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石庫門亭子間往事

2020-09-16 夭夭灼灼

上海灘老式石庫門房子中的亭子間,位於二樓樓梯的半中間,房頂上是曬臺,樓下是放著七、八隻煤球爐的公共灶間。夏天,亭子間頂上曬臺烈日暴曬,樓下爐子燃燒熱氣上升,其熱難擋;嚴冬,北風呼嘯,冷風直灌亭子間,寒氣逼人,如在冰窟一般。

周抗當年離開杭州,離開浙大,到上海美專就讀的時候,就是住『亭子間』」,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美專西畫系學油畫,在新華藝專學音樂。也是在這裡,他接受了早期的革命思想啟蒙,接受了革命道理,最終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3年周抗在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一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

1931年9.18事變以後,他因在杭州參加學生運動、去南京請願被浙大開除學籍後,來到上海。

在上海美專就讀時,因參加學生反日遊行等活動被捕,關押在南市警察局,三個月以後,警方做出結論,他不是共產黨,只是思想激進的學生,於是由上海美專「交保釋放」,美專校長劉海粟親自到南市警察局,把他接了出來。

經過這次關押,他對中國共產黨有了初步了解,開始主動接近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恰在此時,上海地下黨組織派出兩名地下黨員,住進了他的「亭子間」,啟發他的思想覺悟,引導他向黨組織靠攏,經過半個多月的引導啟發,隱晦的向他提出加入組織的意思。

1935年周抗與他的學生駱佔一合影

由於對黨的理解還很膚淺,思想中小資產階級情調還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當地下黨的同志建議他加入黨組織的時候,他竟然說,我是學油畫的,將來會成為畫家,共產黨好,我願意聽黨的話,跟共產黨走!但是,藝術家應該不屬於任何黨派,我還是不加入為好。

就這樣派駐他身邊的兩人,覺得發展加入組織時機尚不成熟,便離開了亭子間,不再與他聯繫。待到他醒悟過來,再要求加入黨組織的時候,回復總是」還要考驗考驗「。

一九三四年新華藝專畢業以後,周抗間或到浙江各地中小學校任教。據他的學生駱佔一回憶,1936至1937交替的某年月日晚上曾為老師傳遞情報。

一九三七年初回到家鄉紹興府諸暨縣,自費組織「薴羅劇團」,自編自演抗日劇,宣傳抗日救亡。

1937年春天,黨領導的抗敵後援會流動劇團到達諸暨,在流動劇團抗日熱情感召下,周抗率領薴羅劇團全體人員,攜帶劇團全部布景、道具等資產參加了流動劇團,成了劉保羅同志(劇團黨的負責人)編劇、排戲、演出的得力助手,劉保羅也成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的引路人。

周抗上世紀三十年代創作的油畫《靜物▪桃花》

其間,流動劇團黨組織與國民黨諸暨縣黨部在抗戰宣傳問題上的鬥爭中,周抗因是諸暨名門望族,國民黨方面時常會給一些面子,不敢太過放肆,為劇團開展宣傳演出工作帶來了很多方便。

當年晚些時候,受黨派遣,流動劇團入皖支援國民革命軍第21集團軍進行武漢保衛戰和長沙保衛戰,周抗隨團入皖。這之後因病在湖北武漢養病期間,因為到湖南長沙看望逃難的母親,錯過了赴武漢與他匯合 的劉保羅等人、兵站接他的卡車,從此與流動劇團失去了聯繫,從此也告別了舞臺表演藝術,反倒成就了一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和哲學家。此是後話。

七.七事變以後,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他拿著湖南長沙新四軍辦事處主任龍潛同志給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主任張濤的介紹信,帶著弟弟、妹妹,從湖南長沙步行到重慶,由周恩來同志親自批准加入了八路軍,隨同第十八集團軍護士大隊,千裡跋涉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到延安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抗大畢業後留校,從宣傳幹事改行成為政治教員,193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1932年上海灘的亭子間,到延安抗大,再到太行山抗日前線,歷時八年之久,周抗終於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錘鍊成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相關焦點

  • 石庫門風俗畫,用畫筆來保存記憶
    羅希賢是海派連環畫家,擅長描繪上海灘風情。此次展出的是他的石庫門風俗畫。 從前的老上海人,絕大多數住過石庫門弄堂。石庫門,是上海弄堂的一種典型住宅房,因用石頭做門框,用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故得名為「石庫門」。 住過弄堂的人都知道,狹長的弄堂裡沒有秘密可言,前家後門對著後家前門,水池共用,廁所共用,甚至廚房也共用。
  • 七十二家房客⑨|石庫門記憶
    1955年,我父親21歲,花了159元,頂下淡水路26弄10號的石庫門二樓,一個7.4平方米的帶閣樓和家具的亭子間,從此開啟了我家三十餘年的石庫門生活。那一年,父親在上海醫療器械批發部做會計工作,經公司考核,審定為行政23級,月工資58.59元。
  •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它經歷了從舊式石庫門到新式石庫門的變遷,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從老式石庫門到新式石庫門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的一個半世紀中,上海石庫門建築跨越了三個世紀,經歷了從老式石庫門到新式石庫門兩個發展階段。石庫門建築出現後的半個多世紀以內,屬於老式石庫門住宅時期。
  • 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平海瀾 住在石庫門的英語教育家
    平海瀾在建國西路194號的舊居是一幢老式石庫門房子。圖說:平海瀾 資料圖英語造詣精深平海瀾1885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好學,14歲考入上海南洋公學,後赴日本勤工儉學,就讀於東京英語專科學校。這是一棟帶有天井的磚木結構二層樓建築,樓下為客堂間,靠天井一側是六扇並列的落地長窗,平海瀾平時就在這裡接待來訪客人;二樓是臥室,室內家具極其普通;北向的8平方米亭子間是平海瀾的書房,書房北窗下有一張陳舊的老式寫字檯和一隻轉椅,其餘三面牆都是書櫥,裡邊存放著各類西語書籍,他平時就在這裡備課、寫作。
  • 滬上金融巨子,青雲直上鳴九皋:石庫門建築群裡的銀行往事(下)
    原創 俞佳檸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文│俞佳檸《舊上海明信片》中輯錄的晚清「張氏味純園」(張園)諫言與守衛者四明銀行股票與存摺上海灘上高手雲集、競爭激烈。身為四明銀行總經理,他樂於居住在相對簡樸的石庫門中,這樣的選擇與當時有錢人家崇尚花園洋房的奢靡之風大相逕庭,也可見他對自己二十年老宅的深厚感情。經濟實力雄厚的俞佐廷生性善感,「一生積蓄,月進月出,好接濟助公益」,雖「自奉則極儉約」,卻經常有一些救濟窮苦的公益善舉。1910年代早期,當時還只是滬上一名錢莊帳房的俞佐廷收入並不豐腴,但多次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
  • 毛猛達、沈榮海形影不離,排練獨腳戲《石庫門的笑聲》
    如今,由編劇梁定東撰稿,毛猛達、沈榮海這對金牌搭檔挑梁的獨腳戲集錦《石庫門的笑聲》將於9月24日-30日在蘭心大戲院亮相,借著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契機,獨腳戲走進了新時代。記者獲悉,該劇開票一周便銷售過半,三周後全部售空,為現如今疲軟的滑稽市場增添了一抹亮色。
  • 看了一次還不夠,為何連戰、連勝文父子喜歡上海的石庫門?
    舊區微更新、保護石庫門常常是上海兩會委員代表熱議的話題,因為石庫門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築,也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之一。想不到的是,這些年遠在寶島臺灣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家也對上海石庫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上海新天地 石庫門裡的新上海
    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遊景點,它以上海近代建築的標誌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創新地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的時尚、休閒文化娛樂中心。
  • 解碼中正大學地下黨神秘歷史 南昌皇殿側亭子間是秘密據點
    他們以皇殿側一個亭子間為秘密據點,傳送情報,運送槍枝,與敵人鬥智鬥勇。正大地下黨組織約有60名成員,其中包括單發喜、楊小春、邵荷春、晏政等,「新中國第一位女省委書記」萬紹芬也是他們中的一員。近日,記者走訪親歷者和相關專家,還原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 石庫門的笑聲
    恰恰是格個小名,承載了老城廂石庫門裡弄的滿滿愛意。沈榮海,名字很一般;但是伊的拿手名菜是「老上海紅燒肉」,濃油赤醬,充滿了老城廂石庫門裡弄的滿滿記憶。兩個老上海男人,用伊拉兩個人的兩隻嘴巴,給聽得懂上海閒話的上海人(包括新上海人),帶來了石庫門的笑聲,充滿老城廂市井氣息的笑聲。
  • 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申石伽與愚園路亭子間的緣分
    畫家申石伽在愚園路上中實新村的舊居是一間僅12平方米的亭子間,有「六步詩樓」之稱。身居陋室的申石伽一生淡泊名利,潛心作畫,出版的《山水畫基礎技法》被美術教育界譽為「當代《芥子園畫譜》」。1957年至1984年,申石伽居住在靜安區愚園路579弄中實新村22號3樓的亭子間,從房門到畫桌一共走六步,申石伽風趣地把這間屋子起名為「六步齋」,這也是室名「六步詩樓」的由來。當時,申石伽常以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自勉。申石伽的「心寬」為人稱道,他從不以個人恩怨計得失,從不把名利放心上,把一切境遇都視作因緣和合。
  • 燕子春歸來——走訪御街二十三坊唯一的石庫門建築群
    ——果戈理杭州攝影師「嘯塵」走拍杭州老街巷的攝影專題今天分享最後一篇——御街二十三坊中唯一的石庫門建築群,燕春裡。 丁衙巷往南到底,是瑞石亭。瑞石亭最西端是一幢樓房,往東一排低矮的平房直通大馬弄。
  • 《石庫門的笑聲》依舊,「獨腳戲」復興尚遠
    《石庫門的笑聲》海報正名「獨腳戲」說起來,即使對於許多從小聽著滑稽長大的上海人來說,獨腳戲也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石庫門的笑聲》就是如此,毛猛達、沈榮海二人西裝革履,在觀眾面前娓娓道來。《石庫門的笑聲》但「滑稽戲」與「獨腳戲」之間,偏偏又的確是剪不清理還亂。按照專門從蘇州前來捧場的滑稽藝術家顧薌的說法,「獨腳戲」就是「滑稽戲」的基礎。
  • 上海灘買房最抗跌的地段——「黃金新月」!
    參照「肥沃新月」,我在上海灘畫出了一條買房的「黃金新月」。新月的一頭連著我多次說過的未來整個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大虹橋地區。新月的另一頭連著中國未來唯一有可能媲美紐約曼哈頓的的金融中心區域——陸家嘴地區。新月的中間,向南彎曲,連接了上海的昨天和今天的城市文脈和精髓——原法租界地區和世博濱江地區。
  • 西安白鹿倉「再憶1937」,重溫上海灘百樂門的浮華往事
    而在很多描繪上海灘的影視作品中,總能看到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娛樂場所,這所有場景的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原型——「東方第一樂府」百樂門。 百樂門,一個在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的建築,它是上海灘的符號,是民國時代上海的「天上人間」。這裡有燈紅酒綠、繁花似錦、夜夜笙歌,它是那個紙醉金迷的年代的象徵。
  • 石庫門裡的舊時光,酒店業裡的「海底撈」
    我們住著很小的石庫門房子,紅油板壁。對於我,那也是有一種緊緊的朱紅的快樂。」 -- 張愛玲初來上海的童年回憶 什麼是我們心裡老上海風華? 石庫門|標誌門牌 The Gallery
  • 奚小琴:石庫門裡剪出上海風情
    我要訪問的上海工藝美術大師奚小琴此刻就在那間掛著「剪紙」標牌的工作室裡。戴著花鏡的奚小琴操弄著剪子,紙旋刀轉,剪子在鏤空的花紋上翻穿,頃刻間,一陰一陽兩隻小狗「脫穎而出」。她拿出襯紙粘上,一對栩栩如生的雙狗應運而生。  1956年生的奚小琴已退休,作為非遺項目「上海剪紙」的傳承人,研究所返聘了她,為傳承和弘揚這門藝術,也為了培養接班人。
  • 中國第一家四季暫別上海灘,這位老靜安守望者將如何涅槃重生
    上周末我又來到這裡,想要再看一眼那行將絕跡的原木電梯間和溫情脈脈的奶油色走廊。縱使這個奢華酒店先鋒在中國大陸的7間分號(港澳另各有一間)無一不精彩,也越來越擅長拿捏中國人的尺度,卻很難再重現浦西四季般雋永綿長的舊日風韻。 也難怪它至今仍保留著半數近廿年以來的經典房型,不舍在其之上動土。
  • 這座風格獨特的老公寓,藏了舊上海灘多少秘密?
    這座風格獨特的老樓,藏了舊上海灘多少秘密?在上海那些馬路上,每一棟被評為優秀歷史建築的房子,都裝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而每一棟段故事的背景多少都與舊時的上海灘有關。言歸正傳,又說回華業公寓,公寓由一幢H形10層象牙白色主樓和兩幢配樓組成,建築立面線條古樸簡潔,是折中主義向現代建築過渡時期的代表作,總體布局為三合院式,主樓居中,正面向東,呈正方形,頂部為多面錐形,似中國亭子的攢尖頂。這種中西風格的混搭於當時來說,也是非常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