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的黑獸是什麼,為什麼老虎如此懼怕它?

2020-12-10 文學史林

在《聊齋志異》中有這麼一篇短故事,作者是這樣寫的:

聽太公李敬一說:瀋陽有一個人,正和朋友在山頂上宴會,俯瞰山下時,看見一隻老虎嘴裡叼著一個東西走了過來,用爪子在地上挖了個坑,把東西埋起來就走了。這人便派了個人過去看看埋的什麼,原來是頭死鹿,於是把鹿取走,依原樣把坑埋好。不久,那隻老虎引導著一頭黑獸走來,黑獸長著幾寸長的毛。老虎在前面引導,就像邀請到了一個尊貴的客人。走到了坑那兒,黑獸蹲在地上,目露兇光,等待著。老虎挖開坑沒了鹿,顫抖著趴在地上一動不敢動。黑獸大怒,以為老虎欺騙它,用爪子猛擊老虎的額頭,老虎頓時死去。黑獸也逕自走了。

異史氏說:「黑獸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然而打聽它的樣子,一點也不比老虎大,但老虎卻伸著脖子老老實實等死,為什麼老虎這麼怕那頭野獸呢?但凡天下萬物,都有自己的天敵,這個道理不好理解。比如,獼猴就最怕金絲猴;遠遠看見金絲猴來了,百十成群的獼猴,層層跪下,沒有一個敢逃的,大氣不敢出。任由金絲猴過來,挨個摸摸它們的肥瘦;肥的就撿一塊小石頭放到頭上做個記號。獼猴頭頂著石頭,呆若木雞,唯恐石頭掉下來。金絲猴全部摸完,按著順序把做了記號的獼猴吃掉,其餘的獼猴才一鬨而散。我常說,現在的貪宮汙吏就像金絲猴一樣,也是揣摩老百姓的肥瘦,做下記號,再撕裂吃掉。而老百姓則是順著耳朵聽任被吃,也是大氣不敢出,那情景多麼像金絲猴吃獼猴!真是可悲呀!」

黑獸,名字聽起來讓人不寒而慄。那它到底是什麼動物?我認為它就是人心,古語曰:苛政猛於虎也!比老虎再兇猛的只有人了,因為人的貪念,行為導致現在老虎數量急劇減少,虎皮,虎牙,虎骨都是豪紳貴族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作者寫這篇故事也是為了抨擊當時的社會現狀,而我們現在又何嘗不是呢?

萬物皆相生相剋,天道有輪迴,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喜歡歷史奇聞異事,野聞秘史,正史雜談的,歡迎添加關注!小編定時更新各種歷史上奇聞異事!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中一則黑獸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有位李老太爺叫做李敬一的講了這樣一則故事。說某公在瀋陽,於山頂上舉行宴會,俯視山下,看見有隻老虎銜著東西來,用腳爪在地上扒開一個洞,把東西埋藏在裡面後便走了。某公便派人下山偵察,發現埋的是一隻死鹿。他們便把鹿取出來,重新把洞口填好。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站在山頂往下眺望,發現一隻老虎嘴裡銜著東西走來,到了一棵樹下,用爪子在地上挖個坑,將嘴裡銜著的東西放進去埋好,而後離開。孫某派僕人過去查看埋的什麼東西?結果,僕人挖出來一隻死鹿,於是把鹿抬走,把坑重新填土埋上。過了一會兒,那隻老虎領著只黑獸過來,黑獸全身披滿了幾寸長的毛,看上去很威武。老虎領著黑獸,小心翼翼的樣子,很像是對待一位尊貴的客人。
  • 聊齋志異中最諷刺的兩篇小說,可讀著讀著卻一陣心酸
    這人就派了個人過去看埋的是什麼,派去的那人挖開坑發現是一頭死鹿,於是就把那鹿取走,又依著原樣把坑埋好。不久後,只看到一隻黑獸走了過來,那黑獸長著幾寸長的毛,老虎在前面引導著,就像邀請了一位尊貴的客人,又如同下級對上級的阿諛奉承卑躬屈膝,將那黑獸引到了坑邊,隨後黑獸蹲坐在地上,目露兇光,仿佛在等待著什麼。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聊齋志異:妖狐鬼魅更具人性之美!
    讀完《聊齋志異》,深深震撼於其中的妖狐鬼魅。《聊齋志異》中,每一個妖、狐、鬼、魅都比人更具有人性美。人們常:「人有情,鬼無情。」其實不然,有情的往往是人們所懼怕的鬼魅,冷酷無情的往往的有文化、有文明的人類。
  • 印度挑起中印邊境矛盾,《聊齋志異》中的車夫給出了答案
    予謂不信,請看《聊齋志異》中的《車夫》一文:有車夫載重登坡,方極力時,一狼來齧其臀。欲釋手,則貨敝身壓,忍痛推之。既上,則狼已齕片肉而去。乘其不能為力之際,竊嘗一臠,亦黠而可笑也。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文學名著,現在的教育,在焦慮心態主導下,拼命拔高几乎成為主流,就有小學語文老師要求學生看《聊齋志異》,而且還規定要看原著。這,簡直是喪心病狂之舉。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聊齋》本事考證《聊齋志異·姊妹易嫁》本事考證《聊齋志異·金和尚》本事考《聊齋志異·金和尚》的史學及民俗學價值奚林和尚事跡考略《聊齋志異·李象先》中的李象先其人《聊齋志異·丁前溪》中的丁前溪其人《聊齋志異·遵化署狐》與丘志充其人「鏡聽」考源《聊齋志異》中的甘肅故事下 《聊齋》文化探微援《易》理而入《聊齋》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 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什麼裡面總是離不開狐狸、書生、妖魔鬼怪
    《聊齋志異》是我兒童時代就很愛看的書本,那書中的情節全是人與鬼,和狐狸精的愛情故事,很感人,也很真摯。但那時候還小,不懂世事,不知道是作者在借題發揮,傻傻的還以為世上真的有那麼多情的鬼怪,和那麼專一的,又懂得感恩的狐狸精呢!
  • 蒲松齡為什麼要寫聊齋?
    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那麼,蒲松齡,為什麼要寫《聊齋志異》呢?又為什麼願意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專注於這本書的寫作呢?又是因為什麼,讓這部文言文小說,獲得如此的盛譽呢?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
  • 中國古代故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大家好,我是曾利嫻,今天帶大家來探討《聊齋志異》的創作方法是什麼?《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聊齋志異》是中裡小說史上具有傑出成就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蒲松齡構建了一個瑰麗的藝術世界,通過幻化的形式反映現實的生活,表現了巨大的藝術力量和思想深度。《聊齋志異》突出的思想內容是歌煩被壓迫者的反抗鬥爭,並把這種鬥爭理想化,使被壓迫者最後取得勝利,作者在現實中的鬱悶、憤激便由此得到渲洩和彌補,如《席方平》。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在《聊齋志異》描寫人狐婚戀的故事中,狐女多被作者賦予了世間佳麗的美好品質,她們多以自薦枕席的方式與男子結合。
  • 山東人為什麼喜歡吃麵食?從《聊齋志異》中就能看出來
    除卻煎餅,蒲松齡還在作品中描寫了其它種類的麵食。譬如《聊齋志異》中的《餺飥媼》如是說:媼撩襟啟腰橐,出餺飥數十枚,投湯中,歷歷有聲。文中所說的餺飥實際上就是湯餅。此外,《聊齋志異》中的《杜小雷》也寫到這種民間文化:杜事之孝,家雖貧,甘旨無缺。一日,將他適,市肉付妻,令作餺飥。妻最忤逆,切肉時雜蜣螂其中。母覺惡臭不可食,藏以待子。杜歸,問:餺飥美乎?母搖首,出示子。杜裂視,見蜣螂,怒甚。
  • 名著閱讀:《聊齋志異》知識點匯總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這類故事在《聊齋志異》裡為數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如《嬰寧》《青鳳》《連瑣》《連城》《魯公女》等。此類故事情節大多為富有才情的書生或公子在打發孤獨寂寞的讀書生活過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兩人一見鍾情後,由於各種原因又暫時分別,此後歷經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
  • 《聊齋志異》是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中國古典小說
    新華網濟南4月21日電 在蒲松齡故裡山東省淄博市參加第二屆國際聊齋學術討論會的學者今天說,《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擁有外文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小說。  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說,《聊齋志異》開始外傳東方國家的時間是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外傳西方國家的時間為十九世紀中期,而以傳入日本的時間為最早。
  • 探訪蒲松齡博物館,才知道原來《聊齋志異》在國外竟然這麼火?
    1880年英文版《聊齋志異》。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藏。 《聊齋志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1916年英文版《聊齋志異》。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藏。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遷,如此繁瑣的酒禮逐漸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後的酒禮,尤其是在民間的宴飲中,酒禮已經變得非常簡單明了,《聊齋志異》中描寫的酒禮即是如此。之所以以三杯為度,是因為「三」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圓滿之意,《史記·律書》曰:「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聊齋志異》中,也描寫了很多敬三杯酒的情形:卷二《陸判》:「俄負判入,置几上,奉觴酹之三。」卷十《劉夫人》:「生惶惑,屢審閥閱。笑曰:『再盡三爵告君知。」卷十一《陳雲棲》:「酒數行,生辭已醉。白曰:『飲三觥,則雲棲出矣。」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欄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從蒲松齡的自序中可以看出,他寫《聊齋志異》的目的,並不只是搜集鬼怪之說,而是要寫「孤憤」之書。他的孤憤是什麼?當然是因為現實不公。所以這部書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而是寄託了作者心意在裡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