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武: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對生命的態度

2021-02-19 全球善商

現在來中國的人,看見到處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高鐵,一片繁榮,都覺得中國正處於非常好的時代,一個迅速發展的時代。

不可否認,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十分豐富,是幾千年來物質生活最好的時期。

然而,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所言:我們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也處在一個最壞的時代。

在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我們的社會充滿危機。

丨現代社會的疾病

這個危機從哪裡說起呢?

首先,我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應該是在一個既定的約束框架內進行。也就是說經濟發展一定有外部約束條件,其中最基本的約束條件就是資源和環境。

然而我們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不斷地突破自然環境的約束,也就是不顧環境約束,破壞生態平衡,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環境的嚴重破壞。空氣、水體、土地都受到了汙染,可以說,我們把子孫的飯都吃掉了

還有就是社會的暴戾。有一位哲人曾說過,信仰的真空源自憤怒和絕望。我們現在社會的暴戾,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許多時候大家可能還沒有說上兩句話就開始拳腳相加,進行格鬥,缺乏文明和禮貌的行為。

再就是道德淪喪,道德淪喪帶來無所不在的欺詐。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在當今整個時代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焦慮感這是一個非常焦慮的時代。現在中國人中有精神抑鬱傾向的有1億人口,其中有3000萬比較嚴重,甚至有自殺傾向。

上述種種問題,都是一種「現代化的疾病」。在社會表面繁榮、高樓大廈、高速公路、高鐵,現代化文明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們陷入了現代化的困境,世界的腐敗和墮落是全方位的。從精神和文化的角度來看,道德迷失,信仰蕩然無存,更令人不安。

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對生命的態度

導致現代化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教育。

我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之中積累起來的,這種知識我們把它稱之為「科學」

這些知識是可以複製、可以推導、可以邏輯論證的,好比1+2=3,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這樣;有雲層在一定條件下就會下雨;水燒到一百攝氏度就會沸騰等等。這種知識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學校教育必須向學生傳授的。

除此之外,人類還有另外一種知識,這種知識跟邏輯的論證沒有關係,它是超驗的,不能複製、不能推導,它與人對生命的態度有關。

這種知識就是人類的信仰、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精神理念。它看不見,也摸不著。它的存在,取決於你對待生命的態度。

現行的學校教育中,第一種知識備受重視。

我不大讚成說我們的教育完全是負教育,它起碼在傳授第一種知識方面是存在意義的,因為這些知識是我們現代生活的基本常識。

但是,現行教育體系中,十分缺乏第二種知識。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就是面對生命。

因此,一個人對生命的態度,的確應該納入到教育的範疇當中來。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你對生命有一種什麼態度?你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教育最靈魂的東西,卻被抽走了。

康德曾說,有兩樣東西使他充滿感動,「一個是頭上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律」。

頭上的星空就是第一種知識——自然、科學、宇宙;心中的道德律是第二種知識——信仰、文明、精神。

為什麼我要轉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關注?因為我發現,今天的這個社會在迅速地潰敗、墮落,而且呈現一種加速度的趨勢。我為此感到深深的憂慮。

假如我們把社會看成一個立體,它是由三個層面來構成的:

第一個層面就是我們生命賴以生存的自然,這是一個生態基座;

第二個層面是這個基座之上的政治和社會制度;

第三個層面就是在社會政治制度之上的精神和文化。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就是面對生命,那麼,教育孩子有一個正確地對待生命的態度,以及有一個正確的生命存在形式,或者塑造他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就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

網際網路的出現使知識變得廉價,對整個教育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過去為什麼教師很重要?因為教師在某種層面上壟斷著知識,如果不去接觸教師就得不到知識,但是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可以搜到任何東西,教師的職責也開始發生變化。

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傳播第一種知識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或者開始貶值;第二種知識的傳播卻更能凸顯價值。但是第二種知識的傳播需要人格的修養,需要教師本身的道德情操。所以,教師首先必須塑造自己的人格,才能去影響學生。這顯然是今天對教育的最大挑戰。

我們不能夠迴避現在正在發生的這種深刻的社會變化,在第二種知識的傳播方面,教師將發揮最重要的作用。

丨柏格理:如何用教育和信仰改變野蠻?

大約幾年前,我開始關注貴州威寧一個叫石門坎的地方。這是雲貴高原一個偏僻山區。一百年前,那個地方有一個英國傳教士,名叫柏格理

他是基督教對華傳教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被西方譽為「五大使徒」之一。他通過辦教育、傳播基督教文明,使整個烏蒙山區的大花苗族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以說,柏格理和石門坎,就是教育改變惡劣環境的一個標本

柏格理夫婦

苗族人是蚩尤的後裔。蚩尤和黃帝打仗,蚩尤戰敗,被趕到了中國的西南,即湖南張家界以西,今天雲南、貴州、四川和湖南的大山之中,那裡都是一些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地區。這些人幾千年被官府壓迫和剝奪,被稱為「生苗」,就是愚昧、野蠻的化外之民,完全沒有文化。

柏格理到這個地方去的時候,當地還是「刀耕火種」,「結繩記事」。一個苗寨裡面懂得加減法的只有幾個老人。苗族人去趕集的時候,必須得這幾個老人在,他們才有可能做交易。

柏格理幫助花苗人發明了文字,就叫「大花苗文」,也稱為「坡拉文」。今天,這種文字還在傳播、使用。由於發明了文字,這些地方的教育就開始起步。

柏格理牧師及其後繼者,先後在偏僻的烏蒙山區辦了100多所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的苗族學生,包括博士、碩士。這些人成了整個花苗地區的文化精英。

柏格理在這個地方辦了西南地區最早的雙語教學學校、修建了平民醫院、郵電所,還修了足球場,建了一支足球隊,修了第一個遊泳池,建了第一個麻風病醫院……柏格理使苗族人變得有文化、有知識、有教養,整個生活狀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被苗族人稱為「救星」,柏格理甚至把生命獻給了石門坎。

1904年伯格理進入石門坎,到今年是伯格理在這裡創辦石門坎文化區的116年。

如果我們把這一百年當作一個時間軸來看石門坎的發展,從1904年到1949年之間,石門坎是一個拋物線向上的狀態,到達一個頂峰。這個頂峰的標誌是整個石門坎文化區的形成,整個石門坎苗族部落的皈依,這裡成為了西南的文化高地。

石門坎116年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觀察社會的價值坐標,這個坐標就是:信仰、文化、教育可以改變社會。

這個坐標為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任何一個社會,哪怕是完全沒有受過文化浸透的一個社會,也能以信仰、文化和教育來改變,就像石門坎。

柏格理改變了石門坎,為石門坎奉獻了自己的一生。1915年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中,為了讓苗人得到更多救助,柏格理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說他不僅教會這裡的人們如何對待生命,他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他的教育理念。

今天,仍然有很多鄉村教師在石門坎從事教育事業,與更多的孩子一起探索教育的本質,秉承柏格理的信念。

而陳浩武老師本人,也是受到柏格理精神的感召,幾乎傾盡身家在石門坎從事公益事業。

但遺憾的是,因為歷史的原因,柏格理的形象和石門坎的故事曾經長久被塵封、被埋沒。

我們做不到像他那樣偉大,卻可以從他的行為中汲取愛和信仰的智慧與力量。在這個光明與黑暗並列、正義和邪惡共存的世界,柏格理的一生就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選擇光明和正義。


|詩篇16:11|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

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18篇精美文章,帶你了解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健康人、優秀人和幸福人。生命教育重視培育「感恩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珍愛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等情感態度價值觀,重視傳授「保護生命、發展生命、創造幸福人生」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因而可以促進個體生命品質的提升,同時也可以促進教育品質的提升,進而是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 【觀點】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是一場災難,使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損失,人們的生活被打亂,教育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抗疫戰鬥也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使我們認識到人命的可貴和與病毒戰鬥的無私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抗疫表彰大會上所說的:「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會再來。」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生命。這就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 《教育的本質》:培養一個學習的機器,還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
    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的《教育的本質》中就提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不僅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還要有相應的言傳身教的知識儲備,不盲目打罵指責孩子。以前聽過一句話,是否成功培養一個孩子,就是看他長大後會不會給別人添亂。其實,這也是看這個人與社會的融合度,看他在成年後的幸福感。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就是我們終其一生的教育。那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呢?一起到書中看看。一、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做?
  • 生涯教育的核心是喚醒孩子的自我認知 專訪著名生涯規劃專家陳浩
    那麼,生涯教育是什麼?生涯教育,是一個社會的個體,在他生命的歷程中,他經歷的教育和職業轉換的所有活動的總和。當然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裡生涯教育是缺失的。生涯教育是生命活動的一個歷程。 很多學校校長問我,是不是我們應該開一個生涯教育的課程,就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涯教育的問題?No!不現實。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其核心在於教育理念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我對生命教育沒有研究,但是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教育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徑。
  • 陳浩武: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下)
    亨利八世進行英國的宗教改革,表面上是起源於一場離婚案,但是其本質是將英格蘭的利益置於羅馬天主教廷之上,迎合了英國人長期淤積在心中的「英格蘭屬於英格蘭人」的強烈民族意識。英格蘭宗教改革和歐洲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且其重點在於解決教俗關係。而不是純粹的神學問題。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高素質的人,不是培養高分學子。
    江西臨川一中可是一所公辦重點中學,公辦重點中學將教育做成產業,公立學校成為賺錢的機器,這是教育的悲哀,是教育不公證的典型表現。教育是培養高素質的人,不是培養高分學子,假如我是一個三觀正確的學生,愛國愛家,勵志為社會做貢獻的人,但只是我的學習成績差,難道我就要比高分學子花更多的學費上學嗎?高分學子只是一少部分人,教育培養的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學生,所以教育重點在培養這些普通的學生做一個合格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而不只是培養那麼一點點高分學子,因為整體的國民素質提高,還是要靠這些普普通通的學生。
  • 全國首例新冠逝世者遺體解剖,讓人致敬: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曾說過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是通過教育提升和改善生命質量。而這位患者及其家屬則是用生命給全社會上了一堂樸實的課,讓我們懂得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短暫的生命可以影響到無數人,可能給無數個生命帶來希望。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種無私奉獻、心繫家國的情懷是最好的教材。
  • 深刻認識教育的本質和我國教育的培養目標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教育實踐和教育研究中必須深入思考、正確回答的首要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學術理論研究,把教育看作培養人的活動,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和教育學研究中具有廣泛共識的觀點。但是,全面、深刻地揭示教育的本質,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發展這一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 但漢國: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的生命教育實踐
    但是,對於如何開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標怎樣定位,國家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較為一致的意見。在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中,有一種在黑夜裡尋求光明指引的期待。這種指引應該是源於人的本身素質發展需要和教育的本質屬性來思考。
  • 《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律、自立、自學的孩子?
    全國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健全人格;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個性化學習。陳錢林從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長近20年,對教育生態整體十分了解,他悉心研究家庭教育,自己的龍鳳胎均獲世界名校博士學位。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在缺乏 「生命教育」的中國教育體系裡,孩子對於生命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偏差。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和教育學反思的原點。我們的生命應有所覺醒、有所提升,這是人生面臨的,也是必須應對的最重要課題。看著這麼多孩子對生命持「草率」的態度,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現在的孩子如此不珍惜生命?」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最好的場所是課堂
    思維的變化、人的觀念變化,都是學生成長很重要的過程。儘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然而只從技術著眼考慮未來教育是難以解決如何提高教育質量的問題。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要從未來時代的發展著眼,從人類未來發展著眼,從教育的本質著眼,從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
  • 父親節牧師談教養子女: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
    現在基督教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會和基督徒關注,基督徒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有敬虔的生命,所以把孩子送到主日學或者基督教學校。但是,孩子敬虔的生命是從主日學和基督教學校來的嗎?一教會牧師呼籲基督徒更當注重教育的本質: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當力求活出敬虔的生命。
  • 光墨書院解讀:華德福兒童早期教育的本質
    魯道夫·史坦納博士在多個場合曾經闡述過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的本質,他的闡述清晰地展現了他所認為的本質。   「從本質上來講,對任何階段而言,沒有任何一種教育能與自我教育相比,這一理論已在人智學裡被深刻地認可,它是指通過對周而復始的人世生活進行精神探索所獲得有意識的知識。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的教育。
  • 重審武道行業的立足之本
    當我們被格鬥的力量美學震撼,被武道家颯爽身姿吸引,被拳腳兵器燃氣熱血激情...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格鬥明星和影視作品、MMA、UFC等搏擊賽事和職業選手,促成我們在剎那間選擇了武道練習,並一路堅持至今。伴隨社會發展,武道修煉的本質已經遠離生死相殺,逐漸成為「以鍛鍊人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礎,根據人生長發育、身體機能提高等規律進行技術修習的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儘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
  • 教育的本質 原來如此簡單
    這種思想無處不透露著功利性的目的,家長們也總是以子女如何聰明而顯於人前,即使強調人德行的培養,也只是作為一種宣傳口號而已。意思是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人心中的正義,教育的目的的培養正氣,教育的方法是用正道來培養人。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
  • 教育的本質(三):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是教育發現了世界存在著的真善美。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人的本質,是真善美。世界的本質,是真善美。教育的本質,從根本意義上講也是真善美。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教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教育,是生命的延續、文明的階梯、智慧的橋梁、人性的發展、文化的承載、精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