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在物理定義上,堪稱空中航母,重達百噸。與此同時,雲給人的感覺是飄逸、高瞻遠矚、內涵豐富的。這個定義與數位化、信息化的「雲」如出一轍。
阿里雲在過去幾年的應用實踐已經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淘寶、支付寶、釘釘等阿里系app背後的巨量運算能力,再到外部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升級,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與生活場景。
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翻頁,從上雲到雲上,出現了新的東西:時代背景已經變了,長時期內單純的增量累積變成了更高效、更多元的創新發展,在存量的基礎上進行數位化挖掘,探索新的發展方式。也正是由於新要求的出現,阿里雲代表的數位化生產力全面參與新的變革,將成為助力中國升級的新動能。
1
企業的「雲上」故事
在吳曉波×阿里雲的首部數位化創新紀錄片《雲上的中國》,講述了企業、政府部門在阿里雲助力之下持續變革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人們一種真相:技術的邊界取決於改變的態度,擁抱變化的決心有多大,技術的場景就有多豐富,雲上的中國就有多遠大。
第一個故事是波司登。早在2013年冬天,波司登就遭遇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一方面是羽絨服銷售旺季,各個門店缺貨,另一方面,波司登卻積壓了大量庫存無法及時消化。
今天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無論是電商渠道在雙11這樣的頂級大促的承壓能力還是線下門店的數位化精細管理系統,都在供需兩端達成了幾乎零偏差的對接。然而在七年前,那還是一個「沒有雲的世界」。
2014年開始,波司登上雲,通過數位化系統管理庫存,用負責人的話來說:「我們搞數位化就是不停地捕捉所有的信息,採集所有的信息,我發現這個品規是賣的可以的,我趕緊把別的門店如果沒的也把它鋪上去。」
四年之後,波司登的售罄率超過了80%,在服裝行業內,這個數字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今天的波司登,不像是一家服裝企業,更像一家數位技術企業。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煉鋼廠。鞍鋼、攀鋼兩大傳統鋼鐵廠克服困難「上雲」,藉助數位化力量,重型生產行業一改過去的「傻笨粗」形象,正在變得輕快、智能、精確。
變革的過程卻充滿了挑戰,由於受制於傳統國企的機制、生產流程的複雜,上雲之路充滿了爭論。但這種爭論被證明是值得的。
數位化在鋼鐵廠、阿里雲、積微物聯三方的合力打造下擁有了「鋼鐵大腦」,通過分析工業生產中收集的數據,讓機器能夠感知、傳遞和自我診斷問題,優化機器的產出並減少廢品成本。
這一變革的本質是對人的變革,恰好說明了技術的應用取決於變化的決心。
同樣的變化發生在另一個行業,奶牛養殖。
在蒙牛奶牛研究院,每頭牛都有「雲醫生」「雲管家」。哪頭牛要打針,哪頭牛要發情,哪頭牛要生仔,只要看看數據,「醫生」就能了如指掌,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智能脖環。
智慧牧場,是阿里雲和蒙牛共同打造的數字智能化轉型項目,通過智能脖環對牛進行數據監測,有了數據後對牛的健康、發情狀況從事先的預測到事中的洞察和事後的分析都有了依據。至此,牛更健康了,人也更輕鬆了。
三個故事有一個共同的脈絡:數位化升級在過去幾年已經滲透進那些我們在過去最難以想像的行業內,「上雲」的過程是決心與選擇共同塑造的變革,而變革的結果呈現出了「雲上」的場景——我們的商業與生產行為更加智能、效率更高。在生產層面實現了另一種「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2
雲上的數位化治理
如果說企業的雲上是出於提升運行效率,開啟新的商業場景。那麼與之對比,政府部門的「雲上」意義更加深遠。
2020年疫情突發,作為人口大國、人口流動大國,中國的公共應急管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追蹤龐大的人口流動軌跡以達到控制疾病傳播半徑?
浙江省率先拿出了針對這個巨大難題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健康碼」橫空出世。
春節後,杭州這座人口過千萬的城市,面臨著550萬人的「返杭潮」。2月11日新誕生的杭州健康碼,成為有效管理的方案。
釘釘、支付寶、阿里雲共同打造了健康碼的閉環。杭州健康碼成功上線後,團隊又面臨新一輪的考驗——健康碼需馬上在全省推出。
2月17日,浙江省11個市的健康碼同步上線。隨後一周,全國健康碼上線。
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副局長蔣汝忠說:「我們之所以能迅速在兩三天時間內把這個健康碼開發好,實際上是首先我們有一個統一的政務雲,一個雲平臺。」
放大到更廣闊的範圍內,全中國能夠陸續上線健康碼,本質上也說明中國的數位化工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透過健康碼的應用,中國的抗疫工作舉世矚目,無數抗疫英雄與令人動容的故事背後,數位化是很重要的支撐體系。
所以蔣汝忠說:「這個碼後面是什麼東西,碼後面是服務,服務後面是什麼?是數據。」「實際上數位化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性質。」「以前改革靠文件,現在搞改革靠軟體。」
阿里雲作為健康碼背後的技術支撐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走到了公眾面前。說明技術不僅讓這個時代的商業生產更有效率,在政府公共管理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空間。
一個小小的健康碼,在更深層次體現了一種更先進的數位化管理服務思維: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將插上科技的翅膀,步入更深遠的資源調配、數據分析、智能響應等等領域,技術不僅是一種底層架構,也將成為終端形式。
這是阿里雲更高層面的追求與理想,助力國家徹底拉開全新意義上的數位化時代。
3
雲上的中國
《雲上的中國》為即將到來的時代給出了答案:數位化的介入表面看是在用技術去優化現實,實際上是生產方式、交換方式正在發生變革。
就像蔣汝忠所說的那樣:「就是以數位化改革為總抓手,來撬動各方面的改革。我理解以數位化改革作為抓手,實際上數位化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性質。改革改革什麼?改革生產關係,改革生產關係目標是什麼?」促進生產力。
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新基建的本質,就是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過去數十年的飛速增長是建立在基礎設施建設之上,新的時代,物理場景下的基建被數位化基建接棒,意味著中國正在迎來全面數位化升級。
阿里雲深刻地參與了這一歷史進程,並且與客戶合作進行了個性化、場景化的方案開發。
阿里雲作為技術提供方,結合政企的具體需求共同打造數位化應用場景,每一個數位化升級的場景,都是一個高度獨立又對下一個場景具有重要示範效應的項目。
無數個數位化應用場景共同構築一個雲上的中國。這就是從上雲到雲上的全過程,這一過程囊括萬千行業,影響億萬普通人工作生活,最引人遐想之處在於:信息化、數位化的雲將和自然界的雲一樣,覆蓋目之所及的方方面面。沿著這一邏輯,阿里雲的應用場景實際上是沒有天花板的。
這也意味著,雲上的世界,是一個持續巨量創新的世界。
這種創新將助推企業、政府的數位化升級迸發出新的發展空間。
比如成都交通運行協調中心TOCC的數位化實踐,通過對公交車、計程車、網約車、共享單車、地鐵等等公共出行工具的數位化管理,形成了實時出行數據系統,強化對公共運輸資源的智能調動。該系統對公眾開放,城市交通狀況實現了可視化、共享化,「計程車司機使用該系統平均每天多賺50元。」
智慧城市的案例說明阿里雲不再是遠離應用終端的那個幕後英雄,它正在切切實實為受眾創造福利。通過阿里雲,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日常生活繳費、社會公共事務等功能,這些都已經是「上雲」的層面,上雲之後呢?
雲上的中國,雲上的生活,是處處省心、便利且更美好的場景。從技術理念上而言,雲上是多方共贏的產物,政企數位化升級讓市場主體獲益,普通消費者也受益;從阿里雲自身的發展來看,它所創造的未來是一個打通虛擬加現實的生態,生態中蘊含著無窮的可能。
這不只是一次商業層面的變革。千行百業都將擁有接入阿里雲的接口與需求,中國政企與普通人正在一起進入數位化生存時代,那將是一個更加寬廣、更多可能、中國人更能感受美好與優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