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關鍵看家長,你堅持做的這些,也許適得其反

2020-09-09 家有小天使安小咘

又到了一年一度「孩子入園之生離死別」紀錄片的開拍時間,隨著學校宣布開學時間,家長和孩子們立即進入各自角色,開始各種形式的「表演」。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門口主動跟家長告別,歡快地獨自走進教室;有的孩子短時間之內就能適應集體生活成為老師的小幫手;有的孩子學期過了大半依然每天因為入園而哭鬧......

很多時候,不是你家孩子不優秀沒能力,是家長的一些做法在把孩子往溝裡帶。

角色反轉:家長比孩子更難適應孩子入園

稚嫩的孩子們還是一貫的伎倆,「一哭二鬧三反抗」,家長們淚眼婆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變身各種超難挑戰的「職業精英」。

學校不給家長進入幼兒園,家長為了多看孩子幾眼,變身「上樹超人」和「圍牆能手」。

孩子上學啦,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在學校門口來幾張美美的「入學照」吧,剛好可以為記錄以後的校園生活做一個好的開始。

家長們又紛紛拿起手裡的手機,馬上變身專業攝影高手。

別以為幼兒園的那一排排堅固的圍牆能擋得住家長們,即使擋住了軀體,也擋不住他們那顆一探究竟的心。

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前一秒剛溫柔平靜地與孩子說了byebye,下一秒轉身馬上換裝變身超級偵探。

但凡能看的到園裡的視覺角度都被眼尖的家長發現,創造機會暗戳戳不斷用眼神送去一波波依依不捨的眼神:孩子,你要乖啊!

焦慮、擔憂、不舍......都不足以形容家長的內心戲份。心裡七上八下坐立難安,總感覺生活中少了點什麼,然而回家盯著時間等待放學也讓他們很煎熬。

家長和孩子的角色一時間突然調換,孩子需要的可能是生活上的照顧,幼兒園老師完全可以幫助孩子適應;而家長的問題更難解決,因為他們更多的是需要心理上的關注和慰藉,這個難題只有孩子能幫助他們來解決。

都說孩子斷奶難,其實倒不如說是家長難「斷奶」。

孩子的入園表現,父母的價值觀體現

每一個小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觀,沒有哪一個育兒的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家庭。餵奶問題、添加輔食問題、孩子發育問題,到現在的孩子入園分離焦慮問題。

但這些問題統一起來,很多時候就是每一位父母的價值觀的體現。說白了,就是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面對來解決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問題。

關於孩子是否能快速融入小集體,在家長的期待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能夠做到來園時不哭不鬧,在園時表現優秀,離園時歡樂從容。所有的一切平靜與不平靜,大部分時候都受到父母這段時間以什麼態度什麼方式去對待孩子入園這件事情的影響。

孩子入園時應該把孩子交給老師然後狠心離開還是給予一定安撫再悄悄離開?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它始終沒有一個大家都統一認可的答案。因為,當家長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會通過自己底層的價值觀來做出不同的處理選擇。

狠心離開的家長更認同孩子在看不到家長的時候會更快地平靜下來,他們相信這是一個能讓老師和孩子進行感情磨合的好方法。

沒有立即離開的家長,他們則認為自己才是最了解孩子性格的人,擔心如果馬上離開會給孩子帶來心裡傷害,也許效果適得其反。

百樣父母百樣孩子,沒有必要糾結於用哪一種方法來面對孩子入園焦慮的問題才是最正確的,應該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如何調整自己,無論孩子如何表現都要把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思維模式呈現給孩子,不要依樣畫葫蘆,避免掉進明著看像對孩子好卻隱藏危害的大坑中。

家長過於焦慮的心理,促長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

如果說面對新生入園,老師的焦慮程度是三星級的,那麼家長的焦慮程度也許就能上升到五星級別。

離孩子上幼兒園還有一年兩年,媽媽就開始擔心孩子接尿不溼的問題;離開學還有好幾個月,家裡大人就開始討論孩子入園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反覆叮囑孩子在幼兒園要如何表現才更能得老師的關注;通過什麼方式去結交好朋友等等。

其實,面對新事物,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產生焦慮的情緒。家長有,孩子也會有。

當孩子長期置身於大人的焦慮感之中,孩子就能感受到負面的情緒。也許本來孩子覺得入園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他們漸漸覺得這是一件壞事。

誰都不願意逼自己去幹一件壞事!

本來想給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園準備,結果適得其反。

我們總被身邊的「過來人」勸說「不用焦慮不用緊張」,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真正做到完全拒絕焦慮緊張的情緒。

  • 最有效的方法是:適度焦慮。

適度焦慮要求家長要把控好焦慮的度,不能過於掉以輕心的同時給予一定的重視。

但是許多家長也許了解並接受適度焦慮,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做。

你可以引導孩子開心接受即將出現的生活上的變化,但你不能總是自行腦補孩子入園以後也許會面對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你可以鼓勵孩子多跟同學和老師互動,但你不能總小心翼翼懷疑別人會欺負你家孩子。

你可以在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時候難過,但你不能總認為孩子還小不該去面對分離的焦慮。

打個比方更具體來講,孩子去幼兒園以後會接觸到許多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師,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述這個事實,但不應該上升到教育孩子如何應對被其他小朋友欺負、老師故意刁難孩子等問題上。

家長「被迫害妄想症」式引導,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膽怯

每個寶寶都是小心肝,父母都不想自家孩子受到不平等待遇。

但是孩子們必須要脫離父母的庇護,進入社會中生存。幼兒園是孩子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這時候家長們必須轉變事事管控的心態,避免進入「被害妄想症」的怪圈中。

最典型的就是孩子放學回到家中,當家長發現孩子手上有抓痕、膝蓋有淤青或者衣服被抓破,父母第一反應就是質問孩子「是誰打的?」「誰抓的?」「誰欺負的?」

事後孩子已經把這些事全忘掉了,家長隔段時間還總提起。

孩子步入社會,衝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在孩子的意識裡,他們並沒有成熟的判定思維去給「欺負」劃界限,推搡和打鬧有時候並不是就是他們認為的「被欺負」,反而覺得是在跟同伴玩遊戲。

但在大人的意識裡,孩子就是被欺負了。大部分家長還會由此展開更進一步的聯想:孩子被欺負——性格變懦弱——不合群——校園霸凌對象。

原本只是小孩子小打小鬧,在家長面前問題被無限放大,家長這種「被迫害妄想症」影響最大的是孩子。

這相當於,大人在第一時間就把「欺負」和「被欺負」的定義強行灌輸給了孩子,主動給孩子貼標籤,孩子接受了這種教育觀念就會把幼兒園跟暴力行為聯想在一起。

幼兒園,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想喜歡卻喜歡不起來的地方。想讓孩子在短時期內融入幼兒園生活,愛上小集體的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 最好的方法是:避免先入為主式教育

面對孩子身上的傷痕,家長不能剝奪孩子建立自己對事情的認知,更不能直接給孩子貼無能標籤。

要知道,這是孩子進入小集體必經的階段,是孩子融入幼兒園生活技能的提高方法。

家長帶著「受害者」心理去質問、引導孩子的同時,也是剝奪孩子面對社交衝突的鍛鍊機會。

當孩子被家長認定是「無能」時,所有我們家長面對問題所做出的的一系列反應都是在增加孩子內心對自己無能的判定,時間一長,孩子就真的變成了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真正無能了。

因此,在家長初入園時,家長面對孩子的衝突事件處理應該是耐心引導孩子說出實情的經過,而不是先入為主地進行教育

「山大王」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剛入園就「一枝獨秀」

現在的孩子很金貴,可以說一個家庭所有的大人都是圍著孩子在轉。特別是一些依賴老人帶孩子的家庭,老人的過度寵愛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

幼兒園是集體生活的地方,是培養孩子進行集體社交的場所,自然不允許存在「山大王」。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也會有不想把孩子培養成霸王的觀念,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因為愛孩子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卻是在把孩子往這個方向上推。

抱怨幼兒園為什麼一定要午休;為了照顧自家孩子的睡眠建立幼兒園延遲入園時間;不配合幼兒園穿園服時間安排;甚至還有的家長要求幼兒園配合自家孩子的飲食喜好而調整菜單。

這些行為無形之中就給自家孩子做了一個標榜,讓大家都一致認為你家孩子最特殊,你家孩子惹不起。

老師迫於壓力,也許會遷就與家長的意見,對你家孩子進行特殊照顧。

其他的孩子都午睡了,只有你家孩子還要老師陪著玩耍;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飯,只有你家孩子還要老師一口一口地餵飯;其他的孩子磕了碰了挺多哭一下,你家孩子除了要求對方道歉還要打回去......

「山大王」的行為換來的也許就是:老師的特殊照顧和小朋友們的遠離,孩子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之下別提適應幼兒園生活了,也許連幼兒園的門檻也難踏入。

  • 最好的方法是:不過度保護,引導孩子建立規則觀念

幼兒園能夠正常運行,靠的就是大家一起遵守規則,特別是老師和孩子們。

在家裡,孩子可以是全家人的中心;在幼兒園,每個孩子都是中心。家長要讓孩子完成從家庭成員角色轉變成幼兒園學生的角色。

不能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一定要午睡,必須要自己穿衣吃飯,而是耐心給孩子講解為什麼要午睡,為什麼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給孩子解讀規則,引導孩子思考應對方法。

從幼兒園開始讓孩子逐漸明白,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並不是只能考慮自己的感受,無論是高興還是難過的時候都要為其他的人考慮。

寫在最後的話: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僅僅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對父母價值觀和教育方法的考驗。許多家長面對入園問題時,往往也缺乏理智處理的經驗,過度緊張焦慮還會迷失方向,走進育兒坑中。以上三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入園「坑」,家長們可以自檢改過。

相關焦點

  • 助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要堅持這「三要三不要」
    更多教育資訊,請關注露荷教育微信公眾號孩子入園哭鬧,入園焦慮,家長要助孩子克服入園焦慮,儘快地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家長們要堅持「三要三不要」:01>要「長期堅持」,不要「上上停停」入園的第一周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適應期,一般來說,只要度過了這段時間,大部分孩子就已經適應幼兒園生活了。
  • 陪伴孩子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的"宜"與"忌"
    記得2015年我第一次去幼兒園做講座,主題便是《家長如何陪伴孩子適應新入園》。那年茗茗上中班,開學第二周的星期一早上,我和往常一樣送茗茗上學時,卻看到讓我「衝動」的一幕。那天,我們到幼兒園門口時,忽然聽到身後傳來一個男孩的哭聲,這時一位老人說:「不要哭啦!再哭奶奶放學就不接你了!」我忍不住回頭看,看到男孩哭著不肯走。
  • 又到開學季,智慧爸媽這麼做,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入園,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菲書菲語身邊也有不少寶寶這幾天就要入園啦,做父母的難免會有所擔心,不知道孩子會是怎麼樣的表現。那麼,孩子入園後,家長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儘快克服分離焦慮,讓他們更快更容易的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呢?
  • 「幼兒園年度大型災難片」:家長這樣做,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
    導讀:「幼兒園年度大型災難片」:家長這樣做,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年度大型災難片」:家長這樣做,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幼兒新生入園篇:上幼兒園,如何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有些孩子也許一周就適應了,有些孩子則需要一個月,每個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那麼如何來緩解孩子們的分離焦慮,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呢?  「孩子上幼兒園會哭鬧是因為幼兒園對他來說是陌生的環境,是不安全的。」
  • 幼兒園放假回來父母怎樣幫助孩子「收心」儘快適應新學期
    假期生活中,孩子過於散漫讓幼兒園裡好不容易養成的自理能力、自我服務能力、動手能力慢慢減退,而這些一旦消失重新培養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們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不斷的嘗試與勞動中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生活樂趣,這既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意識,又增加了孩子的家庭責任心。
  • 入園前,做好這些準備很關鍵,以便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大家可以趕緊行動起來了,提前做好入園準備,以便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馨寶馬上就要進入幼兒園了,幼兒園老師很好,提前幫我們解答了一些疑惑,還有需要注意的事項,馨媽給大家簡單整理了一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秋季開學將至,寶媽需要做這幾件事,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秋季開學將至,寶媽需要做這幾件事,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孩子即將入園,家長會擔心與憂慮都是正常的。寶寶是家長心頭一塊肉啊,突然要跟寶寶分開了誰捨得,就算孩子平時再調皮也是不舍的。但是這是孩子成長必經之路,你沒辦法替他來完成,唯有放手,讓孩子去成長。身為幼兒園老師,想給寶媽們幾點建議希望家長們有所收穫。
  • 開學前幾天,怎麼判斷孩子有沒有適應幼兒園生活?關鍵要看這幾點
    回家的路上,可心用羨慕的語氣對小萌說:「你家孩子真的好乖哦,一點都不哭鬧,我家的每次去都要這樣鬧上一陣,上學這麼久了都還不適應幼兒園,可怎麼辦啊!」「其實我家孩子也只是進去的時候不哭,但是她膽子小的很,都不敢自己去上廁所,好幾次還拉褲子裡了,只有等她自己慢慢適應了」小萌苦笑著回答道。
  • 孩子幼兒園那些事兒:怎樣讓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
    幼兒園開學已經快要一個月了,不管是新生還是老生,基本上都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節奏,步入了正軌。但我們回顧這一個月孩子的狀態和情緒,會發現有的孩子非常快就能夠適應幼兒園學習生活節奏,基本上是無縫接入;但有的孩子每天總是哭鬧著不想上幼兒園,爸爸媽媽為此操碎了心。為什麼同樣是上幼兒園,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呢?作為我們家長,又為孩子入園做了哪些提前適應工作呢?
  • 她逐步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
    雖然上過一個學期幼兒園,但由於不能堅持入園,所以本學期依然有較嚴重的哭鬧現象。通過家訪,我了解到孩子是獨生女,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入園前一直由奶奶照顧,平時上幼兒園都是奶奶接送,老人對她千依百順,樣樣事情包辦代替,因此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再加上老人平時很少出門,所以造成孩子接觸外人的機會也相對較少,不太合群,比較倔強、任性,怕孤獨。
  • 孩子該上幼兒園,家長提前做好這些規劃,讓他快速入園適應新環境
    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三歲左右就要準備上幼兒園了,這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講都是一個裡程碑式的階段,對於他以後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這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講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進入學校,獨自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也要學會與其他小夥伴相處,而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家長們提前做好準備。那麼,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前應該提前準備些什麼呢?
  • 孩子上幼兒園,提前做準備,接孩子放學這些錯誤希望你別犯
    導語:開學季,很多小孩子迎來人生中第一次校園生活,遠離了家長的庇護,面對完全陌生的老師還有同學,不少小孩子會感到害怕。為了避免孩子對幼兒園的環境感到害怕,父母在孩子入園前需做哪些準備呢?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先給孩子報一個親子班,讓孩子提前感受幼兒園的生活,熟悉環境。實踐證明,上過親子班的少兒更加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嫂子給她家女兒提前報了親子班,等到小寶貝上幼兒園,她一點不適應幼兒園的表現都沒有,反而非常適應。
  • 擔心娃在幼兒園不適應、被欺負,該強大起來的是家長還是孩子?
    和很多家長一樣,我既期待,又有點擔心。離開媽媽的照顧,離開熟悉的家,孩子能適應嗎?相當一部分家長心裡可能還擔心:孩子去了幼兒園被欺負,怎麼辦?有些剛入園的小朋友一回到家,家長就開始問:寶貝,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啊?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
  • 開學已經三周,你家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嗎?
    老母親臉上笑開了花,他總算適應幼兒園生活了。,但卻忽略了事前引導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在孩子上學前做中功課,會大大減輕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而除了提前做好引導外,選擇幼兒園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為好的幼兒園教學理念與經驗都相對豐富,「對付」孩子也比較有一手,可以讓寶貝更快的去適應。
  • 新生入園,要多久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有家長諮詢打算九月份送孩子上幼兒園,問我們孩子一般要多久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作為新生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孩子上幼兒園能不能適應?多久才能適應?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每個孩子的適應期都因孩子的適應能力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來說大多數的孩子的適應期是2周到4周左右,極個別的孩子可能需要4周以上的適應期。
  • 寶寶在幼兒園不適應?家長可以這樣做
    兒童由於長期在家,環境比較封閉,平時和小朋友的接觸比較少,可能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不適應那裡的環境一到那裡就哭鬧,這時家長暫時不要強制讓孩子去幼兒園。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安排孩子和周邊的小朋友一起玩,教會孩子怎樣和別人相處,讓他和小朋友之間建立友誼,喜歡群體生活的氛圍。作為家長不要太著急,要有一個過程。如果方便,要以旁觀者的身份,帶孩子去幼兒園,讓他逐漸對幼兒園感興趣。
  • 孩子即將上幼兒園,除了孩子要適應分離焦慮,家長也需要
    ,第一次要融入到集體社會中去,也是有好很多的不適應,以及有分離焦慮,那麼面對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的情況,家長應該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呢?在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之前,一定要和孩子提前溝通,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如果突然把孩子和父母分離,那麼孩子也一定是受不了的,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受不了,那麼自己也一定會更加難受,所以在分離的之前一定要和孩子說,要多講一些幼兒園有趣的事,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嚮往,這樣孩子就會更願意去幼兒園。
  • 孩子的腦迴路很短,越磨蹭其實越聰明,家長的催促反而適得其反!
    有很多家長就會抱怨自家小孩成天賴床,吃個飯可以從6點一直吃到8點,寫個作業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寫了一個多小時結果只開了個頭。當父母的每天看著自己的孩子拖拖拉拉、丟三落四真是為他們操碎了心,那麼究竟小孩子做事兒磨蹭是好還是壞,當家長的應不應該催促孩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討論一下。孩子的腦迴路很短,越磨蹭其實越聰明,家長的催促反而適得其反!
  • 孩子有這4種表現,已經很難長高了,「猛補」只會適得其反
    有常識的家長都知道,孩子身高發育在某一年齡段變化是非常明顯的。我們需要抓住孩子身高發育的關鍵時期,給予他們足夠的營養和幹預,這樣對他們長高的幫助很大。不過各位家長也要及時觀察孩子身體的表現,如果他們已經停長了,那麼再&34;也無濟其事了,而且會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