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個專家鑑定出真的《蘭亭集序》,說價值五億,真對不起王羲之

2020-12-20 前程影史

對於《蘭亭集序》相信大家都是聽過的,這幅書畫是出自王羲之之手,不過讓人可惜的是我們現在肯定也看不到真跡,在唐朝的時候它就已經失傳了。

或許大家會想,自己在書本中有看到呀,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後人模仿的。而最近卻傳說《蘭亭集序》出現在了北京,很多專家都幫著估價,若是真的價值五億也無可厚非,卻不想真跡卻是如此荒唐。

有個協會在這段時間開了一個檢測書畫的會議,他們就鑑定了《蘭亭集序》。原來丟失多年的書畫是去了珠三角,這次的真跡就來自於那裡,後來專家們的鑑定結果就是這是真的,並且給了五億的估價。

大家知道這件事後都很開心,都想去看一看傳了數百年,神之又神的真跡,直到一看到這所謂的《蘭亭集序》,大家都覺得是一個笑話。

所謂的真跡,其實漏洞百出,一般有點書畫功底的都知道,那樣的假書畫根本經不起推理。那些所謂的專家們憑著後面幾段評價,就說它是真的,原來這畫上面有褚遂良這些人的意見。不過這幾個人的意見都非常可笑,而且還是一個人的筆跡,如果真的有人想造假,能不能做的真一點,不要侮辱大家的智商好嗎?

如果你有蘭亭集序這樣珍貴的東西,你願意拿出來麼?若是被知道了,這樣的寶貝肯定就是一面錦旗到你家,相信誰都不願意如此吧!再說說負責這個鑑定的協會,名字叫中國書畫量子研討會,若名字裡面不加上書畫兩個字,大家不知道會以為這是一個什麼協會呢。

這個協會根本就得不到承認,只是民間自己組織的,而且裡面的專家自己專業知識都不過關,如何能擔當鑑定的重任。

其實這個鑑定協會也不是第一次出這樣的事了,這種風氣實在不好,什麼人都可以自稱為專家,就算是鑑定錯誤也不會有什麼責任。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人才能夠這麼猖狂,我覺得應該把這些沒有鑑定能力的機構全部取消掉。

國家成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文物鑑定,這樣就沒人滿口胡謅,並且也讓那些鑑定專家承擔一定的責任,自己鑑定的寶貝,如果不是真的,那麼將要負一定的責任,想必只有如此這樣的專家才會收斂。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值10億?「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毀了王羲之神作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我與《蘭亭集序》的相識,在7年前的高一教室;我對《蘭亭集序》的追慕,卻早已記不得年代了;「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盛名,一度讓我錯過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真跡藝訊:書畫鑑定咋了?《蘭亭序》真跡現京,專家估價5個億!
    據文章描述,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檢測研討會」上,一幅來自珠三角的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眾所周知,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真跡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臨摹本,比如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 估價五億,王羲之「真跡」《蘭亭序》現世,專家:五塊錢都不值!
    譽為中國書法歷史上第一神品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驚現於世。宣布這個消息的是一個叫文保匯的民間草臺班子,和北京的一家量子科技公司。他們自稱用所謂的什麼量子檢測方法。對一位來自珠三角的藏家提供的祖傳《蘭亭集序》做了所謂的科學年代檢測檢測。
  • 假如「蘭亭集序」真跡出現了,價值會是多少?真值8個億!
    王羲之師承衛夫人,字跡瀟灑飄逸靈動活潑,為歷代所公認的書法大家,但是很可惜,流傳到今天,有關王羲之書法真跡我們連一張也見不到,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摹本存在,而在所有的摹本之中,馮承素的《蘭亭集序》是用了雙鉤法,因此最為神似。
  • 從《蘭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精神: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後人冠為名篇而流傳千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蘭亭集序》創作於魏晉時期,其中不僅表現了山水的優美,更體現出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的內在精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只是因為其書法藝術而得以流傳,文章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蘊藏著的深層思想,也值得後人研究。其中展示出來的魏晉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狀態和精神深度,才是讓《蘭亭集序》流傳下來的真正原因。在《蘭亭集序》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美好感悟,又有文人雅聚、賦詩詠懷的美好體驗,還有對生物自然的追求和探索這種深層的人格心理特徵。
  • 專家說:你是個啥東西?有什麼資格評說王羲之及《蘭亭序》!
    看看把王羲之的《蘭亭序》拉下神壇的這幾個字》,評論了國人心目之中的書聖王羲之,以及他的神作《蘭亭序》,表達了一下自己對王羲之及蘭亭序的看法,大致意思是這樣的,首先峰子認為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並非是字字珠玉、筆筆通神、完美無瑕的作品,並列舉了幾個自認為寫的不好的字;其次,峰子認為對待古人先賢要以平常之心看待,不可以造神之心去看待,否則會深陷其中,迷失自我,自欺欺人;再次,峰子認為評價書法藝術作品,既要看到作品好的地方
  • 《蘭亭集序》並非王羲之最偉大的作品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立了首功。李世民不僅親手寫了《晉書·王羲之傳》,還在民間廣泛收集王羲之的作品三千多件,讓褚遂良負責編輯整理收藏。特別是「蕭翼賺蘭亭」和《蘭亭集序》隨葬兩件事更顯出了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深愛。
  • 王羲之所有的書法消失?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所以我們把它稱為《蘭亭集序》。蘭亭集其實是一本書,而王羲之寫了這個序,這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原文太長,我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麻煩各位自己百度一下了.)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那是好幾年前,看祁小春先生的《山陰道上》一書時,從相關文章受到啟發,在《神龍本蘭亭序》手稿上還原《臨河敘》的面貌,製作出了下面這張圖,圖中深色文字是《臨河敘》的內容,淺灰和紅色是《蘭亭序》增加的內容。 「蘭亭論辯」時,對於《蘭亭序》的真偽探討有兩派觀點。一派是以郭沫若等人認為的「一真一偽」說,即《臨河敘》是真,《蘭亭序》文章與手稿是智永偽造的。另一派是高二適、麥華三以及日本學者西川寧為代表的「雙真無偽」說,他們認為《臨河敘》和《蘭亭序》都是王羲之寫的,只是在那一個先寫、那一個後寫的看法上有所不同。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故事,與天皇文化關係
    根據中華文化皇帝受命於天的說法,所以皇帝被稱為:天皇,皇后被稱為:天后,這就有了天皇天后之說了。日本的第一本古典詩歌總集《萬葉集》,經相關鑑定成書年代相當於中國晚唐時期甚至更後,所以,我們就可以確定唐朝以前的中國詩文,可能對日本詩歌文化影響比較大!我們就往唐朝以前詩文去找吧!
  • 蕭翼——那一年,我盜了國寶《蘭亭集序》
    準確的說,他的人生著實沒什麼亮點。如果算,只有一點身世——江南大姓蕭家出身,梁元帝的曾孫。但這樣的身世,在古代很多,真要比起來,靠這點是進不了歷史的,更別說歷史留名。但他偏偏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張豆腐塊。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只因為他只用了幾個月的功夫盜取了書法瑰寶《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的文化內涵
    他們引來一股清流,把酒杯放在水流上遊,讓杯子順流漂移,杯子停在誰前面誰就即興賦詩一首,然後喝一杯酒,如果作不出,就要被罰酒三杯。大家或觥籌交錯、暢飲美酒;或淺吟低唱,賦詩應答,整個宴會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之中。酒酣耳熱之即,一位舉止超然的名士提議說:「今日雅集,乃當今文壇盛事,應該把大家的詩作收集起來,並請人作敘,以便傳之後世」。另一位接著說:「作序之事,需一位大手筆,此事非王公莫屬。」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出土值多少錢?網友:值10億!
    但是遺憾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卻憶失傳,我們當今看到的也只是唐朝著名書法家的摹本,說到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到底到了哪裡?有的網友認為在李世民的墓中,因為當時李世民去世的時候讓這幅《蘭亭序》當作陪葬品,但是我們從歷史資料中發現並沒有在李世民的墓中發現《蘭亭序》的真跡,這時有的網友也說肯定在武則天的乾陵中,看到這裡以後人們對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下落也是眾說風雲!
  • 《西遊記》裡的一個情節盜用了《蘭亭集序》的故事
    一會兒《西遊記》,一會兒《圓明園》,一會兒《蘭亭集序》,一會兒又《李白》。突然發現《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和《蘭亭集序》「蕭翼賺蘭亭」特別像,仔細一想還真有可能是吳承恩盜用了也未可知。《西遊記》相信大家都看過1000多遍了,金池長老見唐僧的錦襴袈裟起貪念的故事也能倒背如流,我就不再多說了。「蕭翼賺蘭亭」的故事我簡單說一下。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蘭亭集序》只是王羲之酒後塗改多次的草稿,為何之後無法超越?
    《蘭亭集序》只是王羲之酒後塗改多次的草稿,為何之後再也超越不了?漢字因為是標準的方塊字,所以書法能夠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蘭亭集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稱號絕不是歷朝歷代虛加,歷經時間的長河,我們可以發現《蘭亭集序》的藝術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他所在的時代,成為了我國文化界的瑰寶。《蘭亭集序》書寫者王羲之在酒醒之後感覺他寫的這篇字實在是過於潦草,所以想認認真真再寫一遍。可是無論他再怎麼發揮再怎麼練習,都沒有超過最開始的那篇。
  • 量子科技鑑定《蘭亭序》「真跡」 驚天發現還是鬧著玩?
    原標題:量子科技鑑定《蘭亭序》「真跡」 驚天發現還是鬧著玩? 早已失傳的《蘭亭序》「真跡」出現了?! 近日,某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稱,經過量子文物鑑定儀的檢測,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了!
  • 《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永和九年,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
  • 深度解析:日本第248個年號「令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關係
    當時,大伴旅人集合了賓客所詠的32首梅花和歌,並以漢語詩寫了序言——《梅花歌卅二首·並序》(以下簡稱《梅花歌·序》)。其序中的詩詞「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被引用為「令和」,成了日本第248個年號。想像回到當年太宰府賞梅歌詠的時空,觀其展現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學,顯然是和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宴相契合的。實際的表現又有哪些相似呢?大伴旅人的詩歌情感洋溢,對人、事的詠懷詩是其特色,「令和」所出的《梅花歌·序》就是純粹的漢詩文的作品,其中展現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學(漢文學)的素養和觸發。《梅花歌·序》的創作底本和觸發就是來自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