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全國愛眼日」。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姚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上海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等多位專家「雲聚一堂」,在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等主辦、強生全視支持的「視界連接你我——2020全國愛眼日之巔峰對話」上,就後疫情時代的眼健康管理進行了跨界對話。
【視疲勞要引起重視】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人們對信息的依賴與焦慮持續不減,面對手機終端等屏幕的時間明顯延長,視疲勞現象十分普遍。
「疫情最吃緊的時候,我的眼睛非常疲勞,有時甚至戴著眼鏡都看不清。」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新冠肺炎醫療救治上海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坦言,「這時,我只能適當暫停工作,閉目養神,讓眼睛休息一下。為了保護眼睛,我還嘗試過把手機設置成每使用8小時就強制關閉。如果有時間,我打算去做一次詳細的眼科檢查,改善眼部問題。」
「全球疫情還在持續,未來1到2年我們仍需保持警覺,做好常態化的防控措施。隨著門診的全面恢復,不論是眼科還是其他學科,都應繼續做好對醫生和病人的防護。」張文宏說。
張文宏與眼科專家相聚線上,支招眼部健康
【乾眼不能亂滴眼藥水】
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網絡和視屏終端使用常態化使乾眼症的風險也隨之大大增加。
我國乾眼症的發病率目前約為21%至30%,每10個人中就約有3人罹患乾眼症。其中,因瞼板腺分泌異常、淚液蒸發過快所引起的乾眼症佔大多數。如果不及時治療,乾眼症可能會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等一系列併發症,甚至導致視力下降乃至失明。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張明昌教授建議:現在不少人眼睛乾澀就隨便長期滴眼藥水,這樣可能不僅不能「治病」,有的反而還可能「致病」。如果出現嚴重眼乾、眼癢、刺痛及畏光等症狀,建議大家儘早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家長請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受到疫情的影響,學生群體每天花在屏幕前的時間也多於往常,如何保護孩子的視力是近期家長們普遍關心的話題。
對此,香港眼科學會前會長、亞太眼科學會候任區域秘書龐朝輝表示,不要等到近視後再進行幹預。建議家長定期帶孩子到專業的眼科機構進行檢查,全面了解孩子的視力發展情況。
姚克教授強調,應適當增加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讓孩子保持「一拳一寸一尺」的正確讀寫姿勢,遵循「20-20-20」護眼法則,即每隔20分鐘休息20秒,目光離開屏幕,向20英尺(約6米)以外的草地、綠樹或其他物體眺望,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白內障正在年輕化】
昨天的線上對話還聚焦了我國首位致盲性眼部疾病——白內障。據姚克教授介紹,我國60至89歲人群白內障發病率約為80%,9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高達90%。
由於不良的用眼習慣,白內障的發病年齡近年來開始呈現年輕化趨勢。建議患者一旦出現視力模糊、重影、夜盲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早診早治。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白內障發病更早且發展更快,容易合併眼底病變,更需要加強重視。
「我們發現不少患者因為懼怕手術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事實上手術是目前全球公認唯一有效的治療白內障的方式。」姚克教授說,「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白內障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此外,不同人工晶體的選擇也能滿足患者個性化的視覺需求,包括單焦、雙焦、多焦,以及連續視程等,例如對動態視力需求較高的患者,則可以考慮連續視程人工晶體。」
在昨天的活動上,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還宣布啟動《中國白內障認知與治療現狀白皮書》調研計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