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教育藏在生活的細節裡,但是一旦從細節裡開始育兒,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孩子沒收拾玩具,我們一通責罵,告訴她,邋遢的人沒有人愛!
孩子想買雙新鞋,我們說孩子虛榮愛攀比,這麼小就愛美,長大了怎麼辦?
孩子吃完薯片想吃一顆糖,我們說不行,告訴孩子不能太貪,太貪會毀了你一輩子。
看娃哪哪都不對,自己成為雞蛋裡挑骨頭的刺頭父母,想要教好孩子,反而越教越難教。難道細節教育出了問題嗎?
不是細節教育出了問題,而是我們把細節教育「上綱上線」了。
最早的上鋼上線源於文字獄,文字獄自西漢開始,你無心的一個文字甚至都能讓你邁入萬劫不復之地;然後是文化大革命,那個時期人心惶惶,你的每個行為在別人看來都可能會上升到階級鬥爭的矛盾上,讓你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種任何事物都「上綱上線」的行為是無法站穩腳跟的,文化大革命的平反就是歷史的見證。上綱上線是看待人和事物都不能就事論事,而把所有問題都提到重大原則的高度。
教育上的上綱上線指的是把所有的問題都無限放大,一言不合就對子女進行性格、能力甚至是人格上的貶低,但卻忽略了事實本身,忘記了教育的本質是對事不對人。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群父母,他們習慣性地把一般問題、非原則性問題提檔升級,使其顯現出特別的嚴重性,就是上綱上線的典型表現。這樣的父母稱之為「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他們的標準之下,孩子被莫名其妙地「掄棍子」、「扣帽子」、「定調子」,有時簡直無言以對,甚至欲哭無淚。
他們用語言的刀,一點一點刺痛孩子,重新灌輸進去的,是父母敝帚自珍的新血液:極端、無常、專制、暴戾、激烈、無恥、矯情、小題大做、斤斤計較、看似毫無破綻卻又漏洞百出。
在還沒有定論之前,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解釋,這樣的父母認為他自己就是權威,他已經把孩子的動機揣測得很清楚,因此孩子的任何解釋都是沒有力量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這樣的父母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每個行為在這類父母面前都有一種負面標籤,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套「錯誤理論」。
比如孩子把水果箱撕碎了,水果掉了一地,說孩子瞎搗亂,任性;
鑽進媽媽的衣櫥裡玩,搞亂了衣櫃,說孩子不負責任;
站在茶几上跳來跳去,說孩子不禮貌,;
把馬桶裡的水倒在顏料盒裡,說孩子不衛生。
這些行為在父母眼裡可能是多餘的,無效的,但是對孩子來言,卻是一種探索,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孩子思維發展的重要過程。
孩子的思維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孩子嘗錯的過程也是孩子思維升級的過程。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過程,而他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對世界的探索與認知,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2上綱上線的父母喜歡放大結果,凡是都往壞處想,屬於悲觀主義父母
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會觸發一個結果,但是悲觀主義的父母往往對結果進行悲觀預判,一個小錯誤也能被說成人命關天。
有一個朋友是醫生,有一天吃水果削皮忘記把刀放回原處,結果父母一整個星期都沒跟她說話,一開口就開始上綱上線,說她日後可能做手術落下棉球,紗布,手術刀,可能造成醫療事故。
沒有把刀放回原處的這個行為是不對的,父母可以針對這個行為進行自然後果的預判,但是父母沒有,他把結果放大化,悲觀化,最後用一種威脅的態度教育了孩子,反而讓孩子更加反感。
3.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
家長對犯錯的恐懼,讓家長覺得「錯誤」是不可饒恕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一點點錯誤的時候,父母也會變得異常焦慮。
曾經看到一個父母陪孩子學習,孩子把句號寫成了逗號,結果媽媽就在旁邊生自己的氣,認為自己沒教好孩子,也訓孩子,認為孩子總是記不住,是不用心。當時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這個父母的焦慮,她是希望孩子好,可是她卻忘記了孩子只是孩子,成長的路上會犯錯誤這很正常。正常的焦慮可以讓人前進,但過度的焦慮可能就會影響自己,甚至影響孩子。
保持一顆平常心,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如何改正就好了,不必把孩子的錯歸因於自己,也不必糾結於孩子的記憶。
曾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關於上綱上線父母的問答:
有一個凡是上綱上線的父母是怎麼樣的?有一個孩子這樣回答:
媽媽讓我去買菜,結果媽媽回來看見看見我一邊看視頻一邊摘豆芽,先是說做事三心二意,沒效率,拖後腿。然後發現豆芽沒那麼新鮮的時候,就開始了各種人身攻擊。
說在外面辛辛苦苦上班回來連菜都不是新鮮的,是對父母的不尊重,對家的不尊重,由此可見我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然後還扯到了疫情在家的這幾個月,說我作息不規律,啥事也不做,是個廢物,以後入了社會一定會被人嘲笑,永遠抬不起頭。
越說越離譜,還把我今天買的其他菜全部倒出來讓孩子拿走,不許放冰箱,說髒了她的嘴,還讓我還她買菜錢。
幾十年後,有人問我的人生為什麼如此失敗,我會說:因為當年,我買了把不新鮮的豆芽菜。
孩子人生的失敗真的是因為一把不新鮮的豆芽菜嗎?其實不是,孩子人生的失敗其實是父母凡是上綱上線的行為造成的。本來是很小的一件事,父母無形中放大了,上升到人身攻擊和性格攻擊的層面。說「孩子是廢物,會被嘲笑,甚至說菜髒了她的嘴」,這樣的語言,就算是普通人,也無法接受吧,更何況是最親近的人!孩子的最後的一句話看出了這個孩子到底有多傷!也許這樣的傷需要用一生來治癒吧。
父母凡是上綱上線,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以下影響:
1.親子關係惡化。
教育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教育脫離了事實的本質,演變為過度教育,這樣反而很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傷害孩子內心世界的構建。一言不合就怒懟,誰也不喜歡這樣情緒化的父母。
2.過度育兒焦慮
父母總是喜歡上綱上線,放大事實結果,會讓自己感覺很失敗。育兒焦慮有時候不是來源於外界的壓力,而是自我的比較。正常的焦慮可以讓父母和孩子都進步,但是過度的焦慮,可能會傷害家人,甚至傷害自己。
3.孩子自我認識度差,不自信。
父母總說孩子的不對,總對孩子貼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成為標籤下的人物,認為自己就是你說那樣不堪,導致自我認識度差,不自信,做什麼事都覺得是不對的,都要依靠他人的指點。
1.制定適當的綱線值。
鋼和線是教育和引導,不是教訓,不是指責與恐嚇。有時候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把綱和線拉的很低,孩子一犯錯就大吼大叫,導致家裡烏煙瘴氣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制定一個合適的綱線值。
①涉及到孩子生命安全的事情,都要把綱線值拉到最低。比如孩子在路上走總是橫衝直撞,這個時候你肯定要一出現問題就言辭犀利的批評,讓孩子長記性。
②遇到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允許孩子適當的犯錯,把綱線值拉的高一點,只要孩子沒有傷害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嘗錯的機會。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只有當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才會避免下次同樣錯誤的出現。
2.實事求是的教育孩子。
細節教育不是對孩子的生活一一挑刺,而是根據孩子的生長特點進行適當的修正,根據孩子的問題進行教育,不要上升到孩子的人格教育層面。
只講事實,不做評價。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因為人生來擅長評價,特別是父母,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與攻擊者認同」。意思是我們不想被攻擊,那就會成為攻擊別人的那個人。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父母會習慣性的成為權威者,習慣性的把孩子當做被掌控的對象,一旦孩子偏離正軌,父母就開始發揮權威的力量,放大事實,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只有在心情得到理解和體恤、人格沒有受到否定和侮辱的前提下,才不會引發本能的牴觸情緒,心才會慢慢沉靜下來,才能把精力用在認真反省而非轉嫁負面情緒和推卸責任上。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護好孩子的性格才是管教的重中之重。
比如孩子弄丟東西,別總說孩子「不長記性,我們要從根源上想一想,我們是否有教給孩子正確保護個人物品的方法,如果沒有,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指責,而是跟孩子一起找「如何才能很好的保護個人物品」的方法。
3.及時叫停父母的情緒。
養育孩子真的是一件耐心活,需要調動你一生的耐心來對待一個孩子。所以作為父母,情緒需要及時叫停。如果一開始就是一個喜歡放大事實,上綱上線的父母,修正的路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進行「叫停」訓練。怎麼開始呢?
①發現孩子的行為,發現自己情緒的根源。
當你開始教訓孩子的時候,給自己喊停,給自己2分鐘好好想想孩子做了什麼事讓你這麼生氣,孩子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什麼!你為什麼這麼生氣,你生氣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自己?當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沒有這麼糟,也許他只是忘記把玩具放回原位了而已,而你生氣只是因為這樣做會讓你更加勞累而心煩而已。
發現孩子的行為,發現自己的情緒根源是父母最根本的改變,也是最難的一步改變。因為承認自己犯錯是件很難的事情,我們往往用別人的錯誤來掩飾自己的問題,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所發的脾氣有時候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只是因為孩子的錯給自己帶來了麻煩,而父母「怕」麻煩而已。
②跟孩子暫時分開一會。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你情緒爆發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妨給孩子和自己一個空間,暫時跟孩子分開一會,讓孩子和自己都稍微冷靜一下。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冷靜角」的概念,這又叫「積極的暫停」,其實就是讓衝動的情緒暫停,讓理智重新回來的暫停方法。
「教育」存在生活的細節裡,但是我們不能對細節吹毛求疵,要不然累的不只有父母,還有孩子,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