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信用債違約事件」,肯定是資本市場上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事件之一。
疫情影響下,不少企業的業務受到波及,導致資金鍊出現問題。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許多大型企業紛紛暴雷,像是永煤控股和華晨控股這種大型國企,也出現信用債違約現象。據統計,2020年全年總計155隻債券違約,讓人們開始對信用債感到擔憂。
針對這一情況,2020年12月28日人民銀行、證監會和發改委共同發布了《公司信用類債券信息披露方法》。辦法中重點提及將強化企業信息披露要求,統一企業重大事項信息披露時點,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相信在監管加強下,信用債市場將會再次迎來高光時刻。
可能有很多投資朋友只聽說信用債這一品種,並沒有對其有全面了解,今天小招帶大家重新認識信用債。
信用債是什麼呢?並不是「講信用的債券」,而是指政府之外的主體所發行的約定好本息償付現金流的債券,具體品種包括有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分離交易可轉債、資產支持證券以及次級債等品種。
之所以稱為信用債,不是因為其擁有很高的信用,恰恰相反,信用債和政府發行的債券相比,沒有抵押品,完全靠企業良好的信譽發行,因此會受到企業主體的經營狀況影響。因為有著「信用風險」,才被稱為信用債。當然,信用債的收益往往都比政府債券高。
而眾多分類中,比較常見的是企業債和公司債。可能有人會問,企業不就是公司嗎,這兩種信用債是一樣的嗎?
企業和公司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在信用債中兩者還是有不少區別。
第一,發行主體不同。企業債的發行主體一般是國有控股或是國資企業,而公司債則是由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非公司制企業不得發行公司債券。
第二,負責兩者的監管機構不同。負責核准監管企業債的機構是發改委,而負責公司債的是證監會。
第三,兩者的流通場所不同。企業債的流通場所是銀行間市場,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參與。而公司債的流通場所是證券交易所,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可以參與。
而投資信用債一般需要三個層次,才能選到適合自己投資的債券,分別是宏觀分析、中觀分析和微觀分析。
第一步,宏觀分析,也就是對當下的政治形勢、金融和監管政策進行判斷,像是前面提到的信用債信息披露改革就是宏觀上的一大利好。
第二步,中觀分析,就是對信用債公司所處的行業前景和現狀進行分析。即使在相同宏觀背景下,不同行業的信用債所帶來的利潤水平都不一樣。
最後一步是微觀分析,就是具體到信用債發行主體的財務狀況,例如營收和利潤最好是長期保持穩定向上,並且負債水平也不能過高,還需要了解企業的盈利模式,避免存在突然暴雷的違約風險。
總體而言,研究信用債就是對其違約的可能性進行分析,一般債券的信用等級符號越高,意味著其違約的可能性就越低。信用債市場廣闊,債券數量多,千差萬別的發債主體造就了信用債市場的複雜性。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沉下心來,既不吹毛求疵拒絕風險,也不走馬觀花廣泛撒網,而是加強分析,謀定而後動,找到適合自己投資的那些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