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
我們介紹一下佛經翻譯的「五不翻」原則。宋朝法雲大師編了一部《翻譯名義集》,周敦義為之作《序》,其中提到對佛經翻譯的問題,「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
玄奘 大聖寶講五種情況下不翻譯,其理由非常簡明,總的來說就因為是:古印度佛經傳進中國,一度使用一種叫「格義」的方法,將經中某些要義轉變為中國古文詞中現存的成語來取代古梵文,以類比一些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的異域文化和思想觀念,以便於翻譯成中國人看得懂的文字。格義有它的歷史功勳,但也有它的美中不足…… 格義的結果往往就是出現名實皆失的情況,名相變了,實際的意義也變了,而且,更有甚者,出現了撲朔迷離的情況,把原來簡明的事情弄得複雜化了。所以, 大聖寶 玄奘大師提出了「五種不翻譯」。
這「五種不翻譯」是哪五種?
第一種,秘密的不翻。如我們密教中,有許多陀羅尼,有許多曼荼羅。「曼荼羅」、「陀羅尼」,以及密教的相關種種咒語,都沒有給予翻譯。少數翻的運用格義,就產生了有失原義的弊端。
第二種,當一個詞,如果祂有很多意思的時候,也不翻。宋朝法雲大師編了一部《翻譯名義集》,周敦義為之作《序》,其中舉出的例子就是一個「薄伽梵」的例子。按照一般的經典,「薄伽梵」是有六個意思。其實,按照密教的觀點,薄伽梵有三十六義,三十六義不能夠全部包含在翻譯過來的一個漢語名相中,因此,就保留祂的原音。
第三種,就是印度有這樣的名相而中國沒有,這種情況也不翻。但是雖然說不翻,很多的「格義」其實就是「此無」,所謂的「此無」就是中國沒有。但是要讓中國人聽得懂、學得會,所以不得已而為之,「格義」由此應運而生。《翻譯名義序》舉了一個例子:「閻浮樹」,在中國就沒有「閻浮樹」這樣一種樹,因此,音譯。
第四種,因為「順古」所以不翻。所舉的例子就是「阿耨菩提」。阿耨菩提就是無量億劫所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所集成的無上菩提聖果、成佛聖果。阿耨菩提心實際上就是指宗下(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所說的聖密菩提心。因此,我們所講的聖密菩提心,不是沒有來歷,而是大有來歷的。
第五種,指有甚深義的不翻。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相關的名相,不翻。不翻的原因,就是因為祂有很深很深的意思。比如剛才講的聖密菩提,也就是「阿耨菩提」,這阿耨菩提的本義有那麼豐富而深刻的內容,是無量劫、無量億劫所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億劫所集的無上正等正覺,從時間上來講是如此;在空間上講,以祂的實義而言,就是指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從而引申出不僅僅是自我解脫,而且也幫助眾生解脫。不僅自我解脫,幫助眾生解脫;而且幫助眾生解脫今生今世的痛苦,還要幫助眾生解決永生永世的痛苦。今生今世的痛苦和未來的痛苦,都幫助解決了,這才達到了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自度度他、自證證他的目的。
很顯然,這樣深刻的含義,不能夠三言兩語把它解釋清楚,簡單地翻譯成中國的名相的時候,往往就是名義皆失--名相和深義全都失去。為了防止這種情況,那麼也就不翻。
(參見:2012年12月01日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廣播聖密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