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長育兒焦慮的根源:你問了錯誤的問題

2020-09-15 賈新超博士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好!我是一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積極地把理論跟實踐相結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很高興能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


上一講為大家介紹了基於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具體在家庭教育的場景中,又該如何運用呢?這就要看是你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園丁心態還是木匠心態了。孩子在你的眼中,是一顆開花結果的種子呢?還是一根可以隨意打造的木頭呢?

如果你認定孩子是一顆種子,就要以園丁的心態幫助孩子鬆土、澆水、施肥,給孩子創造有陽光雨露的環境,靜靜等待這顆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如果ta沒有按照預期開花結果,你也要靜靜地等他,ta也許是一棵參天大樹。

如果你認定孩子是一根可以隨意打造的木頭,你按照木匠的想法,用斧頭、鋸子把木頭打造成想要的桌子、椅子,用刨子、紗紙去打磨、拋光,把ta變成你想要的樣子。可是,當你看到一件規規矩矩的作品呈現在眼前的時候,那真的是你想要的理想的孩子嗎?

孩子是人,首先是一個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有自主權,都有追求自己閃光的權利,我們也可以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你有沒有按照自己父母的要求去成長呢?或者你已經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父母想讓你做的工作、成立的家庭,可是你真的快樂嗎?這樣的結果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我們從小到大,回想起來,是不是也是只有那些我們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才是最快樂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去要求我們的孩子變成我們想要打磨的樣子呢?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小詩《論孩子》,看似是談論孩子,其實也是在講為人父母之道。這個版本由冰心老師翻譯: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親愛的家長朋友,我們能為孩子所做的,就是做好一張弓,滿滿地把弓拉開,讓孩子這支箭飛得更高、更遠!

《園丁與木匠》也是兒童哲學研究學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的一本暢銷書的名字,高普尼克有三個兒子,也是三個孩子的奶奶,她也曾是焦慮父母中的一員,也曾經擔心過有沒有對孩子過度保護?怎麼樣讓孩子有很多時間玩耍,又能完成作業?為了孩子的成長,又該怎樣處理家庭關係?很遺憾的是,高普尼克認為她擁有的專業知識並不能比我們更了解答案;但她大膽地提出:是我們問了錯誤的問題!

因為,我們養孩子,並不是為了教孩子!我們養孩子,本質上是為了愛;而正是為了愛,我們不由自主的錯用了很多方法來控制孩子。如果以愛的名義,就可以對孩子為所欲為嗎?相信你一定會反對這個觀點。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也是愛情的見證。心理學家發現人世間有三種愛,夫妻之間相互有條件的愛、我們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無條件的。幸運的是,結了婚並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同時擁有這三種愛。讓我們借用高普尼克的話作為結尾,好父母不一定會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具有高適應性和心理韌性的新一代人,讓他們更好地應對未來將要面臨的不可避免、不可預測的變化。而其實作為園丁的最大樂趣,就是創造一個花園的生態,當你看到枝繁葉茂、花團錦簇的時候也會更有成就感,說不定還會有意外的驚喜。

更加鼓舞人心的是,高普尼克作為研究兒童學習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根據《園丁與木匠》的理論,她認為,我們作為父母的工作並不是要創造一種特定的孩子。相反,我們是要提供一個充滿愛,而且安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發展。我們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讓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們的工作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玩,而是給他們玩具,然後在孩子玩完後再把玩具撿起來。我們不能逼孩子學習,但可以讓他們自己學習。

怎麼樣,好不好玩?在研究人類學習和機器學習的領域,最難攻克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讓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很多AI(人工智慧)研究者都夢寐以求有一天能夠解決這個難題,現在的機器人,如Alpha go下棋能夠比人厲害,就是它有龐大的資料庫、棋譜作為支持,而人類的學習是沒有大數據支持的,你看一兩歲的小朋友學習語言的時候,他並沒有把所有的文字內容都存在大腦裡,他就可以學會自己說話,整理句子,就是因為孩子有舉一反三的類比推理能力。孩子的學習不需要資料庫和大數據,他也有自動自發學習的能力,只要保護好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這裡一定要提醒大家的是,孩子的學習或許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學我們安排給他的知識(學英語、學數學),但是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當他能夠運用和發揮這種能力的時候,學習任何知識都不會太費力氣了。

相關焦點

  • 中產育兒最大陷阱:「你可以選擇做佛系家長」
    他在《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告訴我們,虎媽們並不是集體頭腦發熱,而是出於對小孩的愛,在特定經濟環境裡,「虎媽」方式對孩子是更有利的。 除非你的小孩出生在高福利、高稅收的北歐國家,不然無論是在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選擇佛系家長都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北歐的孩子生來教育資源均衡、哪怕學習成績不好,未來也能在高福利國家探索幸福的生活,大家的收入差距並不大。
  • 家長育兒焦慮的根源: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好!我是一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積極地把理論跟實踐相結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很高興能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上一講為大家介紹了基於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具體在家庭教育的場景中,又該如何運用呢?這就要看是你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園丁心態還是木匠心態了。
  • 中產家庭標準,專家給出答案!家有「四腳吞金獸」,難消父母焦慮
    文/可馨育兒根據相關統計證明,稱得上是中產的人多集中在一線地區。而這樣的數據意味著這些家庭在子女教育的支出上每年共計好幾億元,也許你看起來,這已經是妥妥的富裕生活的家庭了。但是只有真的處於這其中的人才知道,在所有人中,他們才是最焦慮的。
  • 家長的育兒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
    家長非常著急,想去給孩子打生長激素……大家都是做家長的,愛孩子的心咱都能理解,只是三歲孩子就需要打生長激素了嗎?是不是過於焦慮了?家長育兒的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可是家長們,你們問過孩子的感受嗎?問過孩子的需求嗎?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淘氣包馬小跳28:媽媽我愛你》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敢於直面家長們的「養育焦慮」。什麼是「養育焦慮」?它是指育兒路上家長們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的所有焦慮。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吃太多,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夠用功,怎麼辦?
  • 育兒書解決不了你的育兒問題.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還記得初為人母、初為人父時的那種興奮、激動,又滿懷期待的感覺。在最初,似乎每位家長都抱著「一定要當個好媽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的美好願望和堅定信念。於是,很多家長會去看一些育兒書,學習一些育兒之道。但是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家長會發現,育兒書並沒有讓自己的育兒之路變得更輕鬆。而且,孩子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家長漸漸感覺力不從心。
  • 別讓孩子毀在你的焦慮裡
    只是小傢伙似乎有點排斥,每次朋友問他,小眉頭都是皺得緊緊的。我跟朋友說:「孩子可能還沒準備好,你別著急。」 朋友卻著急了,她說兒子都兩歲了,一個小區同齡的孩子,甚至比他小的,都會坐小馬桶了。 就是她那種濃濃的焦慮感,你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
  • 找到育兒焦慮的五大原因,你就可以不焦慮了!
    是的,從孩子一出生,媽媽們的擔心就開始了:擔心孩子吃飯少影響發育,擔心沒有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擔心跟不上學校學習進度……她們還患上了「選擇困難症」,該選什麼牌子的奶粉,上什麼樣的早教班,要不要提早上學,就近入學還是上重點校……她們還是「怎麼辦家長」:孩子被人欺負怎麼辦?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
  • 中產家長們的焦慮,不停讓孩子學各種興趣班,還學出了鄙視鏈
    如果你還不是為人父母,會覺得這事無所謂,可一旦有了孩子,你就不得不信。中產焦慮,其中有一項就是對孩子的教育焦慮。在一線城市,中產家庭的門檻是年收入50萬元以上,年消費30萬元以上。中產家庭的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包括英語、鋼琴、繪畫、舞蹈等等。曾經有位媽媽在朋友圈曬出孩子的一周安排:周一鋼琴,周二圍棋,周三英語、周四書法、周五跆拳道、周六作文,只有周日可以自由活動。
  • 中產家長們的焦慮,不停讓孩子學各種興趣班,還學出了鄙視鏈
    如果你還不是為人父母,會覺得這事無所謂,可一旦有了孩子,你就不得不信。中產焦慮,其中有一項就是對孩子的教育焦慮。在一線城市,中產家庭的門檻是年收入50萬元以上,年消費30萬元以上。中產家庭的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包括英語、鋼琴、繪畫、舞蹈等等。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讓家長的焦慮,變成孩子攀比的理由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喜歡用「你看班上的×××」這樣的句子來試圖激勵孩子的上進心,但有的時候這種別人家的小孩,不僅不會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變得破罐破摔,甚至是嫉妒,不願意努力。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家長有自己的育兒焦慮,孩子同樣也會因為父母的情緒傳染,而變得壓抑甚至焦慮起來。
  • 中產父母誰不焦慮?這個5歲女孩一句話,卻把雞娃媽媽嚇出眼淚
    晴朗覺得,這是個即便有了答案,她和孩子也都不會好的問題。如果她是壞媽媽,意味著她打孩子有理由——因為我是壞媽媽啊。如果她不是壞媽媽,也意味著她打孩子有理由——我才不壞,是你不聽話啊。人往往不是因為做了什麼而產生自我懷疑,而是因為有了自我懷疑,才一次次去做錯誤的事情。
  • 不焦慮,才是育兒的大智慧
    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孩子,他們大致都有一些共同點:學前知識儲備很充分,智商不低。然而好動,不會跟其他人相處,規則意識也很淡薄,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們的家長也有一些共同點: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尤其重視孩子的學前知識儲備,所以會讓孩子上學前班或者各種課外班。
  • 中國爸媽的焦慮你有嗎?勸你走出焦慮,育兒路上慢養娃
    焦慮,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育兒路上,你焦慮了嗎?第一,焦慮的爸媽鄰居家經常傳來哭鬧聲和喊叫聲:讓你練琴這麼費勁!手,你的手,抬起來,又塌下去了!接著聽到的就是「啪」的一聲,我知道,那是他家那把戒尺,打在了寶寶稚嫩的手背上。這就是鄰居家的小寶每天練鋼琴的時候,我們家聽到的聲音。
  • 上綱上線的細節教育只會增加育兒焦慮,真正的細節養育需要事實求
    家長對犯錯的恐懼,讓家長覺得「錯誤」是不可饒恕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一點點錯誤的時候,父母也會變得異常焦慮。當時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這個父母的焦慮,她是希望孩子好,可是她卻忘記了孩子只是孩子,成長的路上會犯錯誤這很正常。正常的焦慮可以讓人前進,但過度的焦慮可能就會影響自己,甚至影響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如何改正就好了,不必把孩子的錯歸因於自己,也不必糾結於孩子的記憶。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這本書從18個問題出發,講了18種育兒過程中會出現的誤區,作者用一個個案例,重現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相信自己的孩子,打破育兒誤區媽媽對孩子各方面都焦慮,從吃飯到喝水,吃喝拉撒各種焦慮,本來是一些本能的事,也變成了媽媽焦慮的問題。
  • 有育兒焦慮的你看過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對未來的期望和現實狀態之間的衝突,所導致的養育者的擔心,憂慮統稱為育兒焦慮,說白了這是養育者的焦慮。大富翁,運動員,能掌控自己命運的人,掌握一門技術可以養家餬口的人,還是我們從小就希望孩子成為的幸福的人,基本上你把孩子定義為什麼樣的人會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你的育兒的焦慮程度。一般而言,補償的作用,家長往往會讓孩子學,自己想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學的。
  • 這4句話,治好了我在育兒路上一半的焦慮,你不妨也讀讀看
    文|百合媽媽多年前,當我在育兒路上遇到困惑的時候,便一頭扎進了育兒知識的學習中,幾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育兒書籍,聽遍了所有的育兒微課,儘管也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彷徨焦慮,但磕磕絆絆走下來,孩子成長得還算不錯。
  • 育兒路上70%的痛苦,都是由焦慮產生的
    每一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長大、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正是因為目標過於理想,才導致許多父母們都陷進了深深的育兒焦慮中。嚴重的育兒焦慮不僅會妨害父母的正常生活,甚至會讓父母們以「付出感」為藉口,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 「科學育兒」販賣的是科學還是焦慮
    然而,育兒知識的提前預備並不能預見和解決育兒實際中的所有問題。產後,哺乳疼痛、過敏、脹氣、抱睡鬧覺……嬰兒養育中可能遭遇的問題接踵而至,令邢女士難以招架,屢屢陷入焦慮之中。邢女士特別擔心寶寶睡不好耽誤長身體,她說:「能找到的所有睡眠訓練的文章和書籍我都看了,那些方法論我倒背如流,並在孩子三個月的時候嘗試了訓練,結果失敗了。」
  • 民主型親子關係,為何淪為育兒焦慮的製造機?-虎嗅網
    如果說密集型教養讓家長在與孩子的直接互動中以高度控制來緩解焦慮,那麼精細育兒則為他們提供了將部分責任外包給「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士」的空間。從術語回到實踐,等待家長與孩子的依舊是精細育兒不太美好的一面:無休止的題海戰術,一個接一個的興趣班以及由此而來的親子衝突。無論基於兒童特殊性打造的育兒觀念描繪了多麼美好的場景,現實中更常見的還是焦慮的家長與負擔重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