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東升育兒,更多育兒知識。
我們一定都經歷過這樣一種場景,孩子一個人在安靜的玩,即不粘人,也沒有發出多大的動靜,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想去看看孩子到底在幹什麼?
結果發現,孩子會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東西丟的滿地都是,玩具也是散落一地,或者孩子如果觸碰了我們的「底線」,看到這樣一番場景,有沒有想對孩子大發雷霆?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搗亂」,如果沒有按照我們的規矩或者行為做,就是搗亂。
搗亂是我們給孩子的一個下定義,在孩子的眼裡其實並沒有搗亂的概念。對他們來說,一切一切的行為就是探索世界,丟東西是建立邏輯關係,家裡的任何物品都會當成玩耍的道具,其實這是想像力的發展。
誰的小時候沒有做過「出格」的事呢?孩子的搗亂是實現自己想像力的過程。
孩子把被子蒙起來,當做隱藏起來的工具,把枕頭壘高,把沙發墊當做連接橋梁,通過積木創造的一個又一個新形象,每一種形式的創新都是孩子大腦認知能力在發展。
有一段時間孩子是處於自我中心認知的階段,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當孩子通過想像力在自娛自樂的時候,他們會進行各種角色扮演,這就需要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
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孩子會考慮扮演對象的想法和行為,在遊戲過程中,會想像並且創造出一些場景、情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想像能力也伴隨發展,所以孩子經常做角色扮演的遊戲,會促進孩子想像能力的發展。
通常幼兒比成年人更有想像力,這是由孩子大腦結構特性所決定的,但是兒童散發思維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地被各種規律和規則所磨滅。
所以,在孩子的眼裡,事物並不是事物的本身。被子可能是非常酷的披風,也可能是很好的躲避場所,甚至是一個山洞。在我們的眼裡,被子就是被子。
這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經驗的積累,而出現的刻板印象,對事物本身功能一種固定的看法。
比如,我們看見綠色的桔子就認為一定很酸,黃的桔子就一定很甜,顏色鮮豔的水果都很新鮮,這都是刻板印象。
如果不想被刻板印象所局限,我們就要一直保持小時候的這種「超凡」的想像能力,不要再因為孩子的「搗亂」遏制了想像力的發展。
但是搗亂也是有底線的,在孩子允許搗亂的前提下,請和他們一起沉浸在孩子的想像王國裡,如果你能參與,就再好不過了,體驗一次他們的奇幻世界,對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一件有趣且放鬆的事情呢?
所以不要過度幹涉搗亂,給孩子成長空間,如果超出底線,還是要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可以的,請分清楚情況,不要太嚴厲。
育兒路漫漫,請我們了解孩子,做最有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