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隨求陀羅尼(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6月1日,農曆四月十五,阿地瞿多在這一天翻譯成《陀羅尼集經》紀念日。
《陀羅尼集經》,全稱《佛說陀羅尼集經》,十二卷(今作十三卷),唐中天竺沙門阿地瞿多譯。該經是《金剛大道場經•大明咒藏分》之一部分,主要講諸佛菩薩諸天之印咒,是各種經軌之集錄。內容總分佛部、菩薩部、金剛部、天部、普集會壇法五類:卷一、卷二屬佛部,收有《大神力陀羅尼經》《阿彌陀佛大思惟經》;卷三至卷六屬菩薩部,收有《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毗俱知菩薩三昧法》《毗俱知菩薩降魔法》《毗俱知菩薩使者法》《毗俱知菩薩救病法》《何耶揭唎婆菩薩法》《諸大菩薩法會》;卷七至卷九屬金剛部,收有《金剛藏大威神力三昧法》《金剛藏大威神力眷屬法》《金剛藏大威神力隨心法》《金剛藏軍荼利菩薩自在神力法》《金剛烏樞沙摩法》;卷十、卷十一屬天部,收有《摩利支天經》《功德天法》《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卷十二屬普集會壇法,收有《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品》。經錄記載,唐高宗永徽四年三月十四日,阿地瞿多于慧日寺開始翻譯此經,至五年四月十五日完成,沙門玄楷筆受。
阿地瞿多,唐言無極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為了宣揚佛法,攜帶很多梵本從中印度來華,永徽三年正月抵達長安。阿地瞿多來華時間在玄奘遊學印度歸來後,大唐國威遠振,國內佛法興盛,印度高僧陸續前來,阿地瞿多也是其中之一。阿地瞿多到長安後,唐高宗很重視,特下敕安置在大慈恩寺。當時玄奘法師正在慈恩寺翻譯《俱舍論》和《集論》,後來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國公徐績、鄂國公尉遲敬德等十二人又請阿地瞿多到慧日寺浮圖院建立「陀羅尼普集會壇」,沙門玄楷等力請阿地瞿多翻譯法本,於是他在慧日寺中,從《金剛大道場經》中攝要抄譯,集成《陀羅尼集經》十二卷。同時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難律木義師、迦葉師等在經行寺譯出《功德天法》(阿地瞿多參譯),也編在《陀羅尼集經》第十卷中,並未單獨流通。本經第三卷所收《般若無盡藏陀羅尼》,也是其他法師所譯,並未單獨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