在學習上對父母有依賴性,是由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決定的。但如果過於依賴父母而形成了依賴心理,不願做學習的主人,不肯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不僅會妨礙學習能力的提高,也不利於人格的健康發展。孩子學習過於依賴父母,該怎麼辦呢?父母首先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原因一,孩子不會管理時間。科學的時間管理能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睿智燈塔專家說正確引導很重要
    「獨立解決問題」聽起來好像是成年人的事情,但是獨立解決的問題的能力,卻是要從孩子就開始培養的。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一旦遇到不會做的事情,就會尋求家長的幫助,甚至會直接選擇讓家長幫助他完成。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我們總以為孩子是懶,不想自己動手或者不願自己動腦去處理。
  • 孩子做事太依賴父母?聰明的家長這樣教孩子學會自立
    ,應該趁孩子年幼感興趣的時候逐漸加以引導。我們希望孩子走一條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沿著父母的成長軌跡再來一遍。那麼,培養孩子自立究竟有哪些好處呢?1.自立的孩子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父母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樣的孩子往往打小就很有主見。有時候他表現的不夠&34;,然而當他長大後,他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會&34;。
  •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先糾正孩子的依賴心理,家長做好這些很重要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父母產生依賴情有可原,但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就應該學會去照顧自己,如果事事都依賴父母,那麼這種強烈的依賴心理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很大的障礙,相信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夠在社會中獨立,也不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只知道求助,而不知道自我題解決,培養孩子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並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
  • 孩子對父母依賴成習慣,處理好「適度依賴」,讓孩子走向獨立自主
    這種適度依賴可以讓孩子有主見,有想法,但在某個特定的時候,如果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也會向父母求助。處於適度依賴這一中間地帶的孩子,他們會比其他處於過度依賴和疏離依賴的孩子更加獨立自信。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適度依賴,因為這有利於孩子以後形成健全的人格。
  • 一招解決,孩子的過分依賴
    很多家長有一個共同的苦惱,「我孩子總是喜歡纏著我,以至於我根本沒有一點點時間做自己的事情!」這份甜蜜的負擔確實有時候會讓人頭疼,那麼有沒有辦法解決呢?當然有!尋求關注,我們的孩子們總是希望爸爸媽媽們可以多多關注自己,這樣小朋友才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當然他們並不懂這些名詞,可能對於孩子而言,他們覺得父母的時常關注讓他們有安全感。每個人都想得到關注,這並沒有什麼錯,但是孩子們因為不懂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才使得他們用一種惱人的糾纏方式來博得父母的注意。
  • 孩子太過依賴父母,爸爸媽媽們不知道怎麼辦的進來看看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試著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那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應該讓他獨立去完成,如穿衣、吃飯、睡覺等,哪怕完不成,也不是選擇替他去做,而是鼓勵他,直到他可以獨立完成為止。2.父母應該適當放手,儘量不要過度幹預孩子很多孩子太過依賴父母大多是因為父母管的太多,為孩子準備好了一切,其實這個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獨立的能力?
    獨立是指單獨的站立或者指關係上不依附、不隸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很顯然,孩子住校的行為,只代表了孩子與父母一段時間的分離,這與獨立並不是一回事,孩子沒有辦法通過與父母的分離,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有一個可以與他形成依附關係的引導者,孩子需要一個可以依附的對象,才會感覺踏實。
  • 如何引導孩子的獨立思想,父母都應該知道這些…
    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是具有批判精神、一個自由的、有個性的人。而個性的一定是獨特的,獨特了總是會和平庸發生衝突。父母鼓勵孩子發展自由的個性時,要善於引導孩子理解和接納不同的人或事物,健康的批判精神應該是視野開闊的,是有高度的,所以應該是具有寬容、大氣的特質。
  • 請停止「中國式餵飯」,對孩子只有壞處,3招解決孩子獨立吃飯
    三、 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孩子在三歲以前,是訓練獨立吃飯的最好時間,是黃金期,如果在這個時間段,父母天天追著孩子,主動給孩子餵飯,就會讓孩子錯過這個時期,孩子也會因此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不利於他日後人格獨立,而且,這種行為可能會持續到6歲的時候,孩子還不能獨立吃飯,這是不正常的現象
  • 美國家庭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獨立?
    從此以後,他懂得勞動光榮,自己掙錢買東西,遇到問題自己解決,到現在,他是一位樂觀開朗,成功的地產商。他告訴我,後來 他知道,父親和那位叔叔早就勾結起來,所以他才那麼容易就找到了洗碗的工作。   美國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責任教育,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所以,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比如說生日、畢業典禮。
  • 希望孩子獨立?廈門網友:那就快停止包辦,學會正確引導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變得獨立又勇敢。但是這不是孩子一下子就能擁有的能力,更多的是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培養。就像很多媽寶男都是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包辦的結果,先不說家長個人的控制欲問題,但就是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替孩子做,所以孩子長大之後就沒有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