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放心醫苑網
常見的胎位不正有哪些
正常胎兒產出的正確順序應由頭部先出來,若是下半身先產出,甚至肩膀、手臂等部位先產出,即稱為胎位不正。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臀位,亦即胎兒屁股朝向子宮頸口及產道的方向,其他如斜位或橫位(胎兒肩部或軀幹部位朝向產道)者較少,但其危險性並不小。這只是最粗略的分類,事實上生產時,唯有後腦勺先娩者是最容易生產的方式,其他方式都容易造成生產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危險性或產程的延長。
胎位不正的發生率
胎位不正的發生率,就各個妊娠周數而言,並不相同,甚至於差異相當大。在妊娠前3~4個月內,這些逐漸發育中的胎兒還很小,可以說就是浮遊在羊水中,它的方位隨時在變,根本無所謂胎位的認定,也就毫無意義可言。在妊娠5個月左右,幾乎有將近一半左右的胎兒其胎位不正。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胎位不正的比率亦隨之迅減。到了妊娠6~7個月左右,胎位不正的比率即驟降到四分之一左右。而在8個月左右時大約只有10%是胎位不正,而到了懷孕9個月時大約只剩下5%左右,這表示在懷孕過程中,約9成的胎位不正會自動轉成正常的頭下腳上的產位,而且周數越小,機會越大。所以說,在妊娠初期,聽到醫生告訴你寶寶胎位不正時大可先不必驚慌,因為由以上發生的比率來看,胎位不正本來就是蠻常見的情況,尤其在懷孕初期,甚至多達2~4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胎位不正者。
胎位不正的發生原因
至於胎位不正的發生原因,與胎兒妊娠周數大小、骨盆腔大小與形狀、子宮內胎盤大小與著床的位置、多胎次經產婦鬆弛的腹肌、多胞胎妊娠、羊水不正常、臍帶太短、是否有子宮內腫瘤(如子宮肌瘤等)或子宮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雙角子宮或子宮內膈膜)等因素有關。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胎位不正的原因並不一定可以歸類,也就是所謂的不明原因。
一般而言,婦產科醫師認為在懷孕36周仍為胎位不正時,幾乎就表示診斷確定,雖然有極少數產婦在臨盆生產前仍有胎位改變的機會,然而若在妊娠36周時還是胎位不正時,就應該與孕婦充分溝通、討論,並決定生產的方式。
預防胎位不正的方法
事實上,由以上胎位不正的造成因素可以知道,胎位不正可以說是無法預防的。不過,或許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矯正胎位。我們最常建議孕婦嘗試的就是在懷孕七八個月之後,在家中施行膝胸臥式運動,經常做可以幫助胎位早日轉正。方法是:
1、孕婦在床上,採跪伏姿勢,兩手貼住床面,臉側貼床面,雙腿分開與肩同寬。
2、胸與肩儘量貼近床面。
3、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
4、維持此姿勢約2分鐘,慢慢適應後可逐漸增加至5分鐘,10分鐘,每日做兩至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