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中國的人,看見到處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高鐵,一片繁榮,都覺得中國正處於非常好的時代,一個迅速發展的時代。
不可否認,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十分豐富,是幾千年來物質生活最好的時期。
然而,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所言:我們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也處在一個最壞的時代。
在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我們的社會充滿危機。
丨現代社會的疾病
這個危機從哪裡說起呢?
首先,我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應該是在一個既定的約束框架內進行。也就是說經濟發展一定有外部約束條件,其中最基本的約束條件就是資源和環境。
然而我們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不斷地突破自然環境的約束,也就是不顧環境約束,破壞生態平衡,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環境的嚴重破壞。空氣、水體、土地都受到了汙染,可以說,我們把子孫的飯都吃掉了。
還有就是社會的暴戾。有一位哲人曾說過,信仰的真空源自憤怒和絕望。我們現在社會的暴戾,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許多時候大家可能還沒有說上兩句話就開始拳腳相加,進行格鬥,缺乏文明和禮貌的行為。
再就是道德淪喪,道德淪喪帶來無所不在的欺詐。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在當今整個時代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焦慮感。這是一個非常焦慮的時代。現在中國人中有精神抑鬱傾向的有1億人口,其中有3000萬比較嚴重,甚至有自殺傾向。
上述種種問題,都是一種「現代化的疾病」。在社會表面繁榮、高樓大廈、高速公路、高鐵,現代化文明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們陷入了現代化的困境,世界的腐敗和墮落是全方位的。從精神和文化的角度來看,道德迷失,信仰蕩然無存,更令人不安。
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對生命的態度
導致現代化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教育。
我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之中積累起來的,這種知識我們把它稱之為「科學」。
這些知識是可以複製、可以推導、可以邏輯論證的,好比1+2=3,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這樣;有雲層在一定條件下就會下雨;水燒到一百攝氏度就會沸騰等等。這種知識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學校教育必須向學生傳授的。
除此之外,人類還有另外一種知識,這種知識跟邏輯的論證沒有關係,它是超驗的,不能複製、不能推導,它與人對生命的態度有關。
這種知識就是人類的信仰、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精神理念。它看不見,也摸不著。它的存在,取決於你對待生命的態度。
現行的學校教育中,第一種知識備受重視。
我不大讚成說我們的教育完全是負教育,它起碼在傳授第一種知識方面是存在意義的,因為這些知識是我們現代生活的基本常識。
但是,現行教育體系中,十分缺乏第二種知識。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就是面對生命。
因此,一個人對生命的態度,的確應該納入到教育的範疇當中來。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你對生命有一種什麼態度?你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教育最靈魂的東西,卻被抽走了。
康德曾說,有兩樣東西使他充滿感動,「一個是頭上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律」。
頭上的星空就是第一種知識——自然、科學、宇宙;心中的道德律是第二種知識——信仰、文明、精神。
為什麼我要轉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關注?因為我發現,今天的這個社會在迅速地潰敗、墮落,而且呈現一種加速度的趨勢。我為此感到深深的憂慮。
假如我們把社會看成一個立體,它是由三個層面來構成的:
第一個層面就是我們生命賴以生存的自然,這是一個生態基座;
第二個層面是這個基座之上的政治和社會制度;
第三個層面就是在社會政治制度之上的精神和文化。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就是面對生命,那麼,教育孩子有一個正確地對待生命的態度,以及有一個正確的生命存在形式,或者塑造他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就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
網際網路的出現使知識變得廉價,對整個教育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過去為什麼教師很重要?因為教師在某種層面上壟斷著知識,如果不去接觸教師就得不到知識,但是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可以搜到任何東西,教師的職責也開始發生變化。
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傳播第一種知識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或者開始貶值;第二種知識的傳播卻更能凸顯價值。但是第二種知識的傳播需要人格的修養,需要教師本身的道德情操。所以,教師首先必須塑造自己的人格,才能去影響學生。這顯然是今天對教育的最大挑戰。
我們不能夠迴避現在正在發生的這種深刻的社會變化,在第二種知識的傳播方面,教師將發揮最重要的作用。
丨柏格理:如何用教育和信仰改變野蠻?
大約幾年前,我開始關注貴州威寧一個叫石門坎的地方。這是雲貴高原一個偏僻山區。一百年前,那個地方有一個英國傳教士,名叫柏格理。
他是基督教對華傳教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被西方譽為「五大使徒」之一。他通過辦教育、傳播基督教文明,使整個烏蒙山區的大花苗族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以說,柏格理和石門坎,就是教育改變惡劣環境的一個標本。
柏格理夫婦
苗族人是蚩尤的後裔。蚩尤和黃帝打仗,蚩尤戰敗,被趕到了中國的西南,即湖南張家界以西,今天雲南、貴州、四川和湖南的大山之中,那裡都是一些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地區。這些人幾千年被官府壓迫和剝奪,被稱為「生苗」,就是愚昧、野蠻的化外之民,完全沒有文化。
柏格理到這個地方去的時候,當地還是「刀耕火種」,「結繩記事」。一個苗寨裡面懂得加減法的只有幾個老人。苗族人去趕集的時候,必須得這幾個老人在,他們才有可能做交易。
柏格理幫助花苗人發明了文字,就叫「大花苗文」,也稱為「坡拉文」。今天,這種文字還在傳播、使用。由於發明了文字,這些地方的教育就開始起步。
柏格理牧師及其後繼者,先後在偏僻的烏蒙山區辦了100多所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的苗族學生,包括博士、碩士。這些人成了整個花苗地區的文化精英。
柏格理在這個地方辦了西南地區最早的雙語教學學校、修建了平民醫院、郵電所,還修了足球場,建了一支足球隊,修了第一個遊泳池,建了第一個麻風病醫院……柏格理使苗族人變得有文化、有知識、有教養,整個生活狀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被苗族人稱為「救星」,柏格理甚至把生命獻給了石門坎。
1904年伯格理進入石門坎,到今年是伯格理在這裡創辦石門坎文化區的116年。
如果我們把這一百年當作一個時間軸來看石門坎的發展,從1904年到1949年之間,石門坎是一個拋物線向上的狀態,到達一個頂峰。這個頂峰的標誌是整個石門坎文化區的形成,整個石門坎苗族部落的皈依,這裡成為了西南的文化高地。
石門坎116年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觀察社會的價值坐標,這個坐標就是:信仰、文化、教育可以改變社會。
這個坐標為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任何一個社會,哪怕是完全沒有受過文化浸透的一個社會,也能以信仰、文化和教育來改變,就像石門坎。
柏格理改變了石門坎,為石門坎奉獻了自己的一生。1915年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中,為了讓苗人得到更多救助,柏格理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說他不僅教會這裡的人們如何對待生命,他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他的教育理念。
今天,仍然有很多鄉村教師在石門坎從事教育事業,與更多的孩子一起探索教育的本質,秉承柏格理的信念。
而陳浩武老師本人,也是受到柏格理精神的感召,幾乎傾盡身家在石門坎從事公益事業。
但遺憾的是,因為歷史的原因,柏格理的形象和石門坎的故事曾經長久被塵封、被埋沒。
我們做不到像他那樣偉大,卻可以從他的行為中汲取愛和信仰的智慧與力量。在這個光明與黑暗並列、正義和邪惡共存的世界,柏格理的一生就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選擇光明和正義。
|詩篇16:11|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
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