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綱上線的細節教育只會增加育兒焦慮,真正的細節養育需要事實求

2020-08-17 九媽講故事

都說教育藏在生活的細節裡,但是一旦從細節裡開始育兒,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孩子沒收拾玩具,我們一通責罵,告訴她,邋遢的人沒有人愛!

孩子想買雙新鞋,我們說孩子虛榮愛攀比,這麼小就愛美,長大了怎麼辦?

孩子吃完薯片想吃一顆糖,我們說不行,告訴孩子不能太貪,太貪會毀了你一輩子。


看娃哪哪都不對,自己成為雞蛋裡挑骨頭的刺頭父母,想要教好孩子,反而越教越難教。難道細節教育出了問題嗎?

不是細節教育出了問題,而是我們把細節教育「上綱上線」了。

何為教育的上綱上線?


最早的上鋼上線源於文字獄,文字獄自西漢開始,你無心的一個文字甚至都能讓你邁入萬劫不復之地;然後是文化大革命,那個時期人心惶惶,你的每個行為在別人看來都可能會上升到階級鬥爭的矛盾上,讓你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種任何事物都「上綱上線」的行為是無法站穩腳跟的,文化大革命的平反就是歷史的見證。上綱上線是看待人和事物都不能就事論事,而把所有問題都提到重大原則的高度。

教育上的上綱上線指的是把所有的問題都無限放大,一言不合就對子女進行性格、能力甚至是人格上的貶低,但卻忽略了事實本身,忘記了教育的本質是對事不對人。

上綱上線的父母表現是怎麼樣的?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群父母,他們習慣性地把一般問題、非原則性問題提檔升級,使其顯現出特別的嚴重性,就是上綱上線的典型表現。這樣的父母稱之為「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他們的標準之下,孩子被莫名其妙地「掄棍子」、「扣帽子」、「定調子」,有時簡直無言以對,甚至欲哭無淚。


他們用語言的刀,一點一點刺痛孩子,重新灌輸進去的,是父母敝帚自珍的新血液:極端、無常、專制、暴戾、激烈、無恥、矯情、小題大做、斤斤計較、看似毫無破綻卻又漏洞百出。

在還沒有定論之前,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解釋,這樣的父母認為他自己就是權威,他已經把孩子的動機揣測得很清楚,因此孩子的任何解釋都是沒有力量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這樣的父母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每個行為在這類父母面前都有一種負面標籤,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套「錯誤理論」。

比如孩子把水果箱撕碎了,水果掉了一地,說孩子瞎搗亂,任性;

鑽進媽媽的衣櫥裡玩,搞亂了衣櫃,說孩子不負責任

站在茶几上跳來跳去,說孩子不禮貌,

把馬桶裡的水倒在顏料盒裡,說孩子不衛生


這些行為在父母眼裡可能是多餘的,無效的,但是對孩子來言,卻是一種探索,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孩子思維發展的重要過程。

孩子的思維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孩子嘗錯的過程也是孩子思維升級的過程。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過程,而他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對世界的探索與認知,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2上綱上線的父母喜歡放大結果,凡是都往壞處想,屬於悲觀主義父母

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會觸發一個結果,但是悲觀主義的父母往往對結果進行悲觀預判,一個小錯誤也能被說成人命關天。


有一個朋友是醫生,有一天吃水果削皮忘記把刀放回原處,結果父母一整個星期都沒跟她說話,一開口就開始上綱上線,說她日後可能做手術落下棉球,紗布,手術刀,可能造成醫療事故。

沒有把刀放回原處的這個行為是不對的,父母可以針對這個行為進行自然後果的預判,但是父母沒有,他把結果放大化,悲觀化,最後用一種威脅的態度教育了孩子,反而讓孩子更加反感。

3.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

家長對犯錯的恐懼,讓家長覺得「錯誤」是不可饒恕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一點點錯誤的時候,父母也會變得異常焦慮。


曾經看到一個父母陪孩子學習,孩子把句號寫成了逗號,結果媽媽就在旁邊生自己的氣,認為自己沒教好孩子,也訓孩子,認為孩子總是記不住,是不用心。當時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這個父母的焦慮,她是希望孩子好,可是她卻忘記了孩子只是孩子,成長的路上會犯錯誤這很正常。正常的焦慮可以讓人前進,但過度的焦慮可能就會影響自己,甚至影響孩子。

保持一顆平常心,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如何改正就好了,不必把孩子的錯歸因於自己,也不必糾結於孩子的記憶。

父母凡是上綱上線,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曾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關於上綱上線父母的問答:

有一個凡是上綱上線的父母是怎麼樣的?有一個孩子這樣回答:

媽媽讓我去買菜,結果媽媽回來看見看見我一邊看視頻一邊摘豆芽,先是說做事三心二意,沒效率,拖後腿。然後發現豆芽沒那麼新鮮的時候,就開始了各種人身攻擊。

說在外面辛辛苦苦上班回來連菜都不是新鮮的,是對父母的不尊重,對家的不尊重,由此可見我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然後還扯到了疫情在家的這幾個月,說我作息不規律,啥事也不做,是個廢物,以後入了社會一定會被人嘲笑,永遠抬不起頭。

越說越離譜,還把我今天買的其他菜全部倒出來讓孩子拿走,不許放冰箱,說髒了她的嘴,還讓我還她買菜錢。

幾十年後,有人問我的人生為什麼如此失敗,我會說:因為當年,我買了把不新鮮的豆芽菜。

孩子人生的失敗真的是因為一把不新鮮的豆芽菜嗎?其實不是,孩子人生的失敗其實是父母凡是上綱上線的行為造成的。本來是很小的一件事,父母無形中放大了,上升到人身攻擊和性格攻擊的層面。說「孩子是廢物,會被嘲笑,甚至說菜髒了她的嘴」,這樣的語言,就算是普通人,也無法接受吧,更何況是最親近的人!孩子的最後的一句話看出了這個孩子到底有多傷!也許這樣的傷需要用一生來治癒吧。

父母凡是上綱上線,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以下影響:


1.親子關係惡化。

教育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教育脫離了事實的本質,演變為過度教育,這樣反而很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傷害孩子內心世界的構建。一言不合就怒懟,誰也不喜歡這樣情緒化的父母。

2.過度育兒焦慮

父母總是喜歡上綱上線,放大事實結果,會讓自己感覺很失敗。育兒焦慮有時候不是來源於外界的壓力,而是自我的比較。正常的焦慮可以讓父母和孩子都進步,但是過度的焦慮,可能會傷害家人,甚至傷害自己。

3.孩子自我認識度差,不自信。

父母總說孩子的不對,總對孩子貼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成為標籤下的人物,認為自己就是你說那樣不堪,導致自我認識度差,不自信,做什麼事都覺得是不對的,都要依靠他人的指點。

在細節養育中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走入上綱上線的誤區?

1.制定適當的綱線值。


鋼和線是教育和引導,不是教訓,不是指責與恐嚇。有時候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把綱和線拉的很低,孩子一犯錯就大吼大叫,導致家裡烏煙瘴氣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制定一個合適的綱線值。

①涉及到孩子生命安全的事情,都要把綱線值拉到最低。比如孩子在路上走總是橫衝直撞,這個時候你肯定要一出現問題就言辭犀利的批評,讓孩子長記性。

②遇到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允許孩子適當的犯錯,把綱線值拉的高一點,只要孩子沒有傷害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嘗錯的機會。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只有當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才會避免下次同樣錯誤的出現。

2.實事求是的教育孩子。

細節教育不是對孩子的生活一一挑刺,而是根據孩子的生長特點進行適當的修正,根據孩子的問題進行教育,不要上升到孩子的人格教育層面。


只講事實,不做評價。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因為人生來擅長評價,特別是父母,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與攻擊者認同」。意思是我們不想被攻擊,那就會成為攻擊別人的那個人。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父母會習慣性的成為權威者,習慣性的把孩子當做被掌控的對象,一旦孩子偏離正軌,父母就開始發揮權威的力量,放大事實,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只有在心情得到理解和體恤、人格沒有受到否定和侮辱的前提下,才不會引發本能的牴觸情緒,心才會慢慢沉靜下來,才能把精力用在認真反省而非轉嫁負面情緒和推卸責任上。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護好孩子的性格才是管教的重中之重。

比如孩子弄丟東西,別總說孩子「不長記性,我們要從根源上想一想,我們是否有教給孩子正確保護個人物品的方法,如果沒有,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指責,而是跟孩子一起找「如何才能很好的保護個人物品」的方法。

3.及時叫停父母的情緒。

養育孩子真的是一件耐心活,需要調動你一生的耐心來對待一個孩子。所以作為父母,情緒需要及時叫停。如果一開始就是一個喜歡放大事實,上綱上線的父母,修正的路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進行「叫停」訓練。怎麼開始呢?


①發現孩子的行為,發現自己情緒的根源。

當你開始教訓孩子的時候,給自己喊停,給自己2分鐘好好想想孩子做了什麼事讓你這麼生氣,孩子這樣做造成的結果是什麼!你為什麼這麼生氣,你生氣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自己?當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沒有這麼糟,也許他只是忘記把玩具放回原位了而已,而你生氣只是因為這樣做會讓你更加勞累而心煩而已。

發現孩子的行為,發現自己的情緒根源是父母最根本的改變,也是最難的一步改變。因為承認自己犯錯是件很難的事情,我們往往用別人的錯誤來掩飾自己的問題,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所發的脾氣有時候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只是因為孩子的錯給自己帶來了麻煩,而父母「怕」麻煩而已。

②跟孩子暫時分開一會。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你情緒爆發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妨給孩子和自己一個空間,暫時跟孩子分開一會,讓孩子和自己都稍微冷靜一下。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冷靜角」的概念,這又叫「積極的暫停」,其實就是讓衝動的情緒暫停,讓理智重新回來的暫停方法。

「教育」存在生活的細節裡,但是我們不能對細節吹毛求疵,要不然累的不只有父母,還有孩子,你說是嗎?

相關焦點

  • 教育細節,讓你成為自己孩子的教育家
    不少父母會迷失在他人成功的育兒經驗裡。他認為,在羨慕他人成功育兒經驗的時候,尤其要關注到其中細節,琢磨這些細節背後真正的理念,並將其融入自己的育兒生活中,才能有自己的育兒體系,成功養育好自己那個獨特的孩子。
  • 緩解新生代父母育兒焦慮,自然養育專家來支招
    據相關報告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90後家長已開始為孩子教育「未雨綢繆」,80後「二胎」焦慮處於較高水平。 與此相關的另外一個社會現實是,許多新生兒的父母只意識到了面臨的育兒壓力,卻往往忽略了焦慮也在影響著嬰幼兒的成長。
  • 育兒的焦慮大多源於父母自己
    和大多數普通職場媽媽一樣,在育兒的路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和煩惱。相信很多媽媽都和我一樣,從懷著寶寶的那一刻起,就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小生命充滿了期待,我們希望他健康,快樂,幸福。我去學習各種養育知識,看了大量的育兒書籍,關注各種育兒大咖公號。囤下各種繪本、玩具,了解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在育兒的道路上,總是跟緊時代的步伐,生怕自己的孩子會真的輸在起跑線上。
  • 擊碎你的育兒焦慮:如何用大格局養育「優等生」
    新東方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敏洪讀後說,「如果父母能夠從源頭上激發孩子學習的真正動力,孩子就可以快樂而長久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他們的人生也會因此而更有格局」系列圖書——《父母的格局》《學習的格局》集結了教育專家黃靜潔20年來的育兒感受和中西教育精髓,提出了獨到的「格局養育」新觀念,告訴父母孩子的生命雖然是父母給的,但他們應該屬於更大的世界。
  • "不想逃避",90後新手奶爸"清單育兒"、"機器育兒"戰勝焦慮
    養孩子細節問題太多,吃喝拉撒,護理、早教,孩子各階段需要做什麼,需要哪些物品,從哪裡購買,莊莊整理了出來,做成表格,用到的時候拿出來,非常方便。因為孩子出生後物品增加很多,他還學習收納知識,同樣也是整理表格,各類的東西怎麼收納,用什麼工具,放到哪裡,整理出來就好收拾多了。孩子的時間表,也整理出來,按部就班,生活就會條理分明。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以育兒焦慮為切入點,提高自身教育水平,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育兒焦慮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出現,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儘管是成年人,但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仍然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學習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一種煩躁和緊張的情緒,家長在面對育兒問題的時候,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本平淡的育兒札記,把教養埋在生活的細節裡
    ,反應出人們的育兒焦慮,在育兒的道路上,大部分人格並不成熟的家長被焦慮的社會洪流裹挾,自身難保的同時,也難免將孩子拖入水中。原來奧秘就在 「細節」裡。正如《教養美學系列》的共同大標題:「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一樣,所有的精華,都在細節裡。平淡的細節,孕育著深刻的道理,這正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它同時也解釋了很多父母 「道理懂,但做不到」的迷思——教養的差別,原在於對細節的把握。理論是粗的,但實際應用卻是細的。
  • 《養育女孩》如果你對女孩養育有焦慮,不妨看一下這本書
    家有兒女,免不了會閱讀到各種兒童養育的專著或者文章。初為人母,小女一枚,可面對要如何養育充滿未知,偶有焦慮。在樊登推薦了這本《養育女孩》後,我也第一時間找來了讀一讀。作者史蒂夫.比達爾夫是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育兒類暢銷書作家。
  • 育兒為什麼會這麼焦慮,你想過嗎?
    這句話明顯地折射出為人父母者育兒上的焦慮。小聚時難免會提到孩子,難免不互相攀比,攀比只能比出焦慮。攀比是把匕首,會刺向孩子的心,最傷心的還是孩子!美國臨床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一針見血地指出:「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消減父母的憂慮。」
  • 聽說,準爸爸也會產前焦慮
    如今網上流傳著一種家庭教養方式,叫「喪偶式育兒」。這樣的育兒方式,雖然家庭完整,父母健在,可是家裡的孩子好像只屬於媽媽所有,從吃喝拉撒到教育陪伴,都由媽媽一個人完成。爸爸就如同空氣,所以很多媽媽都稱之為「喪偶式育兒」。看似打趣爸爸,其實如同一個卓別林式的幽默,帶著無奈與心酸。
  • 你在尋找的育兒寶典就在孩子身上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養育孩子等待的過程,就像花開需要時間一樣,除了等待,著急和焦慮並不能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影響。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最好的教育,是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讓孩子通過自學而學會。
  • 有時候你以為的,不一定就是事實,嘗試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撰稿:鏡子| | 審核:靜好沒在文章題目上下任何的功夫,不需要雕琢,吸引眼球,但希望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換個視角看問題,可能你會恍然,隨即,瞬間不再迷茫,有點頓悟的感覺;也可能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再歇斯底裡
  • 有時候你以為的,不一定就是事實,嘗試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撰稿:鏡子| | 審核:靜好沒在文章題目上下任何的功夫,不需要雕琢,吸引眼球,但希望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換個視角看問題,可能你會恍然,隨即,瞬間不再迷茫,有點頓悟的感覺;也可能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再歇斯底裡,學會蹲下來,傾聽孩子或者其他什麼人的聲音
  • 關於育兒焦慮,或許你一直都錯了
    更一致的是大家解決焦慮的方式:大都是通過學習來解決,比如讀各種育兒書籍、上各類育兒課、找育兒專家諮詢、向有經驗的媽媽學習等等。學習是必要的,我們都那麼的愛孩子,當然願意去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以期更好的養育孩子。但是結果卻是:很多媽媽卻越學越焦慮了,親子關係更加惡化了。
  • 關注了70個育兒公眾號,養娃照樣入「坑」的兩個原因
    關注過多的育兒領域帳號,養娃依然踩「坑」的兩個原因用心的父母會發現,很多教育貼和文章,大多是某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授,或者某個領域的精英,還有很多就是全職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系統的學習,帶娃帶出的很多經驗做出分享。
  • 養娃越養越焦慮?抓大放小整體養育,讓你從容養育
    可多年之後回想,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因執著而引發的焦慮,是多麼的可笑。養娃三年,我常常聽到身邊很多父母感嘆,孩子小時候這個沒做好,那個沒做好,要麼就是不知道要這樣做,導致現在各種煩惱和焦慮。這說明,我們父母養育孩子需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明白自己每個時期的著眼點在哪裡,而《整體養育》這本書恰恰給到這樣一個長遠的規劃。
  • 為什麼養育兒女伴隨這麼多的焦慮?你的焦慮來源在哪裡?
    所有這些書都很用心良苦,我深信其中也有很多優秀作品,但是當我看到那些書時,我看到的不是他們會為我帶來什麼幫助,我看到的是家長滿滿的焦慮,聚集著整個社會的焦慮。01 為何養育子女會有如此多的苦惱?會如此讓人困惑焦慮呢?
  • 如何巧妙化解隔代育兒的矛盾
    為什麼媽媽們需要讀這篇文章?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往往感到自己是第一責任人,付出最多的心力和體力,也最為關注孩子成長的細節。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適當地把握一些細節,就足夠啦。方法2: 學會處理自身的焦慮首先,媽媽們尤其要注意覺察自身是否抱有不合理的期望——成為完美的母親,養出完美的孩子,不能犯錯。如果有這樣的傾向,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方面做錯,生怕爺爺奶奶在某個細節上做錯,就會演變成焦慮情緒。進而把緊張的情緒傳遞給家裡的每一個人。
  • 找到育兒焦慮的五大原因,你就可以不焦慮了!
    我有一個親戚跟我說,他的妻子每次參加完同學小聚回來後,對孩子的態度就比平時要暴躁,稍不順眼,就會訓斥他一番,孩子覺得很委屈。這位媽媽是把自己的焦慮緒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去了。小聚時難免會提到孩子,難免不互相攀比,攀比只能比出焦慮。攀比是把匕首,會刺向孩子的心,最傷心的還是孩子!
  • 小學生科研獲獎的思考:過度養育與科學養育的度,如何把握?
    另外,當前很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學校尤其重視素質教育,這些獎項在申請時可以成為履歷上漂亮的一筆。」 第二、大環境中的「教育焦慮」,是類似事件的催化劑。「雞娃」是這種焦慮的一個代表性現象。所以,他們自然會採取更寬鬆的養育方式。而相反,現在的中國,是一個高教育回報率的社會,父母在教育上也會更嚴苛和高投入。父母的功利性需要可以理解,但孩子的科學養育更重要站在一個理性的經濟人的角度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比上一輩更密集的時間、精力、金錢、資源,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