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2000噸垃圾吐96萬度電能!垃圾在這裡變廢為寶

2020-12-17 看看新聞Knews

這個地方森林環抱,鳥語花香,也許你會以為這裡是一個新開的郊野公園,但其實這裡是一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這裡每天會吃進2000多噸垃圾,吐出96萬度電,按照每個家庭一天六度的用電量來算,可以供給16萬戶家庭。這一切就發生在這裡。這裡是上海天馬生活垃圾末端處置綜合利用中心。

卸料大廳——生活垃圾來到這裡之後的第一站。垃圾車上的垃圾通過投料口傾瀉而下,雖然垃圾非常多,但是在這兒我們卻沒有聞到想像當中的臭氣燻天,因為這裡的空氣循環裝置有負壓系統,空氣從外往裡流。這裡的工作人員需要帶著安全帽進行工作。

在廠區六樓,有一個巨大的垃圾坑,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後,垃圾將被投放進隔壁的焚化爐。操作這麼大一個巨型抓斗沒有那麼容易,一定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持證之後才能上崗。

這個巨大的垃圾坑到底有多大?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垃圾操作員李霖斌說:這個垃圾坑,寬27米,長86米,深29.6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這麼大,大概能填滿25000噸,相當於上海市一天的垃圾量。進場之後,夏天的話經過3到5天的發酵,冬天的話要經過3到7天的發酵,發酵了之後再投到爐子裡燒。抓的過程中還要先抓起來,先松一下之後,再投到爐子裡頭,幫助它燃燒比較完全。這樣一抓斗能抓起7到10噸左右垃圾。

幹垃圾進入焚化爐後,要經過乾燥、燃燒一段、燃燒二段、燃盡段等四個階段,在這其中產生的蒸汽熱能就通過發電箱變為電量,輸送到國家電網!而從7月1號上海垃圾分類強制實施以來,發電效能也得到了不斷提升。

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雷說:7月1號之後明顯的幹垃圾多了,體現含水率下降,我們發酵的時間原來是4到5天,現在減少到2到3天,也就是垃圾底的熱量高了,單位垃圾的發電量也上漲了大概10%,用於助燃的天然氣的耗量是下降了大概下降一半。

爐膛內高達950到1100攝氏度的高溫足以有效去除二惡英等有害物質,但人們依然關心焚燒後產生的物質是否會有汙染,這個煙氣淨化間就是關鍵所在,經過檢溫塔所排出的煙氣,通過管道噴入的消石灰和活性炭,再次去除殘留的二惡英、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之後進入布袋除塵器除塵,在進入溼式洗滌塔,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洗滌,最後通過再加熱器加熱到120℃,就可以經過80米的煙囪排入大氣。

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雷說:最主要的煙氣裡的物質還是我們通常說的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包括有20%左右的水分,包括二惡英類的,包括三項汙染物都是非常非常低的一些衡量濃度的指標,遠遠低於歐盟2010標準以及國標地標要求,我們有專門設置的煙氣的在線檢檢測裝置,這裡面有七種汙染物,全部進入生態環境部的網站,生態環境部專門有軟體來監控這些數據,實時監測,每五秒鐘一個數據。以一氧化碳為例,一氧化碳我們經常是零,但是如果零的持續時間超過五分鐘,他會給你一張電子督辦單,他說你的設備是不是需要檢修維護了。

有害數據的展示就在天馬公司的正門門口,這些數據也實時向公眾開放,每一個人都可以進行監督。那這些有害物質的檢測到底又是怎麼做的?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中心的綜合實驗室裡,爐渣指標、飛灰重金屬含量等都是在這檢測發布的。爐渣、飛灰都有哪些相關的指標需要測定?其中又透露出了什麼信息?黎明資源綜合實驗中心經理張海濤表示,飛灰按照國家規定它屬於危險廢棄物,它在真正的外運填埋之前,需要進行場內穩定化,然後進行一個質檢,質檢主要關心裏面一些重金屬含量,重金屬含量的檢測主要是前端的預處理。經過18小時的翻轉震蕩,我們把浸出液過濾,浸出液上到我們這臺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通過它進行做技術含量的分析,最後質檢合格以後,我們出具質檢報告,然後隨車運至老港填埋!爐渣的檢測主要關心的指標是熱灼減率,熱灼減率主要是考核鍋爐對垃圾焚燒徹底不徹底,熱灼減率越低越好,說明焚燒得比較徹底,國家標準是小於5%,但是我們實際測出來一般在1%到2%。

爐渣都去哪兒了?其實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非常常見,比如人行道地磚,還有柏油路面下的基材,都很有可能就是這些爐渣變的,真正的變廢為寶。

據了解今年上海將抓緊建設7座幹垃圾焚燒設施,到2020年全市幹垃圾焚燒能力將增至2.08萬噸每天。

曾經上海的生活垃圾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填埋來進行處理的,而現在環境已經不允許我們再這樣做,我們找到了更多綠色、環保、高效的垃圾處理方式。有了這些方式,在黎明廠曾經填埋了960萬噸垃圾的填埋場,現在已經變身為了中心綠地,草木茂盛,鳥啼蟬鳴。而在天馬公司附近的300米範圍之內,也已經建起了646.8畝的生態林。天馬和黎明的下一個春天值得期待,垃圾分類之後的上海值得期待。未來更值得期待。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瑜 章昕 洪煥銓 攝像:屠佳運 成奕霖 編輯:傅群)

相關焦點

  • 垃圾變廢為寶!仁和區這個廠已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 發電近1.3億度
    垃圾變廢為寶!仁和區這個廠已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 發電近1.3億度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9-15     來源:這裡仁和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垃圾變資源,攀枝花仁和區這個廠已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發電近1.3...
    張強生 四川在線記者 唐子晴我們每天到底製造了多少垃圾?這些垃圾又哪裡去了?最終是如何處理的?9月14日,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迤資村的攀枝花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內,生活垃圾正在經過一道道處理程序,轉化為電能輸出,真正「變廢為寶」。
  • 變廢為寶的垃圾回收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把有用物資,如紙張、塑料、橡膠、玻璃、瓶罐、金屬以及廢舊家用電器等從垃圾中分離出來單獨投放,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垃圾焚燒 變廢為寶 一個500噸的垃圾填埋場至少佔地1000畝,而且平均壽命10年多,填滿了必須換新地方。各種填埋方式佔目前垃圾處理的76.3%,不僅佔地面積大,降解過程可長達百年,而且滲濾液已經影響到了城市地下水,垃圾釋放出來的甲烷、硫化物等也會形成氣體汙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環境。
  • 天津新區兩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發電2.4億千瓦時 「吃」垃圾...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在天津濱海新區,矗立著兩座現代化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它們「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電能。天津濱海新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零排放 做到 " 吃幹榨盡 "天津濱海新區垃圾焚燒發電廠擔負濱海新區海河以北區域內生活垃圾處理任務,位於濱海新區南部,佔地 7.4 公頃,日處理規模 2000 噸,一期工程設計日處理能力 1500 噸,煙氣排放指標為歐盟 2000
  • 金塔:白色垃圾「變廢為寶」
    通訊員 盧 玉近日,走進金塔縣東壩鎮小河口村,映入眼帘的是黃牆紅瓦、粉刷一新的居民點,昔日房前屋後的「白色垃圾」早已不見了蹤影。攪拌、模壓、冷卻……在東壩鎮恆泰井蓋廠的生產加工車間,廢舊農膜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步驟,便完成了垃圾到井蓋的華麗「變身」。東壩鎮恆泰井蓋廠公司負責人景繼珍說,生產井蓋等產品所需的原材料,全部是從農戶手中回收所得的廢舊農膜。
  • 每天彎腰2000次 春節與「垃圾」為伴的分揀員
    王貴林是上海虹口區北外灘街道的一名垃圾分揀員,主要負責垃圾桶託運、廢舊玻璃、泡沫塑料回收再利用等工作,解決居民可回收物最後一公裡的交投。因為工作繁忙,他已經一年多沒有回過老家。可千萬別小看「垃圾分揀」,王貴林每天需要親手處理約2000-3000個玻璃瓶,每天彎腰多達約2000次。
  • 武漢一高校運用設備變廢為寶:「吃」垃圾「吐」肥料
    中新網武漢9月8日電 (柯雪梅 藍靜)「吃進」5噸廚餘垃圾,可以「吐出」500公斤肥料,並能將無用廢料轉化成再生肥料,處理1噸垃圾的成本僅為70元。這是武漢工商學院專門應對廚餘垃圾的「有機垃圾生化處理一體」設備。8日在武漢工商學院垃圾處理現場,操作員按下「有機垃圾生化處理一體」設備按鈕後,裝滿餐廚垃圾的專用桶緩緩上升至傳送帶,將垃圾傾瀉而出。
  • 百餘位垃圾處理運營管理員來濰坊「取經」 學習變廢為寶新經驗
    行業專家現場授課在培訓現場,記者發現,培訓內容圍繞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垃圾焚燒發電工藝、環衛市場化管理、餐廚垃圾處理工藝、垃圾處理終端智能化第三方監管、滲濾液處理工藝、建築垃圾處理模式及運營管理等內容進行系統培訓。
  • 資源循環利用 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本報記者 鄧娟垃圾被稱為「放錯位置的資源」。每天,綿陽城區產生的生活垃圾約1200噸。如何讓這些資源重新歸位?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起綿陽首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通過垃圾焚燒發電等處理方式,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
  • 廚餘垃圾變廢為寶培育健康土壤
    「小豬能吃的就是溼垃圾,最愛吃的就是剩菜剩飯、瓜皮果殼,湊合吃的花卉、綠植。」這些被靈魂拷問的溼垃圾,就是指的餐廚廢棄物、廚餘垃圾這樣的有機垃圾。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博文」)利用微生物技術將這些垃圾變廢為寶還田利用,讓有機質從土壤中來再回到土壤中去,改良土壤,減少化肥,既生產出安全美味健康的農產品,又產生了減排和土壤固碳雙重效應,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 垃圾變成有機肥 5000多噸賣不掉
    把會腐爛的垃圾運到工廠,經過一系列的加工,這些垃圾就變身為有機肥。這不僅能無害化處理垃圾,還能變廢為寶,企業有盈利,土地有營養。在環保越來越得到重視的當下,利用垃圾生產有機肥,顯然是一筆不錯的環保買賣。
  • 「吃進」垃圾「吐出」肥料,開學季「武漢造」黑科技將校園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這個學期就從有機垃圾的『重生之旅』開始。」武漢工商學院後勤管理部副部長葉育樁告訴記者。時隔大半年,武漢的開學季註定不同以往,學生返校之後餐食亦成為關注焦點。在武漢工商學院,利用一種專門對付廚餘垃圾的「黑科技」,可以將無用的廢料轉化成再生的肥料,日均「吃進」5噸廚餘垃圾,可以「吐出」500公斤肥料,處理1噸垃圾的成本僅為70元。
  • 看乘風破浪的娃探秘垃圾和汙水如何變廢為寶
    據說為了此次探秘,他們興奮了好幾天呢~讓我們同探秘隊伍一起去看看垃圾和汙水如何變廢為寶!垃圾發電廠長什麼樣?是怎麼「變廢為寶」的?「變廢為寶」的全過程。講解員介紹,鄭州市目前日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超萬噸,生活垃圾需要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鄭州東興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對垃圾進行焚燒發電,日均處理生活垃圾4200噸,佔鄭州市主城區生活垃圾產生總量的一半以上,可實現年處理生活垃圾超150萬噸,年發電量超4億千瓦時。
  • 東莞道滘有位「大胃王」,專「吃」廚餘垃圾,每天最高消耗10噸!
    廚餘垃圾,常見於家庭、餐館的廚房裡,包括丟棄的菜葉、剩菜剩飯、果皮等。廚餘垃圾產生量大,容易產生異味,傳播細菌,一直是垃圾處理中讓人頭痛的部分。近日,東莞市道滘鎮廚餘垃圾處理中心建成投入試、運行,每日最高10噸的廚餘垃圾將在這裡變廢為寶,實現廚餘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 海陽此項目年處理垃圾18萬噸 發電7千千瓦時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焚燒發電項目 項目施工現場 膠東在線7月9日訊(通訊員 王朋祥 劉作華 隋鴻頡)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焚燒發電項目是煙臺海陽市重點項目之一,這是一個將生活垃圾集中起來進行無害化處理,並最終產生電能的環保項目
  • 探秘德國垃圾處理如何變廢為寶
    探秘德國垃圾處理如何變廢為寶  ◎洪莉  從今年夏季起,上海開始實施嚴格的生活垃圾分類,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生活垃圾分類,在德國早已成為平常的生活理念。1991年我旅居德國時,首先遇到的生活問題就是將家裡的各種垃圾分別放入不同顏色的垃圾桶。
  • 你知道一些生活垃圾可以再利用變廢為寶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你知道生活垃圾主要分為什麼嗎?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廚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組成的,現在有些垃圾是可以二次利用的例如廚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你知道該如何變廢為寶嗎?
  • 看著恐怖的「蒼蠅」是環保清道夫 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場主」張志劍教授告訴記者,養這麼多黑水虻,是因為黑水虻的幼蟲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產生的卻是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因此,這裡也是崇賢街道的廚餘垃圾處理中心。  100噸垃圾  化身30噸蟲體蛋白和有機肥  在「昆蟲農場」的智能溫室裡,一排排立體貨架上擺放著一個個藍色的塑料筐。筐裡,一隻只白胖胖、圓滾滾的蛆歡快地蠕動著。  旁人看得驚悚,張志劍卻親暱地叫它們「虻寶寶」。
  • 連雲港灌南:建築垃圾巧利用,變廢為寶成「金磚」
    近年來,伴隨著連雲港灌南縣棚戶區改造、農房改善工作的快速推進,遍地的建築垃圾成為政府及開發商的「老大難」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填埋處理,不僅浪費了資源,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如何把建築垃圾放在對的位置,變廢為寶呢?灌南縣堅持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原則,採取特許經營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築垃圾再生利用。
  • 探訪青島最大生活垃圾處理園區:日處理垃圾5000餘噸,一年發電3億度
    霧炮向空氣中噴射除臭劑。填埋場上收集甲烷等氣體的管道,將用來發電。「垃圾填埋後會產生一定的汙水,這些汙水被 叫做滲濾液。填埋場建設前,底部做了防滲處理,在底部鋪了一層特殊的膜,之後又 鋪設了管道。隨著填埋垃圾的增多,邊坡也做了防滲,相當於把垃圾裝進了一個大袋 子,表面有一層厚厚的土壤。」佔美麗說,滲濾液通過管道進入汙水調節池,之後再 進入配建的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日處理垃圾5000餘噸,焚燒垃圾年發電2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