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
眼前的工作堆積如山,但不願去做,即便內心焦慮不安,還是控制不住去玩手機。
又或者臨近畢業,論文卻遲遲未寫,直到截止時間到來,才後悔自責,只能不眠不休地趕工,匆匆完成。
還有些人計劃周日收拾房間,但看著凌亂的桌子,遲遲不想行動,躺在床上告訴自己:等下我就去收拾……
然而,事實真的是懶惰,還是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被拖延症侵襲呢?
今天,又到了勞動節,但是小民同學並不想勞動(寫論文),因為我也有拖延症。不過,我並不是個例。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199所高校的大學生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7.1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或偶爾有「拖延症」。就連吃晚飯這樣日常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點。
拖延症就像一個逐漸擴大的黑洞,如果不叫停,必然會把整個生活都拖進去。拖延,就像是癌細胞病變,不管ta的時候就會四分五裂,到成千上萬,最後越來越多,直至死亡。
所以,今天小民同學就跟大家分享幾種拖延症的英語表達,以及如何克服拖延症!
如何表達「拖延症」?
「拖延症」並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於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
「拖延症」的典型心態似乎可以用電影《亂世佳人》結尾的經典臺詞「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來概括。
「明天」是希望的一天,是鬥志昂揚的一天,也是西班牙諺語中「一星期中最忙的一天」(tomorrow is often the busiest day of a week),甚至「一年中最忙的一天」。
事實上,「拖延症」的英文「procrastination」便是由pro(向前)和crastinus(明天)組合成的拉丁語procrastinus(向前推到明天)而來。
這個單詞的拉丁語詞源和我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古訓恰好從正反兩面說明「拖延症」古已有之,中西皆然。
procrastinate則是動詞形式,表示耽擱、拖延。
例
Terry procrastinates way too much.
Terry太能拖延了。
形容那些「拖延症患者」可以用procrastinator這個詞,注意是-or結尾而不是-er結尾。
其他表達
1. delay
可以作為名詞,也可以作為動詞,表示延期、耽擱。
例
If he delayed any longer, the sun would be up.
如果他再拖延下去,太陽就要升起來了。
2. put off
例
He put off the meeting, because he got up too late.
他推遲了會議,因為他太晚起床了。
3. drag one's feet /heels
形容某人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釋義
If you drag your feet or drag your heels, you delay doing something or do it very slowly because you do not want to do it.
例
The government was dragging its feet, and this was threatening moves toward peace.
政府一拖再拖,這是有礙和平的行徑。
如何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患者(procrastinator)並不一定是「懶鬼」(lazy bones),很多成就傑出者更是出名的拖延。
例如,達·文西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拖延症」患者。他的傳世畫作《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後的晚餐》畫了三年,均遠超客戶規定的交稿時間,去世時手中還有五六幅作品未交付。他曾在日記中宣洩道:「告訴我,告訴我,到底有哪件事情完成了?」
對不少「拖延症」患者來說,「deadline(最後期限)」恐怕才是第一生產力。的確,不少人都體驗過在最後期限前靈感迸發、效率驚人的巔峰狀態。
《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就曾說:「我愛最後期限。我愛它們飛馳而過時的呼嘯聲」(I love deadlines. I like the whooshing sound they make as they fly by)。
所以,定一個早早的deadline是一個好辦法。
當然,還有別的辦法,我最後再分享一個克服拖延症的小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