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戰爭,同時意味著中國開始正式進入到全面抗戰中,這一切的開端都是日本的野心造成的,他們渴望擴展自己的領土, 而當時的中國又正是處於起步最混亂的時候,為了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發展,想要獲取大量的資源以實現很高水平的發展,日本便開始對中國下手,以士兵失蹤為藉口向中國發動了攻擊,而當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時間進行反映,處在被動作戰的狀態,國內的戰鬥本就讓中國耗費了精力,可面對日本的挑釁又不得不進行反抗,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的實力差距真是很大。
在1937年的時候,日本國內盛行帝國主義,而且對天皇的崇敬達到了最頂點,把天皇視為自己的信仰,狂熱崇拜這他,這在戰鬥時能很大程度上激發隊伍的士氣,而且他們堅定認為這種真摯的信仰會為日本帶來光明的未來,所以日本上下都是團結一心的。可是中國不太一樣,當時國內的兩個黨派正在彼此爭鬥,都想壓制對方的實力,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加上國民黨對普通民眾的壓榨和剝削,讓人民怨聲載道,十分不滿其政權對中國的統治,這讓中國陷入了非常不利的狀態,導致整個國家的氣勢都很衰弱,狀態非常不對勁。所以大家的士氣都比較萎靡,缺少激情和熱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1937年,日本經濟迅猛發展,總量已是我國三倍多,人均GDP更是我國的20多倍,差距十分明顯,對於戰爭中所消耗的軍費,更是我國想都不敢想的。中國在當時十分落後,只能穿著粗布衣衫,唯一維持生活的就是家裡的幾畝良田,工業發展根本無法提升。而經歷過工業革命的日本大力創造經濟,中國卻仍以農業發展為主。兩國在經濟上的差距顯而易見,日本也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好。況且當時的中國政權動蕩不安,內鬥不止,國民黨壓迫底層人民的發展。雖然洋務運動後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是與日本依然相差千裡。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在經濟在20年內的時間都處於極度低迷的狀態,日本人將其稱為「失去的20年」,可當時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到高度發達文明的階段,然後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與日本還有很大的差距。 日本當時就業幾乎非常充足,人民生活很是富足,日本民眾心態都很平緩,日本的社會秩序安定和諧, 城鄉地區之間發展很平均。
在經濟方面,中國因為龐大的人口基數還需加把勁,在海軍實力方面,中國海軍在20年的時間內表現出了強大的發展潛力,盾艦數量上對日本實現了反超,但中國像055這樣的萬噸大驅的數量還非常少,驅逐艦總數也補給海上自衛隊,但護衛艦的總數超過了日本。隨著人民海軍開始逐步裝備055萬噸大驅和052D的後續改進型,此外還有新型兩棲攻擊艦的服役,中國海軍其實在綜合實力上是超越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