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經翻譯中的四例翻經和五種不翻(四例五不翻)

2020-12-11 電影人周澤洋

佛經翻譯中的「四例翻經」和「五種不翻」是指唐代玄裝法師提出的一套將梵文譯成漢文的佛經翻譯理論。

四例翻經指:

1 翻字不翻音——例如「般若」二字及一切佛教神咒。

2 翻音不翻字——例如佛教「卍」符號,保留了「卍」這個符號,但讀音卻不按梵音原音來讀,而是翻譯讀為漢文「萬」字音。

3音字俱翻——就是純粹翻譯成漢語的經典。

4 音字俱不翻——直接使用梵本(非但音不翻,字也不翻)。

五種不翻:

1 多含不翻——指一個詞語含有多種意思不翻。例如「婆伽梵」(佛的尊號),包含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種含義,所以不翻。

2 秘密不翻——指一切佛教神咒。

3 尊重不翻——例如「般若」等。

4 順古不翻——就是尊重唐代以前的形成的固定使用習慣,不再重新進行翻譯。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自東漢以來歷代的譯經者都採用此音譯,故保留前人形成的規式。

5 此方無不翻(這個地方沒有)——例如「庵摩羅果」等(庵摩羅果譯為「無垢清淨」,是印度一種果名,食之可除風熱,中土沒有)。

相關焦點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玄奘法師(602-664),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佛學翻譯家和佛學理論家。他不僅以其豐碩卓著的譯經成果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筆,而且以其「五種不翻」譯論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永恆的一頁。
  • 「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
    「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我們介紹一下佛經翻譯的「五不翻」原則。宋朝法雲大師編了一部《翻譯名義集》,周敦義為之作《序》,其中提到對佛經翻譯的問題,「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玄奘 大聖寶講五種情況下不翻譯,其理由非常簡明,總的來說就因為是:古印度佛經傳進中國,一度使用一種叫「格義」的方法,將經中某些要義轉變為中國古文詞中現存的成語來取代古梵文,以類比一些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的異域文化和思想觀念,以便於翻譯成中國人看得懂的文字。
  • 論著推介|「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陶磊 著
    第四章考察日本的蘭學醫者如何在中西醫學思想的博弈中,充分吸收中國古代的佛經漢譯理論並加以改造,提出「直譯」和「義譯」兩種翻譯方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直譯」和「意譯」。第五章則檢視「直譯」和「意譯」這組術語在清末民初輸入漢語的過程。答:乃是義翻,非正譯。故諸家相承,引唐三藏譯經,有翻者,有不翻者。且不翻有五:一、生善故不翻。……二、秘密不翻。……三、含多義故不翻。
  • 從玄奘「五不翻」理論解讀中醫翻譯
    本文轉自: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五不翻」理論是玄奘法師根據自己從事佛經翻譯實踐所概括出來的五種適宜採用音譯的情況,其在本質上是關於音譯法的五條適用原則。
  • 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組圖)
    史飛翔  翻譯事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佛經翻譯又可視為中國翻譯事業的起點。在為期八百多年的佛經翻譯活動中,終南山地帶的佛經翻譯活動特別值得關注。  草堂寺——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後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興遣碩德率軍西伐後涼,迎鳩摩羅什至長安,後於圭峰山下逍遙園中的千畝竹林之心「茅茨築屋,草苫屋頂」,起名草堂寺,後經擴建殿宇巍峨,鳩摩羅什率眾僧住此譯經。譯經場中有譯主、度語、證梵本、筆受、潤文、證義、校刊等傳譯程序,分工精細,制度健全,集體合作。據記載,助鳩摩羅什譯經的名僧有「八百餘人」,遠近而至求學的僧人三千之眾。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經」之說。
  • 聖空法師:佛經有五不翻,有何含意?
    選自聖空法師開示因為它意義太多了,所以用什麼語言都表達不了它的真實意義,那只能翻音,不翻意。所以現在的咒語,我們讀的這個咒語,不稱為梵文。為什麼呢?因為是翻了音。就像學英語一樣,我們沒辦法認識,所以用漢字把這個代替出來,可能當時只是一個字母,但是我們翻譯過來可能是幾個漢字。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翻字典寫的《生僻字》遇到翻佛經寫的它完全被碾壓,網友:沒法比
    翻字典寫的《生僻字》遇到翻佛經寫的它完全被碾壓,網友:沒法比。最近有一首叫《生僻字》的歌突然火了,而且是短時間內火遍全國的節奏,很多人都在分享這首歌,把這首歌的知名度也是抬得越來越高。這首歌可以說是簡化版的字典了,歌詞裡面有著大量的生僻字,不翻字典的話根本不知道怎麼念,難怪歌名真的叫《生僻字》。這首歌火了後也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捧,也讓原唱陳柯宇走紅網絡,人氣非常的高。
  • 佛經譯場對合作翻譯形式的影響
    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經翻譯,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唐代臻於極盛,北宋時已經勢微,元以後則是尾聲了。千年譯經運動中出現的譯場制度對後世的翻譯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合作翻譯形式、翻譯理論建設和翻譯人才培養三個方面。
  • 2018翻碩 | 複試翻譯理論知多少
    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的發起者(initiator)決定譯文的交際目的,但當發起者因專業知識不足或其他原因對譯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時候,譯者可以與發起者協商,從特殊的翻譯情況中得出譯文目的。目的性原則要求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是對等翻譯理論所強調的原文和功能,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要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即應以實現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預期功能為首要原則。  8.
  • 關於中翻英和英翻中哪個更難的問題?
    寫在前面:關於中翻英和英翻中哪個更難的問題?個人覺得中翻英相對簡單,英翻中更難。
  • 五種錯誤要謹防,犯一個,都翻不了身
    即便如此,有些錯誤也不能胡亂犯,比如說以下5種錯誤,不管犯了哪一個,都會讓你翻不了身:一、選錯行業---很難會獲得成功而且有些人會說選錯了再選擇一個嘛,但是當你選錯的時候,就很難在一瞬間明白自己選錯的事實。當你明白過來的時候,我已經浪費掉了你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縱然你可以重新開始選擇,但同時也意味著你已經浪費掉了很多成功的機會。
  • 史上最強和尚,不但娶妻生子,翻譯的佛經還千古傳誦
    說到佛經翻譯家,估計大家都會說:「玄奘啊!」「大師兄的師傅唐僧啊!」但是還有一人,與玄奘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他就是鳩摩羅什。他一生翻譯了佛經74部,384卷。
  • 有哪些翻譯,不能「翻」只能「查」?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查」在翻譯中有多重要吧~ 文 | 奚德通做譯審多年,這是我批評同事時用得最多的,也是同事們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要說有些專業的東東翻不了去查查字典也還罷了,偏偏是能翻的,卻不讓翻,一定要查,這不是自己作踐自己嗎?
  • 為什麼有些翻譯只能「查」,不能「翻」?
    ,偏偏是能翻的,卻不讓翻,一定要查,這不是自己作踐自己嗎?如果翻譯(本文特指中譯英)只是拿一些除了自己什麼人都看不懂的東西去糊弄那些除了中文什麼文都看不懂的人的話,當然可以姿意任性、自「譯」其是,但若真把翻譯當作一門嚴謹的科學,就必須遵守翻譯的基本準則,不可自以為是地亂翻一氣。哪些翻譯不能「翻」只能查呢?一、 專有名詞既然是「專有」的,便必須專名專用,一一對應。
  • 翻碩院校參考——北京師範大學
    翻譯碩士英語北師大的題型這兩年主要是無選項完型,閱讀,寫作,段落匹配,和寫作。整體來說,北師大的這一門還是挺有難度的,但是好在考試時間完全夠用,基本不會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第一題是無選項完形填空,這個題型不太容易找到題目練習,貌似早期的三筆綜合裡有這個題型,可以找找來練。
  • 美國萬佛聖城的佛經為何仍是中文而非英文?宣化上人也是無可奈何
    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和不空並稱中國四個譯經家。他們都是將梵文或巴利文翻譯成中文佛經。但是,從沒有中國人將漢文大乘佛經翻譯成外文經典向外傳播,這是為什麼?玄奘大師是四大譯經師中唯一的漢人目前在外國流行的英文佛經中,都是國外譯經師直接從巴利文(南亞國家的小乘經典)翻譯過去的。而不是從漢文或藏文翻譯而來,這又是為什麼?
  • 翻譯技術貼 | 中翻英,英翻中,到底哪個難度大?
    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口譯老師問大家:「到底是中到英翻譯容易?還是英到中翻譯容易?」當時還未入行的我,心想:還用問,肯定中到英啊!相比,英到中,考驗的更多的只是聽力水平,聽懂了,就能翻,作為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的中文並不需要佔用你過多的大腦CPU,因為中文就是你的母語。中到英則不同,「你以為你聽懂了,其實你沒有」。
  • 佛經中講的「五濁」是什麼意思?
    在佛經中,佛陀經常提到「五濁」,說我們處於五濁世間,那什麼是「五濁」呢?我們簡單學習一下。「濁」就是汙染,「五濁」,就是五種汙染。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這五種,「五濁」也叫「五滓」,也叫「五渾」,意思都一樣,無論是渣滓還是渾濁不淨,都是被汙染的意思。下面我們具體了解一下「五濁」:一,眾生濁。我們現在的眾生,這裡指的是我們世間的人,身心汙染到極處,我們不相信倫理道德,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父母不孝,對師長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