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2020-09-05 淺淺媽媽育兒經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讀書寫作,喜歡分享備孕、孕期、育兒知識,喜歡我的文可以關注我哦!


導語: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是「多動症」,其實只不過是孩子好動調皮而已,不應該過早給他貼上「多動症」的標籤,針對個別真的是多動症狀況的孩子,家長應該先反省一下自身。


有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女兒是「多動症」,就帶孩子去醫院諮詢。

這位媽媽說自己的女兒太淘了,如果是男孩就好了,她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文文靜靜的,但是平時孩子的小動作太多。

醫生在諮詢情況的過程中,孩子並沒有很大的動作,只是偶爾的走走神、撓撓頭。她媽媽邊跟醫生交流邊盯著孩子,孩子一旦出現了她認為的典型動作就接著給指出來,孩子倒是沒有多大反應。

然後再和孩子單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很健談、有禮貌,沒有扭捏感。不過過了會兒就覺出了孩子無意識的動作多了。她媽媽突然探進頭來,跟女兒說,你聽話,好好跟醫生說。然後對醫生點點頭就出去了,被孩子這麼突然的進來,孩子就安靜下來了,後來她媽媽又進來一次,雖然被媽媽打擾,但是交流並沒有受到影響,只不過媽媽的這種行為讓人很無語。


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家長總會把醫生當成一種威脅,做出幹擾性的事。就像上面媽媽的做法,會「偷聽」、「找理由進入探聽消息」等,醫生跟女孩說她媽媽對她很不放心啊,女孩以很無奈的語氣說,她媽媽就那樣,看來已經被媽媽的行為弄得疲沓了。


醫生結合以往的案例,找到了孩子這種「多動」的根源,問題就是出在媽媽身上,跟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係。具體如下:

(1)孩子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

她受到了媽媽平時對她管教方式的影響,媽媽對孩子的態度會讓孩子無意識地表現出一些動作。從媽媽的言行可以看出媽媽的焦慮,對孩子總是不放心,過度的焦慮傳到孩子的身上,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往往媽媽焦慮,在焦慮的狀態下會讓孩子出現一些小動作來掩飾自己的內心。

媽媽把自己的情緒焦慮轉變成對孩子的關心,而且是過度的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她都想掌控,有的家長會偷看孩子的日記來看看孩子到底在想什麼。這種每時每刻受到家長監督的狀態會讓孩子坐立不安,往往就會出現一些小動作。


(2)不穩定的規則導致。

聽孩子的談論,醫生發現在這個女孩的家中,媽媽的話就是規則,而且規則還不穩定。比如媽媽情緒好的時候,看孩子要睡覺了,她卻要充分地發揮一下母愛,陪孩子親子閱讀或做遊戲,並說好第二天繼續。但是第二天的時候,媽媽情緒不好,看到孩子還不睡覺,這時就不顧之前跟孩子說的話了,反而訓斥孩子這麼不聽話,這麼晚還不睡覺。

你看,所謂的規矩就是媽媽的情緒決定,心情好怎麼看孩子都順眼,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換衡量孩子的標準,那同樣的行為就會出現不同的標準。


家長不要光看表面,孩子表現出多動,不一定是真得有多動症,多動症一般在上學後表現的明顯,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等。孩子一般表現出來的多動,無非是他活潑好動而已,不過對於孩子的多動行為,家長應該反省一下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多變造成的。

家長對孩子不能夠過度的關心,太過度會讓孩子走極端,讓孩子變得太懦弱,失去信心。孩子早晚是要獨立的,我們不可能管孩子一輩子,總是監控孩子的管教行為是不正常的,家長的情緒焦慮、過度關愛,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受父母情緒的感染,變得放不開,不能正常的交流。


你家孩子有多動的行為嗎?如果有的話,先反省反省自己吧!不要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看心情看情緒而定!不過如果孩子的多動有點嚴重的時候,需要及時糾正,免得影響到正常交往。

相關焦點

  • 孩子情緒不穩定?脾氣不隨父母?醫生:可能是媽媽孕期做了這些事
    眾所周知,孩子的相貌和脾氣大多會隨父母,不僅是因為受到父母共同基因的影響,還與所處的原生家庭有關。然而,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有的孩子脾氣完全不隨父母,明明父母的脾氣和家庭環境都很好,孩子脾氣卻比較暴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家庭生活中,情緒不穩定的媽媽,是孩子的「災難」!
    家庭生活中,情緒不穩定的媽媽,是孩子的「災難」!情緒不穩定的媽媽,到底有多可怕?心理學家李子勳說過,很多人童年的創傷都來自於媽媽,因為媽媽的很多信息不是通過語言來傳輸的,而是通過孩子共處的生物場去影響孩子。媽媽情緒穩定溫和,孩子就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自由自在的成長成為快樂平和的孩子。
  • 媽媽,幼兒園不好玩!剛上學就厭學咋辦?找到厭學情緒根源是上策
    不少孩子去幼兒園上學一段時間之後,會開始出現厭學情緒,這也是媽媽群裡的熱門話題之一。自己以前頂多只是一個旁觀者,還主動會幫別的寶媽出謀劃策,真沒想到,這回輪到自己家的孩子了。所以,當孩子告訴你,他不想上幼兒園時,你一定不要著急批評、說教和責罵,不然,孩子就算在你的強勢教育下,口頭上不再「哼唧」,他也會把情緒和想法壓抑在心裡,以後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會跟家長說了,那麼家長也永遠走不進孩子的內心。那麼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孩子在以後遇到更大的困難需要幫助時,都不會尋求家長的支持和幫助了。
  • 媽媽,我也不想這樣,都是因為多動症!多動症危害有多大?
    一位8歲男孩自述:小時候就非常好動,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媽媽總為我頭疼不已,到了上學的年齡,我總是不能安靜下來聽課,有時候拽前桌小辮子,玩橡皮、咬鉛筆,有時候還會離開座位,常常擾亂課堂紀律,媽媽也因此被學校約談了好幾次,每回都會訓斥我一頓,我也很想改掉,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學習成績也差
  • 14歲男生被媽媽扇耳光跳樓: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氣
    而如果父母不管不問,直接就劈頭蓋腦地批評或指責,那麼就阻斷了孩子與你交流的機會,也就無從走入孩子的內心。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理解,父母的情緒穩定,是孩子面對挫折的力量,也是黑暗中的光,指引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前行。
  • 沙盤遊戲,如何治療多動症孩子情緒問題?
    當多動症孩子有情緒(比如衝動、暴躁),但不願意說出來,不願意表達出來,如何幫他疏導心理壓力? 我和8歲小T的第一次見面 小T同學,是一個正在讀二年級的男孩。
  • 「鬼屋沒有媽媽可怕」:媽媽情緒穩定,是家裡最好的風水
    深有感觸,做媽媽確實很辛苦,當然可以有情緒,但要學會在接納自己情緒的基礎上,覺察情緒的來源,最好能找到不傷害自己和孩子的理性的情緒表達方式。我聽話,媽媽才會要我,我不聽話,媽媽就不要我了。甚至連生命也可以隨意放棄。不僅給孩子傳遞了情緒管理方面錯誤的示範,更給了孩子錯誤的生命觀。
  • 三管齊下,多動症孩子這樣治療才科學
    最近,小巖的情緒變得非常暴躁、經常生氣,媽媽都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了,於是帶孩子來到了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尋求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馬靜副主任醫師在門診評估小巖的基本情況之後,將小巖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建議小巖媽媽在孩子服用藥物的同時要做孩子的個體心理治療以及父母培訓。為什麼醫生會建議三種方式同時使用呢?
  • 孩子愛咬手指啃指甲怎麼改?壞習慣背後反映的是多動和情緒問題
    如果孩子平時就非常挑食,營養不均衡,那麼家長就更要當心了。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孩子是否缺乏新元素或其他微量元素,家長不要自行判斷,更不要隨便購買保健品給孩子服用,建議到醫院做正規的建議,按照專業醫生的指示幫助孩子改善。
  • 做情緒穩定的媽媽,從寬容自己開始
    李雪說,一個家裡,孩子打著遊戲,媽媽吃著巧克力,不是很正常嗎?她當即讓店長取了巧克力給大家吃。當我真正地認同了「吃巧克力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居然就不再貪吃巧克力了。這是我在雪居感受到的慈悲和包容。 當我們陷入懊惱和自責的時候,並不能讓我們迅速逃脫負面情緒,積極面對現實。特別是我賴床的時候,深有感觸。每次晚上睡覺前都告訴自己,明天要早起。
  • 孩子好動不一定是多動症,媽媽們別弄錯了
    多多是個好動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還影響其他小朋友,告訴後很快就犯。幼兒園老師N次投訴後,告訴家長最好領孩子去看看。「你的孩子有輕度多動症,建議服用藥物治療,服用一個月後來複查」,醫生嚴肅又面無表情地說道。
  • 孩子總是發脾氣,三個妙招,孩子情緒穩,媽媽不生氣不煩不絕望
    面對2、3歲左右孩子,隨時爆發的不高興,發脾氣,媽媽們可以說絕望的煩死。舉例理解孩子不高興、發脾氣的原因。你沒有任何準備,穿著單薄的衣服,沒帶錢包手機,在一個寒冬空降到俄羅斯紅場,不知道那些高高大大美女帥哥在說什麼,店鋪的招牌上的文字簡直就是一幅幅抽象畫。冷了,餓了,住哪兒?不知道怎麼說讓別人明白,從而獲得幫助,看著行色匆匆的路人,你的感受、情緒是怎樣的。
  • 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但是也不能太早,比如十個月走路就有點早,而且兒科醫生也不建議讓孩子走這麼早。可是老公和公公太著急,認為兒子走路太晚了是我沒有教的原因。好在兒子一歲剛過沒多久就自己學會了走路。我分析了一下,老公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看到周圍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走路早,受這樣的環境影響,產生了焦慮情緒。
  • 如何用沙盤遊戲走進多動症孩子內心世界,治療情緒問題
    當多動症孩子有情緒不願意說,或者說不出來,如何幫他疏導心理壓力?今天,羊茜老師用一個真實故事告訴你。我和8歲小T的第一次見面小T,是一個正在讀二年級的男孩。來到醫院的原因是多動症,除了不易靜坐、小動作多、興趣轉移快以外,情緒方面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喜怒無常、跟媽媽頂嘴甚至罵人……像小T這樣多動症伴情緒問題的症狀,除藥物和行為治療外,還要配合心理幹預。主治醫生安排了一對一沙盤遊戲治療,每次半小時。
  • 孩子最大的福氣,是媽媽情緒健康,有負面情緒時這樣找回快樂
    隨後特羅尼克教授讓媽媽轉變自己的態度,對孩子面無表情,當孩子看到媽媽突變的表情時立刻察覺到了不對勁,他開始想要讓媽媽回到開始的狀態如此堅持兩分鐘之後,孩子開始出現負面情緒,他對此感覺到崩潰大哭起來。此時媽媽趕緊恢復到之前的狀態去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情緒隨著媽媽情緒、態度的轉變也立即恢復到了平靜。
  • 孩子注意力差多動,吃藥1年多沒啥改善!專家:需要綜合幹預
    「醫生,我兒子1年多前診斷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吃了那麼久的藥,都沒有什麼改善...」 近日,一位來自東莞的媽媽帶孩子接受廣東六一兒童醫院兒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李春榮治療時,向李主任反映道。
  • 如何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母親?媽媽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12歲孩子的媽媽動不動就發火,其實是因為情緒不穩定王女士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自從懷了孩子之後,她就辭職在家裡他可能還沒有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動不動就發火吧。但是看著兒子恐懼的模樣,想必王女士的這幅面孔個給孩子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陰影。王女士動不動就發火,其實是因為自己的情緒難以穩定,經常會被孩子和家庭的各種瑣事所影響。
  • 孩子好動不是多動,聰明媽媽用5招帶好娃!
    關於多動症多動症,學名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徵:極度活躍、衝動、注意力不集中。患有多動症的孩子至少符合其中一條,他們沒辦法安靜地玩耍、總是有很多話,並且健忘、丟三落四、無法專注和等待。
  • 「兒科名醫對話」周榮易:孩子調皮多動不安分應當謹防小兒多動症
    女孩的多動症表現和男孩相比往往不明顯,女孩由於內斂的性格,導致多動症以注意力不集中為主,多動程度較輕,伴品行問題較少,外化行為(攻擊、違紀)發生率低,但往往有較為嚴重的注意力受損,上課愛神遊,學習效率低,焦慮及學習困難較多,預後不佳。女孩症狀隱匿,不易被發現,但認知損傷較重,應引起醫生及家長注意。在中國,很多家長、長輩認為孩子肚子疼了、發燒了、咳嗽了才是生病了,要去看醫生。
  • 6歲男孩注意力差多動,單吃藥沒效果!媽媽:這該怎麼辦?要怎麼治
    2個月前,醫院接診了一個叫天天的6歲孩子,起初他就是因為有這些表現,被媽媽帶去檢查,而且看了很多醫生。 當時媽媽就帶孩子去了一家心理中心看。 那裡的醫生說天天是多動症,還開了一大包西藥和中藥。 本以為孩子情況會逐漸好轉,但天天媽媽發現西藥是抗精神類藥物,怕孩子吃了會有副作用,所以就只吃了中藥,但天天的情況並沒好轉。 後來,天天媽媽了解到我們醫院是專門看診這方面的,所以就帶孩子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