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玄奘「五不翻」理論解讀中醫翻譯

2021-01-10 騰訊網

本文轉自: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五不翻」理論是玄奘法師根據自己從事佛經翻譯實踐所概括出來的五種適宜採用音譯的情況,其在本質上是關於音譯法的五條適用原則。本文本著「師古而不泥古」的精神,並結合中醫翻譯實例進行逐條剖析和解讀,以便更深刻地把握音譯法適用原則的本質,從而更好地指導中醫漢英音譯實踐。

「秘密故」原則

「秘密故」是指一些帶有某種神秘色彩的咒語、密語,應保留其原有的發音不變,故不宜意譯而應採用音譯。如「陀羅尼」為梵語Dhārani的音譯,指佛教中的真言、咒語,其中較為熟悉的觀音菩薩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就是一種陀羅尼。比如像《大悲咒》這樣的大段陀羅尼,完全採用音譯,難免會令誦讀者只知其聲而不解其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出於保持「神秘性」目的而採取音譯是佛經翻譯中的一種特殊處理方式,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源語信息的傳遞,因此並不適用於中醫漢英翻譯實踐中的絕大多數情況。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秘密故」原則,它反映出當源語的發音本身具有特定意義時,在翻譯時應採取「以音譯音」的方式,即進行音譯以保留源語的發音。在中醫針灸學中,「阿是穴」一詞源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裡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可見,阿是穴的命名本身就是依據患者的發聲而來的,因此,其英譯也應採取音譯法譯為「Ashi」。

「此無故」原則

「此無故」是指當源語所指代的事物為該民族所特有,其在目的語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並不存在時,應採用音譯。翻譯過程中最基本和常規的手段是在目的語中尋找源語的對應詞進行替代,也就是所謂的對應翻譯法,或稱意譯法。然而,在語際轉換中還存在著無對應語的情況,即源語中的某些詞彙所反映的事物僅存在於該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而目的語的文化背景之中並沒有相同的事物,自然也就沒有相應的用語與源語詞彙進行轉換,所以需要採用音譯翻譯法。中醫學作為我國的傳統醫學,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融匯了中國古典哲學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因此,相比西醫學等其他自然科學領域,中醫學包含更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事物和概念,這也是音譯法在中醫英譯領域有著更為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前文所提到的與「秘密故」原則有關的「阿是穴」音譯,還是下文將要論述的符合「多含故」、「生善故」原則的陰陽、氣等中醫詞彙的音譯,其首先是滿足「此無故」原則。

「多含故」原則

「多含故」由於本身敘述比較簡短,加之在周敦義的引文中將其轉述為「含多義故」,比較容易引起歧義。在已發表的文獻中有將此原則理解為「多義詞應該音譯」的翻譯策略,並評論「在一詞多義的情況下,有時即使依靠語境也難以確定源語文本所要表達的是何種單一意義或多種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不翻』」。亦有學者以「陰陽的所指和意義會因場合不同而有變化」作為對「陰陽」進行音譯的依據。實際上,「多含故」原則的本意並不是「多義詞應當音譯」。

從對梵文「Bhagava」的音譯分析,可以認為,「多含故」原則的含義是對於那些在單一語境下仍同時具有豐富內涵和廣闊外延的詞語,在目的語中無法找到能完整涵蓋其意義的對應詞時應採取音譯。根據以上對「多含故」原則的分析來解讀中醫「陰陽」一詞的英譯,可知並不是因為其所含義項較多就要採取音譯,而且在這諸多義項中,也不是每一個義項都應採用音譯。只有當其作為古代哲學中概括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念而使用時,陰陽才同時具有「動靜、寒熱、天地、日月、明暗、男女」等豐富而寬廣的內涵,才適合採用音譯翻譯法;而陰陽的其他義項在一定的語境中分別指代「日月」、「男女」、「明暗」等具體事物時,則應意譯出其確切含義,而不應以拼音代之。如《諸病源候論》中論述「陰陽過度,則傷包絡」,此處的陰陽實際為性生活的委婉語,因此應意譯為「sexualactivities」才恰當。同理,一些學者依據「氣」多義性及氣具有不同種類來論證氣採用音譯翻譯法的必要性,並未抓住問題的本質。

「生善故」原則

「生善故」是指雖然在目的語中能找到與源語中的詞語所表達的意思比較接近的詞語,但是由於二者在內涵、語體、感情色彩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仍然無法準確傳遞原語的意義,故應捨棄意譯而採用音譯。如「般若」一詞系梵語音譯,其意思比較類似漢語中的「智慧」一詞,但又有所不同。「般若」在佛教中是指能夠洞悉一切事物本質的特殊智慧,是超越世俗而達到佛的境界的途徑之一。因此,在翻譯時不能簡單地意譯為智慧,而應採用音譯。

「生善故」原則的指導意義並不僅限於佛經翻譯領域。在中醫翻譯實踐中,當目的語中已有的意譯詞無法準確傳達原詞的含義時,也會出現意譯詞讓位給音譯詞的現象。「氣」作為中醫學所特有的概念,在最初被介紹到西方時,人們主要是基於氣對宇宙萬物以及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和推動作用而將其意譯為「vitalenergy」(《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中有關中醫氣的條目仍採用的是這種英譯)。但是,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這個意譯僅考慮到了氣的功能概念而無法反映出氣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的物質屬性,故最終放棄了意譯而改用音譯。

「順古故」原則

「順古故」是指一些詞語本身是可以進行意譯的,但是由於前人採用了音譯法,並且經過長期的語際交流與傳播,其指代意義和內涵已經為受眾所熟悉和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應當保留該詞彙的音譯。

從嚴格意義上講,「順古故」原則並不是音譯法所獨有,其實際上所涉及的是翻譯中的約定俗成原則。約定俗成原則對音譯實踐的影響既反映在如「順古故」原則所說的對某些已經約定採用音譯的詞彙不再進行意譯,也體現在對一些約定進行意譯的詞彙不再採用音譯,甚至還體現在當人們認識到一些詞語的音譯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偏差時,仍然難以進行糾正而繼續沿用。如曾有學者考證,「艾灸」一詞的英譯「moxibustion」中表示「艾」的詞根「moxi」來自日語中艾的音譯「moxa」,故而提出應遵循「名從主人」的翻譯原則,按照「艾」的漢語發音「ai」將艾灸的英譯改為「aibustion」,以彰顯中國是艾灸治療的發源地。然而,moxibustion一詞已經使用了數百年,已經為國內外人士所熟悉,要重新調整必然會帶來諸多不便,也很難達成共識。

需要指出的是,在認識到約定俗成原則對音譯實踐存在影響的同時,還應該認識到這種影響是相對的。隨著不同民族間的交流日益深化,人們對異國文化背景中的事物會獲得更加深刻和具體的認識。因此,其在總體遵循「約定俗成」的同時,會對局部的不合理翻譯進行調整和修正,也就是「再約定」的過程。這種再約定體現在中醫翻譯實踐中,既可以是某些詞語原來採用的意譯逐漸被音譯所代替,如「氣」從意譯「vitalenergy」到音譯為「qi」;也可以是某些原來採用音譯的詞語,逐漸找到了或創造出合適的對應語,如中醫「證」的翻譯,從最初音譯為「zheng」演變到目前的意譯「pattern」或「syndrome」。這種在翻譯實踐中的「約定與再約定」過程也表明翻譯是一項需要不斷反思與創新的事業。

相關焦點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玄奘法師(602-664),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佛學翻譯家和佛學理論家。他不僅以其豐碩卓著的譯經成果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筆,而且以其「五種不翻」譯論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永恆的一頁。
  • 網友孫勁松:玄奘——翻譯家中第一人
    因明學即印度之邏輯學,玄奘曾向多位大德學習因明,他對於印度因明學中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三種比量理論有完善發展之功,曾經糾正其師勝軍經過40多年深思熟慮而建立的一個因明比量。在印度參學的後期,玄奘應戒日王之約為無遮大會論主,他運用嚴密的因明論證格式提出了「真唯識量」的命題,在十八日內無人能破。
  •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為什麼備受歡迎?而其他法師翻譯的卻廖無人知
    當然,對於玄奘法師翻譯這部《心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幾乎都是依照玄奘法師的版本。我們也要知道,真正的《心經》是有很多種版本的,為什麼玄奘法師的本子最受歡迎呢?後來他回到東土以後,把它從梵文翻譯成漢語以後,可以說是所有版本裡面,翻譯的最出色的一部。而且在玄奘法師翻譯過程中,他還表達出來一個特色,這是獨屬於玄奘法師,當時所立的一個,翻譯界的規定,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說,在五種情況下不翻譯,包括我們現在讀《心經》的時候,也會知道他其中這麼一個見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心經》的全稱。
  • 臨死之時還在擔心,經文翻譯不完!「玄奘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文/亦單shan說起玄奘,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但大家知道嗎?從現如今來看,玄奘可是佛教歷史不可或缺人之一?為什麼,玄奘法師不止西行取回了真經,進而翻譯了中國現如今大部分的「佛教經典」!
  • 翻譯理論術語名詞解釋匯總
    直譯與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重要的翻譯理論和基本的研究主題。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意譯,也稱為自由翻譯,它是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直譯與意譯相互關聯、互為補充,同時,它們又互相協調、互相滲透,不可分割。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至此,玄奘聲名大噪,成為當時佛學界頗有地位的高僧。玄奘巡遊印度諸國十四年。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玄奘離開印度和那爛陀寺,兩年後回到長安,長安數以萬計的僧侶在朱雀大道上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法會,玄奘一行請回的經書多達六百多部,由二十匹馬馱行。翻經之路,唐僧取回什麼經?玄奘此行,是我國歷史上一大事實;在《大唐西域記》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此後,譯經家們大都以玄奘所立的定則為法式。後來,玄奘之前所譯被稱為舊譯,而玄奘之後所譯則被稱為新譯。(備註:此段記錄完全出自史料,只為忠實的反映玄奘大師的翻譯思想,不作為評判前人之意。)二、「印度」國名的漢語翻譯來自於玄奘大師「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其範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 什麼是佛經翻譯中的四例翻經和五種不翻(四例五不翻)
    佛經翻譯中的「四例翻經」和「五種不翻」是指唐代玄裝法師提出的一套將梵文譯成漢文的佛經翻譯理論。四例翻經指:1 翻字不翻音——例如「般若」二字及一切佛教神咒。2 翻音不翻字——例如佛教「卍」符號,保留了「卍」這個符號,但讀音卻不按梵音原音來讀,而是翻譯讀為漢文「萬」字音。
  • 論著推介|「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陶磊 著
    作者還發掘並考察了佛經漢譯史上由玄奘等人提出並加以實踐的翻譯方法——「正翻」和「義翻」以及「敵對翻」和「取意譯」,闡明了它們和現代意義上的「直譯」「意譯」之間的關係,為佛經漢譯理論研究作出了貢獻。……四、順古不翻。……五、無故不翻。……除茲已外,並皆翻譯。就翻譯中,復有二種:一、正翻;二、義翻。若東西兩土俱有,……。若有一物,西土即有,此土全無,……又如「三衣」翻「臥具」等並是(云云)。今此「毗尼」翻彼「律」,蓋是義翻。……緊接在「五種不翻」之後的「正翻」和「義翻」部分是否屬於引述?
  • Fate名人傳——玄奘三藏
    創立學說  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
  • 2018翻碩 | 複試翻譯理論知多少
    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的發起者(initiator)決定譯文的交際目的,但當發起者因專業知識不足或其他原因對譯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時候,譯者可以與發起者協商,從特殊的翻譯情況中得出譯文目的。目的性原則要求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是對等翻譯理論所強調的原文和功能,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要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即應以實現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預期功能為首要原則。  8.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在討論玄奘的外語水平之前,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如今的主流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據研究,隋唐時期印度的主要語言是梵語,而印度語就是從梵語演變而來的。雖然近代很少有人會使用純正的梵語,即使是印度,會說純正梵語的人也只剩下幾萬人了,但這並不代表梵語在唐代不普及。
  • 「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
    「聖密龍講」系列摘錄:佛經中的五種不翻譯我們介紹一下佛經翻譯的「五不翻」原則。宋朝法雲大師編了一部《翻譯名義集》,周敦義為之作《序》,其中提到對佛經翻譯的問題,「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玄奘 大聖寶講五種情況下不翻譯,其理由非常簡明,總的來說就因為是:古印度佛經傳進中國,一度使用一種叫「格義」的方法,將經中某些要義轉變為中國古文詞中現存的成語來取代古梵文,以類比一些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的異域文化和思想觀念,以便於翻譯成中國人看得懂的文字。
  • 論玄奘的因明學成就
    接著,玄奘又到離那爛陀寺不遠的杖林山,向與戒賢齊名的勝軍求學。勝軍是多方面的權威,他曾師從賢愛論師學習因明,師從安慧論師學習聲明和大小乘經論,還向戒賢學《瑜伽師地論》,舉凡天文、地理、醫學、方術,無所不精,可謂道貫五明。他不願做摩揭陀國王和戒日王的國師,寧願隱居山林,收徒傳道。玄奘不但隨他學了許多經論,還請教了許多瑜伽論和因明論的問題。玄奘在杖林山一住又是一年有餘。
  • 高僧故事:玄奘的一生
    玄奘,俗姓陳,本名褘,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玄奘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即西元600年。關於玄奘的生平,現存的《傳》、《狀》、《塔銘》等都沒有記載,而關於他的年歲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諸說,推算不出確實生年來。今以重校內學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暫定法師壽六十五歲)。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宏明法師借分享的機會指出大眾對玄奘法師的認識可能受到小說《西遊記》、電影《大話西遊》等影視作品的影響較多,而《大唐玄奘》這部電影是以再現正史的角度拍攝的,必將有助於大家了解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大師。法師讚揚玄奘大師對佛教和國家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 玄奘:17年暴走五萬裡,19年翻譯千卷經,你不知道他一生多彪悍!
    但是,玄奘開始迷茫了。經過長期分裂的南北朝,佛典釋義如同地方小吃般各具特色。他就像帶著十隻大金表的土豪,卻不知道哪個才是正確時間。一句佛語有一百多種解讀,想靠這當世修佛?走火入魔還差不多。佛典能像儒學那般注釋統一該多好?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本文僅是玄奘法師簡傳。諸君若有興致,可進一步翻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梁啓超先生曾言該傳「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現已有白話文譯版《玄奘法師傳》。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法師自幼聰慧敦厚,溫文爾雅,儀表非凡,跟從仲兄誦習儒道經典,勤學不懈。
  • 1375年前,玄奘回到長安城……
    南北朝時,人們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去印度看看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於是,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
  • 完成玄奘大師未盡之《大寶積經》翻譯的菩提流志三藏法師
    菩提流志三藏法師先參與譯場工作,翻譯了十幾種經典後,停止自己的譯事,和義淨三藏法師一起幫助實叉難陀三藏法師翻譯大部《華嚴經》。  從神龍二年(706)起,他重拾譯事,根據攜來的梵本開始編譯《大寶積經》,歷時七年,修訂舊本,新譯全經四十九會中的二十六會,其中十一會系初譯,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完畢,完成了《大寶積經》全部一百二十卷的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