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李這幾天很苦惱。
一切源於上一星期的家長會。孩子上一年級的第一次家長會,有幼兒園和自己孩子一個班的家長參加。不經意間聊起了幼兒園時的很多瞬間,因為那位家長跟小李的一句話,她這一星期沒緩過神來。
「孩子終於上小學了,你看你家孩子比上幼兒園懂事多了,我記得他被老師關到角落裡好長時間~」
小李頓時懵了,「被關到角落裡好長時間!」就像一道閃電,從她的腦海划過。
這一切小李並不知曉。再三詢問下,那位家長吐露了原委。
事情還源於小李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孩子很調皮,受到了老師的體罰。(雖然只是打了兩下,但是孩子心理還是受到了創傷)
孩子回家後,小李發現不對勁兒,一個勁兒地問他,但是他什麼不說。
相信很多家長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對幼兒園的事情隻字不提,甚至幼兒園的家長會老師會說「不要多問學校裡的事情。」
小李不放心,連哄帶騙的,孩子終於吐露了實情。
小李受不了了,什麼也沒想,拿起手機在微信群裡質問老師。沒想到老師沒有承認,態度也很強硬,說孩子在學校不聽話,老是招惹別的小孩兒。
雙方「開火」了。
小李沒有善罷甘休。第二天,她到學校裡找到校長,非要調取監控,老師不得已承認了。事情並沒有很嚴重,只是拍了兩下屁股。
但是,小李堅持讓老師給自己道歉,並且讓老師辭職。
最終,在校長的勸說下老師給小李道了歉,老師仍然任教,保證不會再對孩子有所偏頗,事情看起來平息了。
直到這次家長會,小李知道了全部的真相。
在這之後,老師沒有對她的孩子多加管教。任你怎麼不聽話、任你怎麼調皮,你願意鬧自個兒鬧去吧,我不管你了!把孩子放到了角落,甚至用桌子把他擋在裡面,自己玩去吧。
老師的這口氣始終沒有下去,搞得我名譽掃地,心裡的這個坎兒始終沒過去。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自問:是小李做錯了嗎?這位老師怎麼可以這樣!
小李興許沒有做錯,這件事兒放在哪位家長身上都會不舒服。對孩子從小都疼愛有加,自己都捨不得打一下,何況是老師。
但是,小李沒有想到,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話語之間、一舉一動讓她站在了學校的對立面。
她沒有想到,她在微信群的一番話語、去學校找校長,對整個幼兒園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校長總會站在維護學校的角度去處理。
換一種思路來說,即使這位老師辭職不幹了,讓別的老師來教這個班級,那麼新來的老師在心理上也會對小李這類家長存在防備之心。
哪一位老師在來之前總會問問這個班出了什麼狀況,為什麼會突然換老師,當她得知上任老師被家長「趕下臺」後,對家長印象往往不會太好。
但是體罰,終歸說不過去。
我們能做到的,是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後再去處理,孩子的心裡一旦有陰影,想揮去卻是很難的事情。
如果從一開始就和老師做好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狀況,儘早地發現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及時地改正,那麼很多情況是不會發生的。
我不是在偏頗老師。除了那種很「變態」的老師、對誰都「嫉惡如仇」的老師,絕大多數老師是認真負責的。
印象中的老師都很「軸」,很清高,身上世俗氣很少。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得很計較,買個菜都講半天價,真要買個房子的話得比我們多花幾倍的時間去研究。而恰恰是這種老師在教學上非常認真、盡職盡責。
所以,我們要和老師做好溝通。不要因為老師對孩子提出意見而不以為然甚至反感。久而久之,老師難免會心有所怨,難免會做出過激的舉動。
多數的家長會有這種心理:孩子終於上學了,我們總算是可以輕鬆輕鬆了。
上學,只是把一部分教育的責任分給了學校,但不是把家庭教育讓學校分擔。相反,家庭教育會越來越重要,家長身上的責任會越大。
因為上學後,孩子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和老師打交道、和同學打交道。這些僅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
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1+1大於2。
無論是去找老師、找班主任還是找校長,他們總會說起這句話:「不要老是來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沒什麼好處。」
到底什麼事情?這三類家長的事情。相信學校比我總結的還要到位。
1、班級裡總會有幾位家長有個單獨的群,吐槽老師、吐槽家長、吐槽學生。
2、總是拿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大肆宣傳,唯恐天下不亂。
3、很強勢,總是一幅要幹架的表情,一句話就會點燃「炸藥包」的導火索。
也許很多家長不知道,但是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
前面說過了,校長總會站在維護學校的角度去處理問題。家長「大大方方」地去找他,他首先想到的會是對學校和老師的影響,然後再去慢慢地了解問題,一旦「命中」上述三個選項的話,很不幸,他又會說起這句話。
畢竟,你去找校長無非是這個班不好、這位老師不好、孩子老受欺負、孩子不適應這個班級之類的問題。
萬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
溝通,是家長的不二選擇。
為什麼現在要談「家校共建」,學校的付出加上家長的付出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家校共建,靠的不就是「溝通」嗎?
溝通,很簡單。
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孩子的精神狀態,孩子最近是不是消極、反叛。
絕大多數的老師都很樂意和家長交流,也關心孩子在家表現,畢竟孩子表現得越來越好,老師也越來越有成就感。
久而久之,我相信進步是信手可得的。
孩子的成長的路上,
我們也許沒有做錯什麼,
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