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後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主題是《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我今天講核心素養,我的基本想法是這樣,核心素養作為一個理論架構已經提出來了,現在優先的時間不討論核心素養包括哪些內容,我著重講的是落實核心素養,重要的是教學,因此我今天提的是《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
應該說我們這次核心素養理論架構的提出,是未來基礎教育課程與人本價值的集中體現,我想這條大家都是統一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立德樹人,這樣一個目標通過核心素養的落實,可作為一個重要的依據。同時,核心素養的提出,應該為我們今天的課程教學真正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確立回歸教育本源的思維邏輯,為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的實踐提供引領性的支撐,我想這是提出核心素養,並且以核心素養引導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價值。
我想我們核心素養是此刻育人的主陣地,當提出核心素養以前,我想這種可能性就變成現實了。那麼,今天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通過三個緊密聯繫。
第一,課程改革。
第二,教學實踐。
第三,評價改革。
假如說今天提出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我們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如果還是維持原來的模式,那麼核心素養只是一句口號,怎麼落實呢?它首先一定是以核心素養為主線,整個是改革我們的課程的目標體系。從課程方案整個課程方案,一直到每一個學科的具體的課程標準。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面上課主要是一門學科一門學科地在上課,核心素養不落實到學科行不行啊?肯定不行!因此必須明確每一門學科都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裡!這幾個應該怎麼貢獻,不同的學科一定有它的獨特的貢獻,當然也會有它的共性的作用。比如說我們今天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教學過程裡面都應該蘊含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機會;當然你說語言學科能力,主要在語文、外語等語言學科裡。你說在數學學科裡面有學科能力,那就在數學裡面。所有學生圍繞核心素養,在核心素養過程裡面你的功能跟你的價值,有人把它稱之為「學科核心素養」,不管怎麼提,每門學科怎麼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發揮作用,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基本作用提煉以後,以核心素養為主線的教學目標體系建立起來,學科總的目標,每個學段的目標,每個單元目標,整個目標體系都圍繞核心素養,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選擇教學內容,去選擇教學方式,去改革評價,這是一個體系。因此,我們今天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渠道是課程改革教學實踐,學生評價改革,我今天主要講的教學實踐。
如果從教學角度講核心素養,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哪些內容能夠提高學生,這些內容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是必須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作為寶藏。這句話怎麼講?因為當下的教學空間,我們應該可以看到,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仍然是基本方式。過度地關注固定的解題過程,標準答案這種現狀還是非常的普遍。因此,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知識唯一的教學」,把它轉變為素養教學。怎麼轉變?重要的就是改變事實。
我們先看一下我們今天教學存在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搞厲害的考試,這種評價導向讓學生教學陷入了純知識點的追求。考試,怎麼考老師就怎麼教,學科內容圍繞著學生圍繞著老師的方法,我們有些教學內容既不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完整性,也不反映知識體系的要素關聯性,這就是碎片化的概念化。我們老師和學生只關注知識點的局部結論和考試的要求,忽略了很多學科知識意義的內容,我這個學科知識是用特定的符號去描述知識表層意義,知識是什麼?知識為什麼?知識可以怎麼樣?這是我們今天學科存在的問題。
那麼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我們不同的知識不同的學科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的學科教學不能只是向學生傳述知識是什麼,而是需要了解他的學科價值。使得學科成為學生個人同社會聯繫的重要聯繫,學科本身有哪些內在要素呢?不僅僅是講知識是什麼?因此,我在學校裡面跟人家討論,跟我們高層老師討論科學科的時候,我非常希望科學的學科能夠從科學教起,讓我們孩子能夠了解科學學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這種文化意義文化價值就是人類的邏輯思維結構。學科不只是講知識,要講知識怎麼來的,要講知識可以用在什麼地方,知識對人類以及社會的價值。只有讓學生體驗和感悟這些要素時,才能夠了解知識內容的意義。因此,我們講核心素養的培養,如果只是停留在碎片化基礎上,就沒有辦法了。我們所有學科指示體系是人類的認知,這種認知形成過程中有思考和形成辦法,假如說這個辦法只是告訴孩子,那麼這課程的文化意義體現不出來,知識體系怎麼解釋人類社會的今天或未來,知識體系解釋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是什麼,知識體系怎麼挑戰人類的體系,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知道的。
我們整個教育模式要改變,讓孩子體驗和感悟,怎麼體驗和感悟這種文化精神很重要,我們要提倡以素養為準的教學。
第一,關於問題化的教學。
文化的教學其實是在真正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基礎上所涉及的學習過程。我們想所有的人都是在發現問題中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後又發現新問題,從一個問題變成一連串的問題,變成問題結構,當你解決問題以後,那結構就形成了。每一個人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他就是不斷地在解決客觀世界的問題中,形成自己的主觀態度,他的精神世界裡也在發展,因此對於問題的探究其實是找回你自己的基礎架構。假如說以問題展開,他就不僅僅是學知識,而是在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中,不斷地進行人生預測。我們說三維目標就是這個現實,這就是學時的意義。
轉變為學時為中心的課堂,中心的橋梁就是問題化的趨勢,讓學生問題從淺問題,到深問題,從一個問題走向問題結構,從問題解決過程形成他們的意義。所有的教學必須以學生問題以及問題的探究這樣一個學習過程設計,必須讓學生真正的學習過程能夠發生。我們在教學當中進行問題化學習,是把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的結構,這個過程是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從本學科結構到大學科結構,從知識到真實生活的聯繫,又是一個新的結構。
第二,情景化教學。
問題往往產生於情景,真實的生活情景應該以核心素養為本。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的孩子面對問題你能解決嗎?不能解決。這就是沒有建立聯繫,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課外活動所依賴的情景缺失,情景是核心素養發展的途徑,也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的基礎,因此在我們核心素養教學中,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孩子在學知識,知識是什麼?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假如說知識要轉化為素養,中間重要的路徑就是情景。如果脫離了情景,知識就只剩下符號。
第三,單元設計。
我們教學中間大家一定是做單一組織,但是我今天講的單一組織有一點新的含義,我們說按照一定的目標作為一個學習時空。還有大家不要忽略另外一個概念,同時並存的另外一個概念——生活概念。從學科內容單元建設起來的過程,通過學生的實踐和師生的合作展開學習。這樣一個生活單元跟資深單元設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是我們今天要倡導的單元設計。一方面可以避免碎片化,斷片化,不能形成知識結構,因此不能產生知識的價值,不能體現知識的文化精神。我們的單元設計一定要有利於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把碎片化的知識結構化,把離開生活的這樣一個學習過程能夠同生活聯繫起來,不僅僅是把知識點技能作為全部目標,而是把學生學時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體驗可能性結合起來,是從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和學科的素養要求出發,通過分析,通過設計,通過課程的開發,通過課程的實踐以及評價,展開我們的學科單元的設計,展開我們的探究和摸索。單元設計,未來將在我們教學中以核心素養為理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學科活動。
動手動腦都是基於學科的刺激,學生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一定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間才能形成,才能發展。如果光是素質的,以傳授式教學不能完成學科能力,因此學科能力是讓學生親身經歷以學科知識建立聯繫。現在發現很多高中學生參加模擬人大活動,人大政協裡面有很多提案,這些提案都是他們去參加社會調查,有了親身的體驗,然後提出對社會統一問題的解決建議,他在建立過程中間,調動自己所有學科知識,因此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學科,它是政治學科的需求,我們講政治學科當中不能只是給他講道理,而是作為學生的主體在活動中間去建立它的價值觀。我們所有學科拿活動設計可以吸引孩子參與,不僅僅是對學習起到遷移、強化、調節的作用,而且能夠讓學習知識能力的過程體現情感和態度。
1、經驗型。學生一定是通過真實的學習過程,形成它的體驗感。通過經驗的獲得從中獲得知識,也許已經知道書本中什麼內容,已經知道符號表達的描述的內容,但是當他經歷了真實的生活過程時,他的這種體驗從已經了解的,已經日常的理解中變得更加豐富更深層。學科活動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我們有太多的教育是成人設計的,我們都認為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形成什麼,養成什麼。但是這個過程並沒有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沉浸在活動中間。因此,內心世界真正的變化沒有體現,沒有什麼變化,沒有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有時候達不到教育的穩定,我們可以向領導匯報我曾經組織過什麼活動,但是最後還得到了什麼,只是我們缺乏積累。有時候孩子被動,要體現效率性,所有的學科活動設計要結合不同的款式特點,進行資源選擇,進行活動設計。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這種教育性是在核心素養目標下結合活動特點來設計,不是搞熱鬧、搞形式。
我們的政治學科既要有社會實踐,作為一門學科活動,又要有活動課程,知識性的內容。教學可以設計成活動來做,這種活動是辯論、討論真實情景下面真實的感悟,然後大家一起來討論。可以通過社會調查,訪談,可以問題探究等等;應該在活動中間學習思索,認真思考和改變不同的行為,我們技術課裡面的設計動手都是學生活動,所以學科活動一定是我們未來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過程當中的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