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當年來洛陽見老子,就是來『問禮』的。他老人家如在天有靈,一定想問問今人,你們這樣對我,知禮嗎?」
今年12月初,一位前往洛陽旅遊的讀者,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反映了自己在洛陽參觀孔子入周問禮碑時,所看到文物保護「表裡不一」的一段見聞。
-�����k�x
這位讀者告訴記者,在洛陽旅遊時,他特意留出半天時間,前往孔子入周問禮碑參觀。但到地方後,5分鐘不到,就看完了這個在他看來「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文物」,而且參觀的過程還給他「添了一肚子氣」。
「石碑正面有鐵圍欄保護著,繞到背後一看,與石碑相連的建築已經塌了,還成了一個垃圾堆。」向記者投訴的這位讀者說,當地對於孔子入周問禮碑的保護流於形式,而且這麼重要的歷史文物也沒有任何講解性的文字或展示。
12月7日,記者在洛陽市瀍河區華林路和東關大街交叉口附近,見到了這座立於清朝雍正五年的孔子入周問禮碑。如上述讀者所說,該碑正面設有鐵欄杆保護,欄杆上還懸掛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銘牌與保護責任人的姓名,欄杆上還搭有附近居民的被褥正在晾曬。
在孔子入周問禮碑前,設立有保護石碑用的鐵柵欄。 本文圖片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通過紀念碑東側一民居小院兒的入口,記者來到了紀念碑的背面。記者了解到,這一紀念碑的背後原來「無縫銜接」著一座平房,從建築形態上看,該紀念碑可視為「嵌入」在該房的南側牆壁之中。但目前,碑後的建築已經坍塌,建築原址的空地上堆滿了各種生活、建築垃圾,記者也無法到達石碑背後進行觀察。
在紀念碑後,坍塌房屋的原址上,堆滿了各種垃圾
採訪中,有附近居民告訴記者,紀念碑正面用於保護石碑的鐵欄杆,也是最近半年才新加裝的。臨近該紀念碑一家商鋪的老闆告訴記者,每天前往此地來參觀紀念碑的遊客並不算少。「外國留學生來看的多,韓國、日本的最多,來了圍著繞幾圈還不走。」他說。
專家聲音:紀念碑將儒家學說起點向前推了數百年
那麼,這座紀念碑在歷史上的價值究竟幾何呢?
「這個碑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所記載和反映史實,將儒家思想的起點向前推了幾百年,將其形成的淵源上溯到了周代的洛邑,即今天的洛陽。」知名學者、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徐金星介紹說,此前,傳統看法普遍認為,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立者,但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進展,人們也對儒家學說的起源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入認識。
徐金星介紹說,「禮」和「仁」是儒家學說的兩大核心內容,而早在孔子出生前約500年,周公便在洛陽完成了「制禮作樂」,形成了包括宗法制、等級制、分封制等在內的完備的禮樂制度。
「范文瀾先生曾說,孟子之前,儒學實際就是禮學;朱紹侯先生也曾說,孔子所說的德治,就是禮治,孔子所謂的仁,其標準就是禮樂。」徐金星認為,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的完成,標誌著儒家學說的誕生。「至少是為儒家學說的誕生奠定了初步基礎。」他說。
徐金星還介紹說,儒家學說,也被稱為「周孔之教」。因此,周公應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而孔子則是發揚光大者,這也是孔子被尊稱為「至聖」,而周公被尊稱為「元聖」的原因。
「周公被封在魯國,他的兒子伯禽代周公就封。而魯國也成為了當時保存西周典籍、文物制度最多最豐富的國家。後來,孔子在這裡出生,可以說從他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周公思想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孔子入周問禮,可被視為孔子前去深造、前去朝聖他的『精神老家』。」徐金星補充說。
官方曾承諾,最遲2021年5月前完成開發保護
其實,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對於孔子入周問禮碑加強保護的聲音已持續多年。
記者了解到,10年前,在洛陽市的政協會議上,就有政協委員多次提交關於加強包括孔子入周問禮碑在內多個現存文化遺址保護的提案。而在網絡中,記者搜索發現,有網友多次通過「地方領導留言版」等渠道提交過相關建議,並得到了包括洛陽市「110聯動辦公室」、瀍河回族區科技文化旅遊局等單位以「加強保護」為主要回復內容的答覆。
在最近一次官方的公開回應中,洛陽市瀍河區文化旅遊局2020年4月24日回覆:2020年,隨著東關大街的改造開發,我區把「孔子入周問禮碑」周邊開發正式列入規劃。目前預計投資3000萬元,計劃拆除碑體北面低矮雜亂的民房建築,在此修建「孔子文化廣場」。項目預計今年6月份將開工建設,最遲明年5月份前完工。屆時,「孔子入周問禮碑」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海嘉賓。
目前,雖距上述「最遲完工時間」僅餘4個多月,但孔子入周問禮碑周邊的環境依然如故。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