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翻譯中的「四例翻經」和「五種不翻」是指唐代玄裝法師提出的一套將梵文譯成漢文的佛經翻譯理論。
四例翻經指:
1 翻字不翻音——例如「般若」二字及一切佛教神咒。
2 翻音不翻字——例如佛教「卍」符號,保留了「卍」這個符號,但讀音卻不按梵音原音來讀,而是翻譯讀為漢文「萬」字音。
3音字俱翻——就是純粹翻譯成漢語的經典。
4 音字俱不翻——直接使用梵本(非但音不翻,字也不翻)。
五種不翻:
1 多含不翻——指一個詞語含有多種意思不翻。例如「婆伽梵」(佛的尊號),包含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種含義,所以不翻。
2 秘密不翻——指一切佛教神咒。
3 尊重不翻——例如「般若」等。
4 順古不翻——就是尊重唐代以前的形成的固定使用習慣,不再重新進行翻譯。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自東漢以來歷代的譯經者都採用此音譯,故保留前人形成的規式。
5 此方無不翻(這個地方沒有)——例如「庵摩羅果」等(庵摩羅果譯為「無垢清淨」,是印度一種果名,食之可除風熱,中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