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有云:「禮多人不怪。」千百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講究禮數的國家,所以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懂禮貌。
可是為什麼要講禮貌呢?因為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這個前提就是要尊重別人,否則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別人尊重你呢?其實不只是漢語,目前我學過的任何語言,都對「禮貌」的表達相當重視,而咱們無數人學了無數年的英語尤其如此。
現實有時是差強人意的,我不止一次地被不少外國朋友問起:「為什麼好多中國人。。。很不禮貌?」(他們是跟我熟悉了以後斟酌再三才向我提問的,措辭也非常小心翼翼)面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總是:「請讓我來看看是他/她本身就不禮貌,還是因為英語水平的限制而導致他/她表現得不禮貌?」如果是前者,那就變成了一個個人修養和教育的問題,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很多國人(在國內和國外)不禮貌的言行越來越多地暴露在大眾視線裡,引起軒然大波(香港迪斯尼樂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個被廣為討論的話題,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是後者,那麼我會建議外國朋友們:「請理解他們本意並不是不尊重你,而是因為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他們還沒有徹底掌握英語的禮貌表達方法。他們雖然是成年人,但是在英語這個領域其實就好像小孩子一樣,不知者不罪,所以請耐心教會他們。」就像咱們在幼兒園老師一點點教給我們這禮貌的漢語表達一樣:
作為英語學習的「幼兒」,我們也應該從最初的「禮貌」表達開始就要打好堅實的基礎:
我的建議來自於自己的切身體會。在以英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言)的國家(英、美、加拿大、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亞)多年,我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禮貌」的英語表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之高。這些表達不受人際關係親近與否的影響,所以不論是在陌生人之間,同事之間,夫妻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還是親密的朋友之間,在適宜的場景下,這些表達無處不在。相反的,中國人講究「大恩不言謝」,從而關係越近,「禮貌」反而就越不被重視,因為覺得會讓關係「疏遠」。拿我自己為例,比如我從來沒有聽過父母互相說「謝謝你」,或者在想讓對方幹什麼的時候說「你可不可以。。。嗎?」,所以在我和美國父母Allan和Susan相處的時候,一開始很不適應他們互相頻繁地說「Thank you」啊,「Excuse me」啊,以及「Could you please …, honey?」等。我當時的想法是:「都老夫老妻了,幹什麼這麼見外啊?」
"Could you please take a longer shower, honey?"
"Could you get it for me, honey?"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懂得了這樣一個「禮貌」的文化:不只是老夫老妻,大半輩子的朋友之間也會這麼「見外」;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也會用禮貌的表達,而孩子則會時不時地被父母提醒要說「please」,「Thank you」,「May I …?」等等。正因為如此,這種「禮貌」文化已經滲透到了英語國家社會的各個層面之中,甚至可以說到了「本能」的地步,所以他們在面對英語學習者(尤其是成年英語學習者)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假設他們也學會了這些「禮貌」表達,而在他們聽不到這些「習慣的禮貌表達」時,會覺得這些英語學習者說話太唐突和直接,不夠禮貌。
英語國家的人常說:「Kind words cost nothing」,也就是說「善意的話是不要花錢的」。英語是一門禮貌的語言,英語國家的文化強調禮貌,講禮貌禮貌除了好處還是好處,為什麼不呢?why not?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和關注。每天寫一點,每天學一點,在學英語的同時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