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級是小學生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學習興趣建立的關鍵時期,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會問「為什麼要學習?」卻從來不問「為什麼要玩?」希望通過將一二年級的課本學習與遊戲和生活相結合,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更希望通過我的拙見給各位繁忙的爸媽提供一些幫助。
一年級上學期主要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減法、分類與比較、位置、簡單圖形認識。今天我們主要分享第三模塊的陪讀學習。
第三 模塊
10以內的加減法
(1)「+」「-」符號
10以內的加減法是在數數和數的拆分基礎上加入了「+」「-」符號,小朋友在做相關題時還會出現速度慢、算錯的問題。
算錯有一個原因是將「+」「-」符號看錯,在上面這種題型中不容易出現看錯,但在進行專項口算練習時容易出錯,也許你會說在有限的時間內,密密麻麻的幾十道題,排列又特別緊密,孩子算錯就是粗心吧,但金魚認為不是粗心,家長如果做同樣計算題會算錯,那才叫粗心。而小朋友會看錯「+」「-」是因為他們接觸時間短,練習少。主要有下面兩種看錯情況:
1)、定義不牢固
如果前面一道口算題是減法,而小朋友將「-」看成「+」,可排除慣性思維,很可能是因為小朋友對「+」比較熟悉,在大腦裡先入為主,除了多練習口算題之外,家長還可以協助小朋友從「-」定義入手,讓其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減法另一種表述就是拿走(take away),在桌子上擺著10個蘋果,讓小朋友拿走1個,媽媽在跟小朋友對話時,可說:「你拿走1個蘋果,媽媽這減少了幾個呀?」、「還剩下幾個呀?」「你能列一個算式給媽媽看嗎?」。同理,小朋友將「+」看成「-」時多,那麼屬於後入為主,對先前「+」有待加強。
2)、慣性思維
如果前面一道題是加法,後面一道題,小朋友將減法看成加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慣性思維。解決慣性思維,除了讓小朋友做練習題之外,金魚想到最簡單的就是跟小朋友多做「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如果您有什麼好的讓小朋友突破習慣思維的遊戲也歡迎下方留言,一起學習。
口算沒有別的密碼,多練習,不管是紙面上還是生活中。
刷題小心機:可以讓小朋友出題考家長,家長可以在中間題目算錯一道,讓小朋友給判斷對錯,這樣既鍛鍊了計算能力,又養成做題檢查的好習慣。
金魚想了幾個加入「+」「-」符號的小遊戲來解決小朋友的定義不牢固和慣性思維:
1、存錢罐2種玩法:
1)在存錢罐裡放入10個硬幣,當小朋友搖下一次硬幣時,記下硬幣數,然後讓小朋友列減法算式並寫出結果,小朋友可自己數存錢罐裡的數目來驗證自己的計算是否準確。如果每次搖出的硬幣數比較少,也可以將存錢罐裡的數目當作減數。
2)在存錢罐裡放入10個硬幣,讓小朋友搖出硬幣,分別記下存錢罐裡剩下的和搖出的硬幣數目,這時還不知道是加還是減,可以讓小朋友拋分別「+」「-」符號的紙盤來決定加減。
2、抽獎:自製兩個抽獎箱,將數字0-10寫兩遍,一一剪成小紙條,然後將這22個紙條塞進A抽獎箱,將「+」「-」符號寫成2個小紙條放進另外B抽獎箱。讓小朋友從A抽獎箱裡抽取兩個數字,再從B抽獎箱裡抽取是「+」還是「-」來列算式計算。
當抽出兩個數字時,如果是減法,由於還沒引入負數概念,家長可讓小朋友自己說是大數減去小數還是小數減去大數,更好理解減法意義。
3、翻牌:將紙牌1-10背面朝上,自製「+」「和個「-」的紙牌反扣在桌子上,從紙牌中抽取任意兩張紙牌,然後從符號組任意抽取一張紙牌,讓小朋友列算式。
4、手指:媽媽和孩子先剪刀石頭布,誰贏了,誰來決定是加還是減,然後再分別用手指伸出自己想出的數,讓小朋友列算式計算。
5、骰子:如果練習8的加減,就8當作被減數,將骰子投出來的數當作減數,也可以自制一個加減符號骰子,選擇加法算式或者減法算式,也可以搭配前面4種玩法的加減符號選擇方法來玩。
6、抓豆子:在兩個碗裡分別裝上10個豆子,媽媽和孩子分別從自己的碗裡隨意抓取豆子,然後搭配前面4種玩法的加減符號選擇方法來玩,讓孩子列算式計算結果。
8、轉盤:製作一個數字旋轉圓盤,旋轉兩次,分別記下數字,然後搭配前面4種玩法的加減符號選擇方法來玩,讓孩子列算式計算結果。
8、開超市:將家裡的小玩具標上10以內的價錢,然後給孩子10元、5元,讓孩子去超市買東西,每次要問孩子剩下多少錢?
小米是個普娃,金魚是個普媽,如您不嫌棄,我們一起溫和雞娃,告別雞飛狗跳,如果您覺得金魚分享有益,歡迎轉發朋友圈或點個「在看」。
歡迎加入金魚媽媽組建的育兒讀書群,我們一起聊聊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