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

2020-12-11 多元文化和平和諧

「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

我們介紹一下佛經翻譯的「五不翻」原則。宋朝法雲大師編了一部《翻譯名義集》,周敦義為之作《序》,其中提到對佛經翻譯的問題,「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

玄奘 大聖寶講五種情況下不翻譯,其理由非常簡明,總的來說就因為是:古印度佛經傳進中國,一度使用一種叫「格義」的方法,將經中某些要義轉變為中國古文詞中現存的成語來取代古梵文,以類比一些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的異域文化和思想觀念,以便於翻譯成中國人看得懂的文字。格義有它的歷史功勳,但也有它的美中不足…… 格義的結果往往就是出現名實皆失的情況,名相變了,實際的意義也變了,而且,更有甚者,出現了撲朔迷離的情況,把原來簡明的事情弄得複雜化了。所以, 大聖寶 玄奘大師提出了「五種不翻譯」。

這「五種不翻譯」是哪五種?

第一種,秘密的不翻。如我們密教中,有許多陀羅尼,有許多曼荼羅。「曼荼羅」、「陀羅尼」,以及密教的相關種種咒語,都沒有給予翻譯。少數翻的運用格義,就產生了有失原義的弊端。

第二種,當一個詞,如果祂有很多意思的時候,也不翻。宋朝法雲大師編了一部《翻譯名義集》,周敦義為之作《序》,其中舉出的例子就是一個「薄伽梵」的例子。按照一般的經典,「薄伽梵」是有六個意思。其實,按照密教的觀點,薄伽梵有三十六義,三十六義不能夠全部包含在翻譯過來的一個漢語名相中,因此,就保留祂的原音。

第三種,就是印度有這樣的名相而中國沒有,這種情況也不翻。但是雖然說不翻,很多的「格義」其實就是「此無」,所謂的「此無」就是中國沒有。但是要讓中國人聽得懂、學得會,所以不得已而為之,「格義」由此應運而生。《翻譯名義序》舉了一個例子:「閻浮樹」,在中國就沒有「閻浮樹」這樣一種樹,因此,音譯。

第四種,因為「順古」所以不翻。所舉的例子就是「阿耨菩提」。阿耨菩提就是無量億劫所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所集成的無上菩提聖果、成佛聖果。阿耨菩提心實際上就是指宗下(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所說的聖密菩提心。因此,我們所講的聖密菩提心,不是沒有來歷,而是大有來歷的。

第五種,指有甚深義的不翻。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相關的名相,不翻。不翻的原因,就是因為祂有很深很深的意思。比如剛才講的聖密菩提,也就是「阿耨菩提」,這阿耨菩提的本義有那麼豐富而深刻的內容,是無量劫、無量億劫所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億劫所集的無上正等正覺,從時間上來講是如此;在空間上講,以祂的實義而言,就是指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從而引申出不僅僅是自我解脫,而且也幫助眾生解脫。不僅自我解脫,幫助眾生解脫;而且幫助眾生解脫今生今世的痛苦,還要幫助眾生解決永生永世的痛苦。今生今世的痛苦和未來的痛苦,都幫助解決了,這才達到了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自度度他、自證證他的目的。

很顯然,這樣深刻的含義,不能夠三言兩語把它解釋清楚,簡單地翻譯成中國的名相的時候,往往就是名義皆失--名相和深義全都失去。為了防止這種情況,那麼也就不翻。

(參見:2012年12月01日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廣播聖密龍講)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佛經翻譯中的四例翻經和五種不翻(四例五不翻)
    佛經翻譯中的「四例翻經」和「五種不翻」是指唐代玄裝法師提出的一套將梵文譯成漢文的佛經翻譯理論。四例翻經指:1 翻字不翻音——例如「般若」二字及一切佛教神咒。2 翻音不翻字——例如佛教「卍」符號,保留了「卍」這個符號,但讀音卻不按梵音原音來讀,而是翻譯讀為漢文「萬」字音。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玄奘法師(602-664),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佛學翻譯家和佛學理論家。他不僅以其豐碩卓著的譯經成果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筆,而且以其「五種不翻」譯論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永恆的一頁。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第三種是佛快圓寂時交代,在結集時,經的前面要寫什麼、經的後面要寫什麼,不可以什麼都不寫,只把當時聽到的寫下來。
  • 吐蕃時期的佛經翻譯述略
    當時真正掌握藏文的吐蕃人並不多,加上新創的藏文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所以松贊幹布時期只能說是藏族佛經翻譯的濫觴,至於後世史籍所載那樣翻譯了「觀音二十一種顯密經典」②(註:石碩:《青藏高原的歷史與文明》,第173頁。)等眾多佛經的說法,很可能存在著某種誇大和附會。很多史籍儘管對此時的譯經數量、經籍名稱等記載各異,但有一點上卻是一致的,就是凡記載松贊幹布時期的翻譯事跡,均提出了吞米·桑布扎這個關鍵人物。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這部經典是被翻譯最多次的!看看你學過沒有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了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蹟,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至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了,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
  •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對漢語詞義的影響---王慶
    在法語中,calque的原義是「用透明紙描的圖」,轉義為「模仿」、「仿造語」[1],用作翻譯術語時,意思是「依另外一種語言的模式而創造的新詞」[2]。在本文中,仿譯是指翻譯外語中詞或詞組的一種方法,通常借用外語詞的語義結構或語義的組合模式;同時,仿譯也可以指通過仿譯方法而形成的仿譯詞。仿譯,有時候也稱借譯或譯借[3](loan translation)。
  • 作為「作為」的 'As' —— 談英文標題中 'As' 的翻譯
    但是,上面的這個標題,如果翻譯成「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就覺得很彆扭,甚至有歧義。如果像我上面那樣,翻譯成「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就比較符合中文習慣。也就是說,這裡的 『as』 其實就是「是」的意思。英文中,『as』 這樣的用法應該說是非常普遍,而且大都在文章、書籍的大標題、小標題中。
  • 佛經中講的「五濁」是什麼意思?
    在佛經中,佛陀經常提到「五濁」,說我們處於五濁世間,那什麼是「五濁」呢?我們簡單學習一下。「濁」就是汙染,「五濁」,就是五種汙染。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這五種,「五濁」也叫「五滓」,也叫「五渾」,意思都一樣,無論是渣滓還是渾濁不淨,都是被汙染的意思。下面我們具體了解一下「五濁」:一,眾生濁。我們現在的眾生,這裡指的是我們世間的人,身心汙染到極處,我們不相信倫理道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
  • 陋室銘古文的翻譯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上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佛經譯場對合作翻譯形式的影響
    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經翻譯,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唐代臻於極盛,北宋時已經勢微,元以後則是尾聲了。千年譯經運動中出現的譯場制度對後世的翻譯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合作翻譯形式、翻譯理論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三個方面。
  • 十部必讀經典佛經建議收藏
    多讀佛經可以使我們自己向善,人生的目的、學佛的目的、修行的目的,都可以在讀習佛經中參悟得出。今天就讓為們一起來欣賞這十部經典的佛經。希望大家欣賞後,能夠有所收穫,並能夠潛心修習。該經共28品,被稱為『成佛的妙法』,被譽為「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是佛陀晚年說教,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妙法蓮華經》中佛理至深,讀誦者一定要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如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夠,很難修習讀誦。
  • 關於龍的真相(龍在哪裡?)
    根據佛經和道經記載,龍有五種顏色;金、青、烏、白;個別之間能力也有所不同。由於龍的靈質頻率比較高,其結構形體也不是地球的基本物質組合而成,故來去就不限於人類的物質時空結構。因此可以隨意來去如風瞬間隱沒,騰空入海皆任意遊走。 龍在天空遊走的速度非常快,根據一些視頻所拍攝到的畫面來判斷,那是以一秒上百公裡的速度來遊走,猶如閃電般快!
  • 【宣化上人】開示龍的真面目,因果真實不虛!
    龍蛇皈服 在上人的一生中,曾有十條龍和一條大蟒神前後皈依上人,傳為佳話。「龍」究竟是什麼樣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開五眼的聖人才知道龍的真面目。不過,中國人所畫的龍,頭上有角,身上有鱗,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鬍鬚,有四足,身很長,尾很短。畫龍的人,只畫龍頭不畫龍尾,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有神秘之感。
  • 佛經「如是我聞」四個字,含義非常深廣,一個「如」字就包含萬法
    相信很多人翻看佛經時,經常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而且基本每部佛教經典的開頭都有這四個字出現。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字,其中包括的含義卻非常深廣,可謂是道之不盡,說之不完啊。我們都知道,佛經是兩千多年前傳到中國來的,而古時候翻譯經文的大師大德們對「如是我聞」有一種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如是之經,是我親自聞佛所說」。雖然看似簡單,但對於不懂佛經的人來說,要完全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 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組圖)
    史飛翔  翻譯事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佛經翻譯又可視為中國翻譯事業的起點。在為期八百多年的佛經翻譯活動中,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特別值得關注。  草堂寺——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草堂寺創建於公元401年,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駐錫的地方,三論宗祖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巨大的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東晉十六國時,這裡不僅是第一個國立譯經場,而且也是第一個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機構的所在地。
  • 「WEDO」恐龍系列翻譯1——異齒龍
    好,我們開始WEDO的第一課,異齒龍這個系列的課程,亮點在於整個課程的緊湊性與主體性都非常的完整。話題逐漸由大到小,開始進入一個時代的主題,也就是「異齒龍」異齒龍的總體介紹,介紹他的歷史由來包括異齒龍的大小——那麼,他最特殊的地方,他的後背上的背板是什麼用處?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什麼時候?
  • iOS 14 教程:如何在「翻譯」應用中使用對話模式實現實時翻譯?
    在 iOS 14 中,Apple 帶來了全新的「翻譯」應用,提供 11 種不同語言之間的實時翻譯。可以在阿拉伯文、簡體中文、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日語與漢語等語言之間進行互譯。「翻譯」應用具有易於操作的界面,只要選擇需要翻譯的語言,然後鍵入或拷貝需要翻譯的文本內容,或直接說出需要翻譯內容,在翻譯完成後,「翻譯」應用可以朗讀翻譯內容,不僅可以獲取正確的發音,還可以向周圍人播放翻譯內容。
  • 論著推介|「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陶磊 著
    第四章考察日本的蘭學醫者如何在中西醫學思想的博弈中,充分吸收中國古代的佛經漢譯理論並加以改造,提出「直譯」和「義譯」兩種翻譯方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直譯」和「意譯」。第五章則檢視「直譯」和「意譯」這組術語在清末民初輸入漢語的過程。答:乃是義翻,非正譯。故諸家相承,引唐三藏譯經,有翻者,有不翻者。且不翻有五:一、生善故不翻。……二、秘密不翻。……三、含多義故不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