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雲到雲上:阿里雲上的中國政企數位化未來

2021-01-08 倪叔

雲,在物理定義上,堪稱空中航母,重達百噸。與此同時,雲給人的感覺是飄逸、高瞻遠矚、內涵豐富的。這個定義與數位化、信息化的「雲」如出一轍。

阿里雲在過去幾年的應用實踐已經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淘寶、支付寶、釘釘等阿里系app背後的巨量運算能力,再到外部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升級,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與生活場景。

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翻頁,從上雲到雲上,出現了新的東西:時代背景已經變了,長時期內單純的增量累積變成了更高效、更多元的創新發展,在存量的基礎上進行數位化挖掘,探索新的發展方式。也正是由於新要求的出現,阿里雲代表的數位化生產力全面參與新的變革,將成為助力中國升級的新動能。

1

企業的「雲上」故事

在吳曉波×阿里雲的首部數位化創新紀錄片《雲上的中國》,講述了企業、政府部門在阿里雲助力之下持續變革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人們一種真相:技術的邊界取決於改變的態度,擁抱變化的決心有多大,技術的場景就有多豐富,雲上的中國就有多遠大。

第一個故事是波司登。早在2013年冬天,波司登就遭遇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一方面是羽絨服銷售旺季,各個門店缺貨,另一方面,波司登卻積壓了大量庫存無法及時消化。

今天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無論是電商渠道在雙11這樣的頂級大促的承壓能力還是線下門店的數位化精細管理系統,都在供需兩端達成了幾乎零偏差的對接。然而在七年前,那還是一個「沒有雲的世界」。

2014年開始,波司登上雲,通過數位化系統管理庫存,用負責人的話來說:「我們搞數位化就是不停地捕捉所有的信息,採集所有的信息,我發現這個品規是賣的可以的,我趕緊把別的門店如果沒的也把它鋪上去。」

四年之後,波司登的售罄率超過了80%,在服裝行業內,這個數字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今天的波司登,不像是一家服裝企業,更像一家數位技術企業。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煉鋼廠。鞍鋼、攀鋼兩大傳統鋼鐵廠克服困難「上雲」,藉助數位化力量,重型生產行業一改過去的「傻笨粗」形象,正在變得輕快、智能、精確。

變革的過程卻充滿了挑戰,由於受制於傳統國企的機制、生產流程的複雜,上雲之路充滿了爭論。但這種爭論被證明是值得的。

數位化在鋼鐵廠、阿里雲、積微物聯三方的合力打造下擁有了「鋼鐵大腦」,通過分析工業生產中收集的數據,讓機器能夠感知、傳遞和自我診斷問題,優化機器的產出並減少廢品成本。

這一變革的本質是對人的變革,恰好說明了技術的應用取決於變化的決心。

同樣的變化發生在另一個行業,奶牛養殖。

在蒙牛奶牛研究院,每頭牛都有「雲醫生」「雲管家」。哪頭牛要打針,哪頭牛要發情,哪頭牛要生仔,只要看看數據,「醫生」就能了如指掌,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智能脖環。

智慧牧場,是阿里雲和蒙牛共同打造的數字智能化轉型項目,通過智能脖環對牛進行數據監測,有了數據後對牛的健康、發情狀況從事先的預測到事中的洞察和事後的分析都有了依據。至此,牛更健康了,人也更輕鬆了。

三個故事有一個共同的脈絡:數位化升級在過去幾年已經滲透進那些我們在過去最難以想像的行業內,「上雲」的過程是決心與選擇共同塑造的變革,而變革的結果呈現出了「雲上」的場景——我們的商業與生產行為更加智能、效率更高。在生產層面實現了另一種「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2

雲上的數位化治理

如果說企業的雲上是出於提升運行效率,開啟新的商業場景。那麼與之對比,政府部門的「雲上」意義更加深遠。

2020年疫情突發,作為人口大國、人口流動大國,中國的公共應急管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追蹤龐大的人口流動軌跡以達到控制疾病傳播半徑?

浙江省率先拿出了針對這個巨大難題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健康碼」橫空出世。

春節後,杭州這座人口過千萬的城市,面臨著550萬人的「返杭潮」。2月11日新誕生的杭州健康碼,成為有效管理的方案。

釘釘、支付寶、阿里雲共同打造了健康碼的閉環。杭州健康碼成功上線後,團隊又面臨新一輪的考驗——健康碼需馬上在全省推出。

2月17日,浙江省11個市的健康碼同步上線。隨後一周,全國健康碼上線。

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副局長蔣汝忠說:「我們之所以能迅速在兩三天時間內把這個健康碼開發好,實際上是首先我們有一個統一的政務雲,一個雲平臺。」

放大到更廣闊的範圍內,全中國能夠陸續上線健康碼,本質上也說明中國的數位化工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透過健康碼的應用,中國的抗疫工作舉世矚目,無數抗疫英雄與令人動容的故事背後,數位化是很重要的支撐體系。

所以蔣汝忠說:「這個碼後面是什麼東西,碼後面是服務,服務後面是什麼?是數據。」「實際上數位化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性質。」「以前改革靠文件,現在搞改革靠軟體。」

阿里雲作為健康碼背後的技術支撐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走到了公眾面前。說明技術不僅讓這個時代的商業生產更有效率,在政府公共管理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空間。

一個小小的健康碼,在更深層次體現了一種更先進的數位化管理服務思維: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將插上科技的翅膀,步入更深遠的資源調配、數據分析、智能響應等等領域,技術不僅是一種底層架構,也將成為終端形式。

這是阿里雲更高層面的追求與理想,助力國家徹底拉開全新意義上的數位化時代。

3

雲上的中國

《雲上的中國》為即將到來的時代給出了答案:數位化的介入表面看是在用技術去優化現實,實際上是生產方式、交換方式正在發生變革。

就像蔣汝忠所說的那樣:「就是以數位化改革為總抓手,來撬動各方面的改革。我理解以數位化改革作為抓手,實際上數位化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性質。改革改革什麼?改革生產關係,改革生產關係目標是什麼?」促進生產力。

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新基建的本質,就是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過去數十年的飛速增長是建立在基礎設施建設之上,新的時代,物理場景下的基建被數位化基建接棒,意味著中國正在迎來全面數位化升級。

阿里雲深刻地參與了這一歷史進程,並且與客戶合作進行了個性化、場景化的方案開發。

阿里雲作為技術提供方,結合政企的具體需求共同打造數位化應用場景,每一個數位化升級的場景,都是一個高度獨立又對下一個場景具有重要示範效應的項目。

無數個數位化應用場景共同構築一個雲上的中國。這就是從上雲到雲上的全過程,這一過程囊括萬千行業,影響億萬普通人工作生活,最引人遐想之處在於:信息化、數位化的雲將和自然界的雲一樣,覆蓋目之所及的方方面面。沿著這一邏輯,阿里雲的應用場景實際上是沒有天花板的。

這也意味著,雲上的世界,是一個持續巨量創新的世界。

這種創新將助推企業、政府的數位化升級迸發出新的發展空間。

比如成都交通運行協調中心TOCC的數位化實踐,通過對公交車、計程車、網約車、共享單車、地鐵等等公共出行工具的數位化管理,形成了實時出行數據系統,強化對公共運輸資源的智能調動。該系統對公眾開放,城市交通狀況實現了可視化、共享化,「計程車司機使用該系統平均每天多賺50元。」

智慧城市的案例說明阿里雲不再是遠離應用終端的那個幕後英雄,它正在切切實實為受眾創造福利。通過阿里雲,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日常生活繳費、社會公共事務等功能,這些都已經是「上雲」的層面,上雲之後呢?

雲上的中國,雲上的生活,是處處省心、便利且更美好的場景。從技術理念上而言,雲上是多方共贏的產物,政企數位化升級讓市場主體獲益,普通消費者也受益;從阿里雲自身的發展來看,它所創造的未來是一個打通虛擬加現實的生態,生態中蘊含著無窮的可能。

這不只是一次商業層面的變革。千行百業都將擁有接入阿里雲的接口與需求,中國政企與普通人正在一起進入數位化生存時代,那將是一個更加寬廣、更多可能、中國人更能感受美好與優越的時代。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政企上雲的四大攔路虎?
    「上雲」已經刻不容緩。一場疫情讓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見識到了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加上已經非常成熟的電商和娛樂等平臺,越來越多的產業開始了數位化轉型的大潮。近些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城市接受,許多城市都開啟了「上雲」進程。但是在這其中,如何評判「上雲」的安全性、如何保障政府行政服務能力的有效化實施,如何讓「上雲」不踩雷,就成為了關鍵性的問題。
  • 順德農商銀行牽手阿里雲打造「雲上雙活」架構助力業務系統全面上雲
    日前,順德農商銀行攜手阿里雲實現「雲上雙活」系統架構,為銀行零售業務的合規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技術保障,也為後續核心銀行業務系統的全面上雲打下堅實技術基礎。「雲上雙活」與傳統雙活的區別在於利用了雲原生的技術,將「雙活」複雜的技術交給雲平臺層,應用系統只需關注業務,大大提高了應用研發的效率,降低了容災切換的複雜度以及金融數據丟失的風險。
  • 推動數位化革命,英邁中國攜手阿里雲賦能企業上雲轉型
    本次峰會聚焦數位化、信息技術、安全、勞動力四個關鍵區域的轉型升級,在峰會現場,英邁中國也完成了與阿里雲的合作籤約,雙方表示將結合自身優勢,進一步強化雙方在雲計算以及雲服務領域的布局,共同推出面向不同行業的「定製化」解決方案,幫助用戶實現真正的數據價值。當天參與峰會的還有來自思科、NVIDIA、維諦技術、PaloAlto Networks、寧盾、AMD等公司的嘉賓及英邁下遊代理商與合作夥伴。
  • 雲上會展,全息世界的又一「現在進行時」
    11月26日,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雲上博覽館」、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雲上東博會」雙雙在CCTV1的新聞聯播中出現,展現了雲上展覽、交易和會議等場景新模型,而這一切的背後是阿里雲的全息雲平臺,打造的創新雲上會展的數位化場景。
  • 面向雲計算的未來,駐雲與阿里雲智能深化戰略合作
    近日,駐雲宣布與阿里雲智能深化戰略合作,雙方將攜手推動更多企業採用雲計算和智能技術進行數位化轉型。在產品技術層面,駐雲將以DataFlux為基礎,為更廣泛的行業和企業提供完整的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和服務。
  • 騫雲科獲5000萬B輪融資,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上雲與數位化轉型的...
    據悉,本輪融資之後,騫雲科技將持續加大產品研發投入,不斷拓展SmartCMP在IT管理領域的能力,始終保持雲管產品和服務在行業的領先優勢。為大中型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騫雲科技積極開發推出SmartCMP SaaS版本,更好更便捷得服務於中小型企業客戶,整體提升企業上雲與數位化轉型的全流程服務。
  • 阿里雲如何打破Oracle 遷移上雲的壁壘
    【IT168 評論】摘要:2018第九屆中國資料庫技術大會,阿里雲資料庫產品專家蕭少聰帶來以阿里雲如何打破Oracle遷移上雲的壁壘為題的演講。Oracle是指「資料庫管理系統」,面對Oracle遷移上雲的壁壘,阿里雲如何能夠打破它呢?
  • 構建數智底座,阿里雲攜手零售企業雲上破局
    相比之下,由於很早就布局了數位化戰略,在全國擁有2400家門店,在湖北就有800多家門店的良品鋪子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反而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成為首批「雲敲鑼」上市的企業之一。2014年,良品鋪子就引入了線下門店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倉庫信息化系統到OMS升級,今年來,與阿里雲合作也打通了線上到線下的渠道。
  • 「長寬高」不設限,中軟國際帶你在雲上「乘風破浪」
    在剛剛結束的「華為全聯接2020」上,「全場景智慧」成了企業數位化轉型歷程中一面新的旗幟。當前,產業界正處於從政企上雲向政企智能升級、從單場景AI創新向全場景智慧轉變的過程中。政企不僅需要堅實的「雲底座」,而且希望承載更豐富的智能應用。
  • 阿里雲、華為雲、用友雲,企業服務的三種新生態
    一、阿里雲生態:不做SaaS, 要「被集成」以IaaS服務為核心基礎能力的阿里雲,是國內最早提出雲生態概念並踐行的企業,阿里雲的市場佔有率始終保持領先。中國80%的創新公司以及1/3的500強企業正在使用阿里雲,付費用戶超過100萬。
  • 阿里雲表態未來「雲智能」!
    ——應用的數據化、智能化也因為未來雲發展的這些趨勢,企業應用會從現在的流程驅動變為數據智能驅動,換句話說要實現數據化和智能化。對於阿里雲而言,將輸出全棧數據技術能力,並提供達摩院頂尖的AI技術。此外,阿里雲將開放城市大腦平臺,結合深化產業AI實現智能化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從這三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雲智能既是未來雲發展的趨勢,又是阿里雲做出的一種"選擇"。
  • 品高雲看未來
    「阿里雲的基因是公有雲,做私有雲是策略性的佔坑,是為了接住客戶,最終一定會走向公有雲。」  在談到阿里雲學華為強調「被集成」時,她認為目前還不夠有誠意:「這個看起來在公有雲上能Work的SaaS集成策略能適用到私有雲市場嗎?私有雲的SaaS?私有雲如何被SI的集成方式呢?沒看出來。」
  • 阿里雲峰會線上首秀,誰是火車頭? - 軟體與服務 - 中國軟體網-推動...
    從「全面上雲」到「全速重構」;從理念升級到組織升級,到經營模式、運營模式升級;從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到做強生態,阿里雲峰會首秀的最大看點是,他們又發布了不同領域重量級的技術與產品。技術的進步是一個火車頭,正在拉動阿里雲狂奔。
  • 阿里巴巴公布「雲釘一體」戰略:阿里雲與釘釘全面融合
    巴巴公布「雲釘一體」戰略:阿里雲與釘釘全面融合新浪科技訊 9月27日晚間消息,阿里巴巴公布新一輪戰略部署:將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與阿里雲全面融合,並整合集團所有相關力量,確保「雲釘一體」戰略全面落地。
  • 從阿里雲、騰訊雲,看中國公有雲市場競爭格局
    Canalys最近的報告披露,2019年中國公有雲規模達到107億美元,同比增長63.7%,其中阿里雲仍然位居第一,佔據46.1%的市場份額,騰訊雲則為17.3%。以此判定,2019年阿里雲的公有雲收入為346億元(美元人民幣匯率設定為7),騰訊云為130億元,根據兩家公司財報,阿里雲在2019自然年總營收為355億元,騰訊雲則為170億元,剩餘部分收入在何處。
  • 德恩精工合作阿里雲打造「雲上智造」新典範
    3月29日,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和阿里雲合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通過阿里雲中臺技術應用,公司的銷售、庫存管理、生產排程、智能供應鏈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18年3月,德恩精工和阿里雲籤署了框架合作協議,雙方開始探索以數位技術解決「三高」難題。據了解,雙方合作構建了雲上數據中臺,打通了銷售、生產、研發、庫存、物流等原本分隔的IT系統,實現了企業數據的存儲、匯集和共享,從而提高上述環節的效率。
  • 阿里雲「雲網絡3.0」:構建應用、雲、邊一體網絡
    以三大運營商為例,中國電信發布了雲網融合戰略和雲網融合白皮書,提出「網是基礎、云為核心、網隨雲動、雲網一體」。中國移動表示,正在大力推動網絡雲化部署,NFV網絡雲伺服器規模已達6萬臺。中國聯通也提出了雲網一體化戰略,並構建了雲聯網系統。  如果說運營商是由網及雲,那麼雲服務商就是從雲到網,兩者之間更深入地連接、協同。作為雲計算行業領頭羊,阿里雲可謂典型代表,在雲網絡領域已經探索10年之久。在近日舉辦的2020中國雲網絡峰會上,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研究員、網絡產品負責人祝順民首次提出了「雲網絡3.0」的概念。  如何理解雲網絡?
  • 大象上雲,咖啡全球買…什麼是張勇眼裡的數位化與可持續增長?
    中國的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正在為大草原上的珍稀野生動物提供保護。 這群大象,和阿里巴巴CEO張勇眼裡數位化與可持續增長有什麼關係?在剛剛舉辦的「一帶一路全球高峰論壇」數字絲綢之路分論壇上,張勇分享了他的核心觀點:「5年前,我們更多討論走向數字經濟,如今則身處數字經濟之中。數位化既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也為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帶來全新可能。」
  • 開發者雲上第一站 阿里雲推出全新「開發者成長計劃」
    當前,阿里雲已成為廣大技術愛好者和新技術探索者的「上雲第一站」,聯動230門線上課程,累計4300+課時,訓練營覆蓋用戶近4萬,過去一年舉辦100+場技術活動,全方位引領開發者加速創新應用落地。爆款雲產品陣地升級,普惠全量開發者阿里雲「開發者成長計劃」提供的爆款雲產品陣地既面向高校,又面向全量開發者,為他們降低雲端學習體驗成本。
  • 賽迪發布《2020中國私有雲系統平臺市場研究》
    阿里雲阿里雲 2016 年面向政企客戶推出了 Apsara Stack 專有雲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在自己的數據中心構建阿里雲服務,是阿里雲從公有雲向私有雲的重要突破。04私有雲系統平臺市場發展趨勢未來三年私有雲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 2022年中國私有雲市場能夠超過1500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