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習俗、記載及詩詞中的情感表達

2020-12-12 一點文意

01

人們對冬至的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之後,中華大地真正進入了寒冷時節。數九寒天、冰封萬裡便是對此日之後的天氣與景物的形容。

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過後,白晝逐漸變長,陽氣也開始回升,因此這一天是值得慶賀的吉日。

張岱在其作品《夜航船》中寫道:「魏晉冬至日,受萬國百僚稱賀,少殺其儀,亞於歲朝,故曰亞歲。」魏晉時期,冬至日萬國和百官要入朝稱賀,其儀式僅次於元旦的歲朝,故而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人們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每到冬至,不同地區的人們按照各地禮俗祭祖、宴飲,藉此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感恩、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

這一天各地的飲食也有不同。如廣東人的燒臘、姜飯,杭州人的年糕,四川的羊肉湯,湖南湖北一帶的赤豆糯米飯,其他地區盛行的冬至團(冬至丸)以及北方地區的水餃,臺灣的湯圓, 雖則不同,各有寄意,但都體現了傳統文化內涵。

趙孟的《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是其在元朝當文學侍臣時奉懿旨寫的一組題畫詩,從耕、織入手描繪了十二個月的農事活動等,其十一月的詩中,便有對冬至日當地風俗的描寫。 

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元] 趙孟  

冬至陽來復,草木漸滋萌。  

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  

父母坐堂上,子孫列前榮。  

再拜稱上壽,所願百福並。  

人生屬明時,四海方太平。  

民無札瘥者,厚澤敷群情。  

衣食苟給足,禮義自此生。  

願言興學校,庶幾教化成。

02

「每逢佳節倍思親」—冬至日的思念

冬至既然有「大如年」的地位,每逢這一日,在外的遊子就會歸家團圓。而那些身在旅途或貶謫、遊宦異鄉不能回家的人在這一天的思鄉念國之情尤為深重。

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用透過一層的寫法,表達了自己形單影隻、思念家人的感情。杜甫的《至後》寫了自己安史之亂後做幕僚時,思念家鄉洛陽的悽涼心境。

邯鄲冬至夜(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至後(杜甫)

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

03

參差又欲領春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俗話說,「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日長一線,是指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魏晉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後,日影添長一線」。

張岱在《夜航船》裡也提到:「魏晉宮中女工刺繡,以線揆日長短,冬至後比常添一線之功,故曰日長一線。」即女工刺繡,用線來測量太陽的位置,以推測時間,冬至過後需要比前一日加一線。

冬至後,日長一線,陽氣升,瑞雪兆豐年。通俗地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人們「拜冬」也是對春的期盼,對來年豐收、生活富足的祈願。

許多與冬至相關的詩詞都由冬至寫到了春天。如杜甫的《小至》雖身在異鄉、自我寬慰,但見冬至景物,也便聯想到春之到來。朱淑真的《冬至》,既描寫了氣候變化,又寫了梅花與「迎臘柳」,末一句巧妙地關合了春天,帶來了希望。

小至(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 至(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04

時光慣會把人拋—對光陰流逝、功業未成的感嘆

冬至日,代表著節氣循環的開始,新的一年很快就會到來。歲末年初,回望往昔,難免有時光流逝、歲月難再得之憾,特別是年老體衰、物是人非、功業未成、相聚不易、前途未卜時,常常流露出「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沉痛之情。

如杜甫的《冬至》不僅表達了常年客居的思鄉之情,也表達了對前路迷惘、不知所措、無可奈何之嘆。陸遊的《辛酉冬至》寫了年老家貧、壯年多從軍、只能衰老者互相扶持的窘境以及對北歸回鄉的期盼。

冬 至(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辛酉冬至  (宋)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05  

「路有凍死骨」—對生機的掛念

寒冷的天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帶來了影響。如白居易的「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託孟光」,寫出了老病纏身時對寒冷的難以承受。

對於家貧無禦寒之物或是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底層百姓而言,他們的生機因冬至的到來而增添了不確定性。

與冬至有關的詩詞以及情感表達還有很多,本文只選取了部分詩詞及情感,有些詩詞所表達的也不止某一單一感情,還需要仔細品味與理解。

冬至即將到來,你準備好了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關注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冬至小習俗有哪些 冬至吃酒糟是哪裡的習俗
    2、冬至做節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 冬至有哪些習俗?冬至應該吃什麼?
    冬節 冬至,俗稱「冬節」,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冬至日,禮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曾有過「長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進表朝賀,為國大典」的記錄,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冬至的重視程度並不亞於新年。
  • 滬·風冬至習俗
    在這一天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冬至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①臺灣: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 不愧為盛唐:冬至習俗影響整個東亞!
    《夢梁錄》記載:冬至日,「太廟行薦黍之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圓丘。」而《東京夢華錄》對北宋冬至祭天儀式亦有詳細記載:「冬至前三日,駕宿大慶殿,盡列法駕儀仗於庭……宰執百官皆服法服。」祭天時皇帝、百官皆跪拜,伴以奏樂。
  •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時間:2018-12-22 00:13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今天中國人對冬至最深刻的記憶,大概就是吃餃子這個習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古詩中的冬至節習俗 拜冬 履長
    古代人把冬至當作節過,稱作「亞節」、「亞歲」,這都是和春節相比較的說法。是說在一年的民俗節日中,冬至的地位高於端午、中秋,僅次於春節。要麼怎就就把冬至前一天叫做「冬除」呢。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詩提到冬至的有六七十首,還有一些標題提到冬至的。由此可見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
  • 冬至節的由來與習俗
    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 冬至時節起源與習俗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節即一陽生,新歲實始。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 冬至的禁忌習俗!萬用萬靈
    一、冬至與自然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或22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也被稱作「活節」。相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據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出了冬至。
  • 今日冬至,你知道「冬至大如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習俗嗎?
    雖然在《二十四節氣歌》中,冬至排在第22位,但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因此,冬至其實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那麼,為什麼會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呢?
  • 今日冬至!冬至具體時間是幾時幾分?冬至起源由來習俗盤點 冬至飲食...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冬至之後什麼時候最冷?
  • 冬至習俗的英文介紹(附英文版冬至祝福語)
    明天就是冬至了,這一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在中國農曆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卻也是中國古代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節氣。中國自從古代就對冬至很重視,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這樣的說法。那麼,你知道冬至的英文怎麼說嗎?
  • 冬至手抄報內容資料推薦 2019冬至手抄報50字內容冬至諺語詩詞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 冬至時節,祭祖、掃墓、遷墳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出來的一個。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著新的開始,是大吉之日,因而視冬至為冬季大節日,在民間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每周一書(三)| 冬至已至,與君共賞美好詩詞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 今日冬至,你知道冬至有哪些習俗嗎
    冬至過節源於漢,盛於唐宋,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宋《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明代趙可記載:京師最重冬節,不同貴賤,賀者奔走往來。家智置一簿,題名滿幅。
  • 明日冬至中國進入「數九寒天」 冬至節氣習俗和飲食養生分享
    明日冬至12月21日,「冬至」,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自冬至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270度時。據史料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古籍《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 冬至祭祀習俗:祭天與祭祖
    冬至日頭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供三牲(豬、雞、羊或魚)。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領合族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壽康寧。無論是室外祭還是室內祭,祭祖過程中都有聚餐的風習。北方人作興冬至這天吃餃子、餛飩,南方人作興喝紅豆粥、吃湯圓。
  • 冬至怎麼過,關於冬至的歷史和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為我國一個古老而又重要的節日。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等民間風俗,至今仍有流傳。在加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南北也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因此在冬至這一天從飲食到民俗活動上也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