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出家前給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2021-02-07 法華之家

點擊法華之家免費訂閱,每天18:22與您相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法華之家,再點擊關注後設置星標⭐️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 享。


很多年前,我讀到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的一段——西湖邊楊柳依依、水波灩灩,沒有比西湖更合適送別的場景了。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嶽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

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個可憐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會明白她的丈夫緣何薄情寡義至此……是啊,世間還有什麼比此情此景更殘忍,更讓人心碎的呢?我讀到此放聲大哭,淚如雨下。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我對絕世才子李叔同恨得咬牙切齒,視他為世間最薄情寡義、最自私自利的男人。

他的萬般才情,在我的心目中傾刻間化為雲煙。從此,世間再無那個會作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師!

若干年後,我讀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寫給日本妻子的一封信:

誠子:

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務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上回與你談過,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問題罷了。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決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這麼做,請來信告訴我,你的決定於我十分重要。

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係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了解。

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被,能助你度過這段難挨的日子。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

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的。

我們要建立的是未來光華的佛國,在西天無極樂土,我們再相逢吧。

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將不再回上海去了。我們那個家裡的一切,全數由你支配,並作為紀念。

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願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禱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

1918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剃度幾個星期後,他的日本妻子,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裡迢迢從上海趕到杭州,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勸說丈夫切莫棄她出家。

這一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然而叔同決心已定,連寺門都沒有讓妻子和孩子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與他見最後一面。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我很慶幸我是在信佛學佛以後讀到這封信的。換作以前,我是斷斷不能理解,也不能寬恕的。

而今讀來,雖然有淚盈眶,但心裡是溫暖的。時隔多年,我才終於了悟弘一法師的「有情」。他哪裡是「無情」,分明是「道是無情卻有情」啊?

很多年來,在我的心目中,李叔同就是杭州那個決絕、冷酷、看破紅塵、心如死灰的僧人形象。很多年裡,我也一直視皈依佛門為一種不負責任的自我逃避。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在出家前曾預留了三個月的薪水,將其分為三份,其中一份連同自剪下的一綹鬍鬚託老朋友楊白民先生,轉交給自己的日籍妻子,並拜託朋友將妻子送回日本。

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弘一大師內心的柔情和歉疚以及處事的細心和周到。

據說,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和諸般猜測。世人大多無法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那些被他的詩文打動的讀者,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讀者,一時間失去寄託,可謂痛不欲生。

有一位女讀者,死心塌地愛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之後,天天來寺裡找他,求他還俗。弘一法師怎麼處理此事?

他派人送給那女子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兩句:「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多麼地溫柔慈悲啊!他不但不責備那女子擾人清修,反而用一種很遺憾的語氣對那女子說:不是我不肯接受你,怪只怪我們相遇太晚了,今生沒緣分吶,只有對你無情了。

我們可以肯定那女子讀了詩之後一定若有所悟,百感交集,即便不甘心,也只有認命了。事實上她也就哭著走了,不再打擾弘一法師了。

至於李叔同為什麼要出家,年輕的時候,我會百思不得其解,且一直追問下去。

而今,我已經連問都覺得是多餘了。讀讀他寫給妻子的那封信,就再明白不過了。

他的學生豐子愷曾經這樣解釋:他怎麼由藝術升華到宗教呢?當時人都詫異,以為李先生受了什麼刺激,忽然「遁入空門」了。我卻能理解他的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的。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

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

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

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

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

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

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

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

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之強!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

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

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經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須喝高粱酒才能過癮。

文藝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師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過癮,必須喝高粱。

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難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

故我對於弘一法師的由藝術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的。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

二層樓的扶梯的最後頂點就是三層樓,所以弘一法師由藝術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說,一掃世俗們對李叔同出家因由所推測的破產說、遁世說、幻滅說、失戀說、政界失意說等等他心測度,切合實際,振聾發聵。

我想,豐子愷應該是最了解他的老師的吧。以我凡夫之眼,我終其一生都無法體悟弘一法師的道心和境界。

林語堂說:「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趙樸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其實他才不要當什麼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他出家既不是為了當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是為了能和虛雲、太虛、印光並稱「民國四大高僧」。

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弘一法師圓寂時有兩件小事令人深思。一是他圓寂前夕寫下的「悲欣交集」的帖子,無論是這句話本身,還是他所寫的墨寶,都使人看到一位高僧在生死玄關面前的不俗心境,既悲且欣,耐人尋味。

二是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蟲蟻燙死。

活著的時候憐惜螻蟻命並不奇怪,這是對修道之人的一般要求,但是快死了還惦記勿傷世上的生靈,這份心思的細膩非真正的大慈大悲者不能有,真真令世人聞之生敬!

電影《一輪明月》中有這麼一個場景:

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雪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雪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以前,我只知道那一句唐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豈知這句「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比起那一句的無奈,又多了幾分慈悲呢!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愛,就是慈悲。

長按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 >添加關注

往期精選善知識

菜單處回復下面文章前

紅色數字即可接收相應文章

800:身上有這五樣東西的人最好命!

801:這樣子越學佛,越往地獄跑!

802:有這種面相的人,一定是位品德高潔的君子

803:邪淫者身上經常出現的8種現象!

804:一位道人與盲人的對話,10個人看完,9個人開悟!

805:附在衣服上的幾十個靈魂,你真的不害怕嗎?

806:我想把一個秘密告訴大家,人心能量的妙用!

807:108首佛歌,聽後別忘記收藏!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808:把父母送養老院行嗎?請大家讓更多人看看

809:願這44首佛咒,能讓你身心安康

810: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811:雙盤腿竟有如此驚人好處!「搖山晃海功」能夠快速雙盤的方法!

812:大結局了!全國首部佛弟子自己拍的網劇《彼岸花開》第七集

813:吃齋三年,反而得了重病,做了一場夢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814: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是真的嗎?

815:為什麼因果報應有的當生就報,有的隔世才報呢?看看佛怎麼解釋!

816:億萬資產得絕症,豪宅內自拍:身外之物帶不走,只有業能帶走

817:若您常說這兩字,你的福氣會越來越多!

818:人死後去了哪裡?七七四十九天 他們在幹什麼?

819:震驚!一代佛學大師,生前竟道出:比風水厲害100倍的因果定律

820:黃泉路上的剩飯!看完再也不敢剩飯了!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免費結緣殊勝經書法寶

覺得不錯,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前給日本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不過對於信佛的人或許並不如此,他們拋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看破紅塵,非是薄情。今天說的這個人物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學大師。李叔同很有文藝天賦,痴迷於西洋繪畫,尤其是裸體畫。西洋繪畫注重寫實,進行人體寫實練習是一項必修的課程,然而尋找裸體繪畫模特,成了李叔同在剛開始學習西洋繪畫時最棘手的問題。
  • 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前給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
    從此,世間再無那個會作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師! 若干年後,我讀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寫給日本妻子的一封信: 誠子: 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務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
  • 弘一法師與日本妻傳奇情事!出家前贈她鬍鬚留書:棄你,非我薄情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這段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前在訣別書上寫給妻子的話,這一年,是1918年,這年,他38歲,她28歲。但不管叫什麼「子」,她這一生都始終是李叔同的日本妻子,這個稱呼也是她一生最為之自豪的。但這個稱呼卻在這封訣別信後成為了永遠的過往,因為,自這以後:世間便再也沒有了李叔同,取而代之的是虎跑寺的法師「演音弘一」。寫下這封信前,李叔同便將自己在凡塵工作所得的最後三個月薪水預留了下來。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誠子: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物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上回與你談過,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問題罷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決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這麼做,請來信告訴我,你的決定於我十分重要。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係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被,能助你度過這段難挨的日子。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縱觀弘一法師人生不同階段的書法作品,我們也不難發現,隨著大師人生經歷的不同,他的書法作品確實也隨之有了明顯的變化。弘一法師出家前,當他還是李叔同時,因為青年時期致力於臨魏碑,所以他的書法作品《遊藝》、《勇猛精進》等,大多是大刀闊斧、沉穩古穆的風格。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續佛慧命「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弘祖1918年出家為僧,弘祖的出家沒有牽涉到任何世俗因素,而放下一切身外之物,完全是為了住持佛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將佛法發揚光大,利益眾生。為「非將相所能為」之事。直至1942年圓寂,這二十四年間,對佛教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弘一法師慈悲對世人,偏偏傷害了他的日本妻子,原因為何?
    颳了幾周鬍子後,他的日本妻子帶著上海的小兒子來到杭州靈隱寺。帶著最後一絲希望,她敦促丈夫不要拋棄她,做一個和尚。1918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然而,李叔同下定決心不讓妻兒進寺門,妻子只好離開。妻子在緊閉的大門前傷心地問道:「可憐這個世界,為什麼要一個人傷害我?」他的妻子知道無法挽回丈夫的心,所以她想最後一次見到他。
  •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上)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分上下兩期,內容有:人生之最後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佛法大意常隨佛學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他說:「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斷食,可以說是我出家的近因了。」以斷食治療「神經衰弱症」為契機,一年多後,1918年農曆7月13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法號弘一。斷食的成效可能被李叔同誇大了。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以略長時段考察,他的「神經衰弱症」並沒有好轉。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
  • 弘一法師與病魔作鬥爭的一生
    他說:「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斷食,可以說是我出家的近因了。」以斷食治療「神經衰弱症」為契機,一年多後,1918年農曆7月13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法號弘一。斷食的成效可能被李叔同誇大了。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以略長時段考察,他的「神經衰弱症」並沒有好轉。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
  • 「碧天芳草」特展即將開幕,告訴你弘一法師與他的永嘉往事
    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任教的七年時間裡,在他的影響和教導下,培養出一大批藝術人才,如音樂家劉質平、吳英非、李鴻梁;畫家豐子愷、潘天壽,文學家曹聚仁、蔡丏因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叔同的前半生仿佛「開掛」一般,他的藝術成就多不勝數,身邊交際的也多是民國的才子佳人。
  • 悟道法師: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
    文化交流周上將舉行弘一法師紀念館新館剪彩儀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聞發布會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佛教增強兩岸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彼此互信互動、互助互融的發展與共榮。期間還專門舉辦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弘一法師·佛教精神·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廣東尼眾佛學院講師悟道法師發表了題為《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的論文,闡述了的弘一法師出家因緣,對南山律的宏揚,及日常行持。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夏丏尊文集》二百五十頁《弘一大師的遺書》一文,那是高僧在臨終時的境界。絕筆之心境,今再次解讀之,感觸仍是頗多。描述中這樣寫道;《弘一大師的遺書》十月三十日星期六上午,依例到開明書店辦事。才坐下,管庶務的餘先生笑嘻嘻地交給我一封信,說「弘一法師又有掛號信來了」。
  • 印祖故事:弘一大師受教,一筆一畫必恭必敬
    這一段時間,弘一法師多次向印光大師寫信請教,印光大師都給予悉心指導
  • 弘一大師 丨 晚晴集
    《晚晴集》,乃弘一大師1941年夏(時年六十二歲)掩關福林寺,集佛經、祖語、警句編集所成。共101條,前49條為上卷,後為下卷。《晚清集》可謂融貫弘一大師畢生佛學之精髓。(翠嚴禪師)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鹹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
  • 弘一大師的書法,是怎樣一步步褪去煙火氣的?(多圖詳解)
    ——林語堂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張愛玲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
  •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中)【2587期】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開示(中)南閩十年之夢影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來養正院和諸位法師講談講談,原定的題目是『餘之懺悔』,說來話長,非十幾小時不能講完
  • 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在寶相寺舉辦
    據常州寶相寺報導,為學習弘一大師愛國愛教、嚴持淨戒的精神,2018年12月7日,寶相寺舉辦了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社會各界近200人參加本次活動。「戒是無上菩提本」,學戒、持戒乃沙門釋子之本分。值此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之期,寶相寺僧俗齊聚,或以佛學講座,或以生平展覽,或以音樂演唱,或以書法作品等多種形式,紀念大師,以追慕聖賢之德風,誓效佛陀之芳跡。
  • 弘一大師:我是這樣改變自身壞習慣的
    本文節選自《弘一大師文集》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薰染,而自然現於身口者,名曰習慣。習慣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對於不善之習慣,而略稱之曰習慣。今依俗語而標題也。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為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談玄說妙。於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