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在漁潭中學

2021-02-06 青草文學

  那些年,在漁潭中學,我們很「傻」。那段時間,教育部不斷出臺新規,學校只能上五天課。這個措施出臺,也就意味著星期六可以不上早讀,不用點名。一到星期五晚上,我們的心情就異常激動,總等不得天亮。午夜時分,我們一群人早早地爬起床,背起書包往家趕。我們總以為這樣很好玩,可以早一點到家;我們年少天真,沒有想到半夜三更潛在的危險。這些,我們都不管,只管樂呵呵的。一次,走到天朦朦亮,等到了一輛過路的拖拉機,裝載著數頭生豬,「咚咚咚」揚起無數的灰塵。我們傻呵呵追上去,叫嚷著往上爬,無視司機的吼叫。當然,很多時候,到家時,太陽還在睡夢中。父母看到我們,總是大吃一驚,兩隻眼睛瞪圓了,還不敢相信眼前的現實。我們說明原委後,他們總要一遍遍地叮囑不可這樣。

  那些年,在漁潭中學,我們很「貪吃」。學校門口有兩個小店,賣的主要是零食,辣條、方便麵、薯片等等,反正都是垃圾食品,高能量,營養價值低。我們一群小孩子,沒有分辨力,就是喜歡,總想著買上一包,解解饞。只是那些年,各家各戶都是守在貧困的線上,能送孩子上學,供他們吃飽,已是了不起的事。沒有錢,店主出奇招,可以用飯票兌換,還可以賒帳。飯票兌完了,只能賒帳。帳越賒越多,怎麼辦,從家裡偷錢來,或者偷米來。記得有幾個同學,辛苦從幾十裡外的家裡,偷了幾十斤米,「嘿喲嘿喲」背得滿頭大汗,一到學校,全部給了店主。後來,許多人欠的帳還不上,店主恐嚇,說再不還錢,就把我們打得半死。父母被叫來,用血汗錢還帳。只是小孩子哪有自制力,過不了多久,債臺又高築,故事又重演。

  那些年,在漁潭中學,我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危險。在學校裡,課是可以經常逃的。許多人,整個下午不去教室,也沒人管,即使進了教室,也是靠在桌子上睡覺,流著長長的口水。晚上,經常翻圍牆逃出去玩。初二時,某位同學中招了,翻圍牆時,一不小心,整個人掉進了糞坑,臭烘烘的。相傳,這樣運氣會一落千丈,唯有討來百家米吃,才能解禁。迷信的父母,真的為他用個尼龍袋討了一百家,用這些米做了很多灰汁果送到學校,我們也跟著享了一回福,嘗了嘗婺源的美食。我也曾一次,與幾個同學一起,來到秋口大橋底下,在下面遊泳。我素來是個旱鴨子,最起碼的狗刨都不會,只能在淺水處玩耍。不知怎的,摸到深水中,被嗆到了,喝了許多水。命懸一線之時,西坑的坤雁救了我,一把將我推到岸邊。我才喘著粗氣,躺在草坪上,整顆心怦怦跳了許久,才靜下來。如果沒人救我,估計我就去了閻王殿,想想都讓人後背發涼。

相關焦點

  • 那些年,我們讀過的石化中學!
    廣州石化中學於2004年9月31日,由中國石化集團廣州石油化工總廠移交給廣州黃埔區人民政府黃埔區教育局管理。2005年11月,港灣中學高中部併入石化中學,2006年7月,文衝中學併入石化中學。但是,那些年,我們讀過的(廣州)石化,是怎樣的呢?=====華麗的分割線,正文開始=====廣州石化幼兒園、小學、中學,都坐落在廣州黃埔的廣石化大院裡面。
  • 難忘1979年高考 難忘航埠中學的那些老師
    2019年高考在即,不禁想起40年前的1979年高考,想起那時的航埠中學那些老師。1979年高考,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三次考試。那年我高中畢業,有幸參加了考試。1977年8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 臺灣彰化精誠中學,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彰化 最有名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很早就稜羅大佑紅的小鎮,一是電影些年、我們一起的女孩)中的精簡中學,港距離化火車要有10會左右的距離,而精試中學則走路就可以過去,這次行程時間有限,就只好含羅大佑,選擇了精簡中學比起越的合北、古樸的合南、源亮的花,化城更像是個小地方。
  • 那些年我們在課本上的塗鴉
    學校沒有畢業典禮,他用這種「儀式」,和12年的應試教育一刀兩斷。大學畢業前夜,他把四年用過的課本全都賣給了收廢品的大叔,拿到錢後,和寢室兄弟們在燒烤攤喝到了凌晨三點。那時的他,不是不明白青春終將離他而去。所以,他珍惜過校園裡夏日的晚風,珍惜過騎單車時看過的夕陽,珍惜過散夥飯上的冰鎮啤酒。
  • 那些年,我們迷上了籃球
    讀中學那些年,我們迷上了打籃球。雖然學校裡只有一片非標準的籃球場,可是課餘時間場子裡總是人滿為患,校方無奈之下就在場子的中間再安放了一個籃球架,這樣本來就偏小的球場裡出現了品字形三個籃球架。懷著竊喜好奇且有點小得意的心理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即使在籃球母國的美利堅,直到1974年才有了三人制籃球賽的規則雛形,可見,在三人籃球賽的玩法上,我們也算出道早的前輩,儘管水平不怎麼樣。和我們學校隔著兩條橫馬路就是山東路體育場,當時的體育場並非室內館,而是多片露天球場,中心場地是水泥地,裝有大的小太陽燈。其餘幾片場地都是沙地。
  • 教師節回憶錄:那些年,我們走過的老師「套路」
    01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套路」>那些年,我們走過最遠的路,是老師的「套路」;走過最深的路,也是老師的「套路」;沒能走出的,依然是老師的「套路」。那些年課堂上的背影,它或高大,或矮小,或偉岸,或婀娜,或清晰,或模糊。伴隨著學生們的成熟和獨立,那些背影也漸行漸遠。
  • 那些年我們考過的考場 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
    當然在京都還是住民宿更好,房間更寬敞,價格更便宜,但需要早點看好房間信息,考試時期還是蠻難訂上好的民宿的,比如我們就沒有訂到民宿。酒店附近吃飯的地方真的蠻多的,買零食的話便利店滿街都是,而且想去四條吃飯也很方便。
  • 那些年,我們戴過的校徽
    那些年,我們戴過的校徽 2012/04/17 04:28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莊越 瀏覽:2116
  • 那些年,開在我們手心裡的花
    兒時,父親跟我們說,梅蘭竹菊號稱「四君子」,各有特色。梅探波傲雪,一身傲骨;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清雅澹泊;菊凌霜飄逸,不趨炎勢。我們除了「竹」,對其他三物沒有任何形象上的感受。有一天,父親帶回來一疊手帕,上面有各式各樣的繪畫刺繡。當然,「四君子」作為主角閃亮鋪現在我們的面前。
  • 那些年我們穿過的校服或許早已變樣,但是青春的印記一直未變…
    離開學生時代,已一年兩年三年,怎也不能忘卻,在學校那些年,我笑過哭過瘋狂過,用校服拭去的汗與淚。▼肇慶地質中學的網絡漫畫配圖(圖片來源百度貼吧)我們曾經在舞臺上展現自我的風姿,我們在紅色的跑道上揮灑自己的青春。就像我,剛來到這裡時,還是一個平庸的不愛說話的女孩,離開時,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方向。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現在回憶高中生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好象就在眼前,歷歷在目,歷久彌新。 題記一,校園 1973年春節過後,早春二月,大地回暖,萬物復甦,那年春天來得特別早。文化大革命中,塑像石碑被毀,僅存正殿三間與兩側廂房,1970年改為烏江農業中學,1971年又改為烏江中學,這就是我高中讀書的地方。 當時學校除正殿東南側有幾間破舊的教室外,既沒學生宿舍,更無教學器材,僅有南山坡下三間平房的食堂,沒有飯桌和椅子,幾百人吃飯時端著飯碗在外面隨便找個地方席地而坐,天晴天雨、天冷天熱皆如此。我們剛入學時,教室不夠用,用大殿做教室,在裡面上課學習。
  • 留戀的那些年我們留下了什麼
    那些年,我們很忙忙碌,每天六點半起,隨便吃幾口,就趕緊回班,補沒有寫完的作業。背沒有背完的文言文和單詞。那些年,很亂,語文課上睡覺,英語課上補數理化;那些年,我們也很執著,肯為一道題費時費力的去研究鑽研。
  • 上遊深閱讀丨那些年,我們穿過的校服
    △羅寒曦穿上了兩江南開中學夏季校服。△1978年出生的陳敖展示他在巴蜀幼兒園(圖右)及中一路小學(圖左)時的照片。△羅寒曦還留存著人民小學的校服。△1992年,求精中學同學身著校服留影。改革開放40年,那些年我們穿過的校服顏色、款式、種類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校服是如何致青春的?我們期待怎樣的校服流行風?來看看70後、80後、90後、00後上演的校服演繹,聽聽他們的校服故事吧。
  • 那些年我們穿過的校服 你還記得嗎?
    △1992年,求精中學同學身著校服留影。 九月即將到來,意味著一年一度的開學季又要來臨了。 改革開放40年,那些年我們穿過的校服顏色、款式、種類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校服是如何致青春的?我們期待怎樣的校服流行風?來看看70後、80後、90後、00後上演的校服演繹,聽聽他們的校服故事吧。
  • 那些年,讓我們愛恨交織的黃岡密卷,王牌教輔書.
    下面,就讓我們懷著複雜的心情,盤點一下那些在求學路上,讓我們受(ai)益(hen)匪(jiao)淺(jia)的熱門教輔們……此套書簡稱五三,在學生屆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色澤鮮豔,飽和度高,一眼望去,永生難忘。
  • 大灣中學,我們共同的記憶!
    還沒離開的時候,我們渴望離開,我們一致以為,離開了我們就自由了。
  • 那些年 我們送給老師的教師節禮物
    那麼,我們何不重拾一下記憶,看看當年的我們,都是如何給老師過節的。  一聲簡短的問候  老師,您辛苦了!  30歲的李青,在贛榆一所小學任教,已為人師的她,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教師節,不禁感慨。  「記得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 新民晚報數字報-那些年,我們迷上了籃球
    羊 郎  讀中學那些年,我們迷上了打籃球。
  • 那些年的那些話我們心裡都懂
    那些年的那些話我們心裡都懂感謝您讓我們所見愈高 所行彌遠教師節快樂!
  • 那些年陪伴我們的國民字典
    自1950年啟動編纂以來,這部「國民字典」已經走過70個春秋。它的每一次修訂,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它的每一個版本,都陪伴著不同年代的人們走過少年,成為幾代人的漢語「開蒙書」。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看——那些年,陪伴我們的《新華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