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孩子入園之生離死別」紀錄片的開拍時間,隨著學校宣布開學時間,家長和孩子們立即進入各自角色,開始各種形式的「表演」。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門口主動跟家長告別,歡快地獨自走進教室;有的孩子短時間之內就能適應集體生活成為老師的小幫手;有的孩子學期過了大半依然每天因為入園而哭鬧......
很多時候,不是你家孩子不優秀沒能力,是家長的一些做法在把孩子往溝裡帶。
稚嫩的孩子們還是一貫的伎倆,「一哭二鬧三反抗」,家長們淚眼婆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變身各種超難挑戰的「職業精英」。
學校不給家長進入幼兒園,家長為了多看孩子幾眼,變身「上樹超人」和「圍牆能手」。
孩子上學啦,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在學校門口來幾張美美的「入學照」吧,剛好可以為記錄以後的校園生活做一個好的開始。
家長們又紛紛拿起手裡的手機,馬上變身專業攝影高手。
別以為幼兒園的那一排排堅固的圍牆能擋得住家長們,即使擋住了軀體,也擋不住他們那顆一探究竟的心。
剛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前一秒剛溫柔平靜地與孩子說了byebye,下一秒轉身馬上換裝變身超級偵探。
但凡能看的到園裡的視覺角度都被眼尖的家長發現,創造機會暗戳戳不斷用眼神送去一波波依依不捨的眼神:孩子,你要乖啊!
焦慮、擔憂、不舍......都不足以形容家長的內心戲份。心裡七上八下坐立難安,總感覺生活中少了點什麼,然而回家盯著時間等待放學也讓他們很煎熬。
家長和孩子的角色一時間突然調換,孩子需要的可能是生活上的照顧,幼兒園老師完全可以幫助孩子適應;而家長的問題更難解決,因為他們更多的是需要心理上的關注和慰藉,這個難題只有孩子能幫助他們來解決。
都說孩子斷奶難,其實倒不如說是家長難「斷奶」。
每一個小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觀,沒有哪一個育兒的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家庭。餵奶問題、添加輔食問題、孩子發育問題,到現在的孩子入園分離焦慮問題。
但這些問題統一起來,很多時候就是每一位父母的價值觀的體現。說白了,就是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面對來解決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問題。
關於孩子是否能快速融入小集體,在家長的期待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能夠做到來園時不哭不鬧,在園時表現優秀,離園時歡樂從容。所有的一切平靜與不平靜,大部分時候都受到父母這段時間以什麼態度什麼方式去對待孩子入園這件事情的影響。
孩子入園時應該把孩子交給老師然後狠心離開還是給予一定安撫再悄悄離開?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它始終沒有一個大家都統一認可的答案。因為,當家長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會通過自己底層的價值觀來做出不同的處理選擇。
狠心離開的家長更認同孩子在看不到家長的時候會更快地平靜下來,他們相信這是一個能讓老師和孩子進行感情磨合的好方法。
沒有立即離開的家長,他們則認為自己才是最了解孩子性格的人,擔心如果馬上離開會給孩子帶來心裡傷害,也許效果適得其反。
百樣父母百樣孩子,沒有必要糾結於用哪一種方法來面對孩子入園焦慮的問題才是最正確的,應該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如何調整自己,無論孩子如何表現都要把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思維模式呈現給孩子,不要依樣畫葫蘆,避免掉進明著看像對孩子好卻隱藏危害的大坑中。
如果說面對新生入園,老師的焦慮程度是三星級的,那麼家長的焦慮程度也許就能上升到五星級別。
離孩子上幼兒園還有一年兩年,媽媽就開始擔心孩子接尿不溼的問題;離開學還有好幾個月,家裡大人就開始討論孩子入園需要準備什麼東西;反覆叮囑孩子在幼兒園要如何表現才更能得老師的關注;通過什麼方式去結交好朋友等等。
其實,面對新事物,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產生焦慮的情緒。家長有,孩子也會有。
當孩子長期置身於大人的焦慮感之中,孩子就能感受到負面的情緒。也許本來孩子覺得入園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他們漸漸覺得這是一件壞事。
誰都不願意逼自己去幹一件壞事!
本來想給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園準備,結果適得其反。
我們總被身邊的「過來人」勸說「不用焦慮不用緊張」,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真正做到完全拒絕焦慮緊張的情緒。
適度焦慮要求家長要把控好焦慮的度,不能過於掉以輕心的同時給予一定的重視。
但是許多家長也許了解並接受適度焦慮,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做。
你可以引導孩子開心接受即將出現的生活上的變化,但你不能總是自行腦補孩子入園以後也許會面對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你可以鼓勵孩子多跟同學和老師互動,但你不能總小心翼翼懷疑別人會欺負你家孩子。
你可以在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時候難過,但你不能總認為孩子還小不該去面對分離的焦慮。
打個比方更具體來講,孩子去幼兒園以後會接觸到許多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師,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述這個事實,但不應該上升到教育孩子如何應對被其他小朋友欺負、老師故意刁難孩子等問題上。
每個寶寶都是小心肝,父母都不想自家孩子受到不平等待遇。
但是孩子們必須要脫離父母的庇護,進入社會中生存。幼兒園是孩子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這時候家長們必須轉變事事管控的心態,避免進入「被害妄想症」的怪圈中。
最典型的就是孩子放學回到家中,當家長發現孩子手上有抓痕、膝蓋有淤青或者衣服被抓破,父母第一反應就是質問孩子「是誰打的?」「誰抓的?」「誰欺負的?」
事後孩子已經把這些事全忘掉了,家長隔段時間還總提起。
孩子步入社會,衝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在孩子的意識裡,他們並沒有成熟的判定思維去給「欺負」劃界限,推搡和打鬧有時候並不是就是他們認為的「被欺負」,反而覺得是在跟同伴玩遊戲。
但在大人的意識裡,孩子就是被欺負了。大部分家長還會由此展開更進一步的聯想:孩子被欺負——性格變懦弱——不合群——校園霸凌對象。
原本只是小孩子小打小鬧,在家長面前問題被無限放大,家長這種「被迫害妄想症」影響最大的是孩子。
這相當於,大人在第一時間就把「欺負」和「被欺負」的定義強行灌輸給了孩子,主動給孩子貼標籤,孩子接受了這種教育觀念就會把幼兒園跟暴力行為聯想在一起。
幼兒園,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想喜歡卻喜歡不起來的地方。想讓孩子在短時期內融入幼兒園生活,愛上小集體的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面對孩子身上的傷痕,家長不能剝奪孩子建立自己對事情的認知,更不能直接給孩子貼無能標籤。
要知道,這是孩子進入小集體必經的階段,是孩子融入幼兒園生活技能的提高方法。
家長帶著「受害者」心理去質問、引導孩子的同時,也是剝奪孩子面對社交衝突的鍛鍊機會。
當孩子被家長認定是「無能」時,所有我們家長面對問題所做出的的一系列反應都是在增加孩子內心對自己無能的判定,時間一長,孩子就真的變成了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真正無能了。
因此,在家長初入園時,家長面對孩子的衝突事件處理應該是耐心引導孩子說出實情的經過,而不是先入為主地進行教育。
現在的孩子很金貴,可以說一個家庭所有的大人都是圍著孩子在轉。特別是一些依賴老人帶孩子的家庭,老人的過度寵愛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
幼兒園是集體生活的地方,是培養孩子進行集體社交的場所,自然不允許存在「山大王」。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也會有不想把孩子培養成霸王的觀念,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因為愛孩子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卻是在把孩子往這個方向上推。
抱怨幼兒園為什麼一定要午休;為了照顧自家孩子的睡眠建立幼兒園延遲入園時間;不配合幼兒園穿園服時間安排;甚至還有的家長要求幼兒園配合自家孩子的飲食喜好而調整菜單。
這些行為無形之中就給自家孩子做了一個標榜,讓大家都一致認為你家孩子最特殊,你家孩子惹不起。
老師迫於壓力,也許會遷就與家長的意見,對你家孩子進行特殊照顧。
其他的孩子都午睡了,只有你家孩子還要老師陪著玩耍;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飯,只有你家孩子還要老師一口一口地餵飯;其他的孩子磕了碰了挺多哭一下,你家孩子除了要求對方道歉還要打回去......
「山大王」的行為換來的也許就是:老師的特殊照顧和小朋友們的遠離,孩子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之下別提適應幼兒園生活了,也許連幼兒園的門檻也難踏入。
幼兒園能夠正常運行,靠的就是大家一起遵守規則,特別是老師和孩子們。
在家裡,孩子可以是全家人的中心;在幼兒園,每個孩子都是中心。家長要讓孩子完成從家庭成員角色轉變成幼兒園學生的角色。
不能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一定要午睡,必須要自己穿衣吃飯,而是耐心給孩子講解為什麼要午睡,為什麼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給孩子解讀規則,引導孩子思考應對方法。
從幼兒園開始讓孩子逐漸明白,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並不是只能考慮自己的感受,無論是高興還是難過的時候都要為其他的人考慮。
寫在最後的話: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僅僅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對父母價值觀和教育方法的考驗。許多家長面對入園問題時,往往也缺乏理智處理的經驗,過度緊張焦慮還會迷失方向,走進育兒坑中。以上三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入園「坑」,家長們可以自檢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