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筆寫做萬點梅——山水畫家丁士青的梅

2020-12-18 文藏書畫

在一張題有「七三老人士青戰臂寫於朱方」的墨梅圖中,佔據畫幅大半的是兩支相交的枝杈,主幹則是以半邊示人,默默地隱藏在畫面的左邊偏下的地方,對於整幅作品的構圖起到了一個支撐的作用,主幹下方淺淺的伸出一小簇梅花,起到點綴的效果,而畫幅的重心仍在上方的兩根—尤其是之字形的那根梅枝上。

丁士青 白梅 133cm×69cm 紙本水墨

這幅畫中,梅幹以淡墨幹筆繪出,用半乾筆以含墨處率先落紙而後向上發力,墨留在最初落下筆的地方,形成梅幹生長而出的粗壯關節,再向上拖筆的時候,墨已所剩不多,形成一塊破墨,很好的描寫出枝幹的皮膚的自然狀態。這幅作品是畫於熟紙之上,因此墨色在紙上拖拉而出的是一種乾澀之感,樹幹多是一筆而成,因「戰臂」緣故在樹枝上留出輾轉而凝滯的效果,配合上淺墨勾出的圓潤豐滿的梅花,有種老樹新花之感,似聞冷蕊寒香,別有一番風味。

丁士青 墨梅70cm×37cm 紙本水墨

在另外兩幅尺寸相同的墨梅作品中,分別都題上了「戰臂」的字樣,兩幅作品的布局走勢恰好相反,取任意一張作品拿住底端兩角向上提起,將整幅作品全部翻過來,蓋在另一幅作品之上,兩株梅樹幾乎可以重疊起來,這兩幅作品相對前面分析的兩張來說,從布局構思和繪畫語言的角度來看有其類似處。

丁士青 墨梅 70cm×37cm 、紙本水墨

兩幅作品均是單枝梅花蜿蜒屈伸的造型,以自然態勢下垂的這幅梅花,構圖上更為蕭疏和冷峻,孤單的花枝上只疏落的開著一些梅花,畫面正中尤其顯眼的那支蒼虯的梅枝似乎不甘受萬有引力的影響,倔強的以自己的筋骨行走著,也正是由於萬有引力的緣故,另一幅由畫面右側伸展而出的梅花,在攀升的幅度上稍顯艱難一些,先是向左前進,而後以弧度上行攀沿,花開的規模也更加熱烈一些,花枝更為矯健,精神狀態也更加積極。

丁士青 墨梅 70cm×37cm 紙本水墨 1973年

在筆墨語言上,這兩幅作品採用了較多的一筆連貫畫出和部分短促筆觸重疊去塑造梅花主幹,有些梅枝則是用書法的筆力筆法曲折勾出,有些則是反覆摩搓或是筆觸橫向有序排列形成樹幹的造型,連貫與細碎共存,粗獷與細膩相融,由於在熟宣上作出,水墨在紙上的含和度比較好,既體現出畫家臂顫之後有意控制與任意而為之間的平衡拉鋸,又表露出畫家探尋自身能力受限之後可以通過揚長避短盡力在繪畫語言上所作之變化的努力,而梅花仍是用「似將篆籀縱橫筆,鐵線圈成個個花」的一貫老辣手法刻畫。

丁士青 紅梅 紙本設色

相關焦點

  • 梅姐愛畫畫:快手20多萬老鐵點讚的農婦畫家
    有一個女孩,從小愛畫畫,但因為家裡窮,無法得到專業的培訓與指導,甚至買不起紙和筆。然而她愛畫,所以沒有紙和筆,她就以地為紙,以燒火的火棍為筆,在地上盡情勾勒描畫。有一位阿姨,普通的農村婦女,因為每天分享自己的畫畫作品,在快手上擁有20多萬粉絲,老鐵們給她點讚,好評,學生會詢問是否可以請她當老師給自己培訓,有生意頭腦的人會給她出謀劃策,建議她全職辦美術培訓班,賣畫畫作品。
  • 此心梅月兩相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把梅子列為消酒、生津止渴的藥材,但奠定梅花在中國的巔峰地位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從漢朝開始,宋之為盛,不斷提煉、總結、擴大梅的文化精神品格的挖掘。唐詩宋詞元曲詠梅詩文汗牛充棟,歷代文人畫家寫梅畫梅都有上品之作。「文革」時期毛主席描寫中蘇對峙時自己心境的《卜算子 詠梅》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成為最美的風景。
  • 數點梅花盡春色——宋吟可先生畫梅賞析
    貴州畫壇祭酒宋吟可先生早年山水畫極佳,其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山水畫作,出入宋元之際,最擅以線立骨,復用斧劈皴法強其體量質感,見出精湛的傳統功力。然而,這並非先生繪畫的旨歸,成就最著名的當為人物畫與晚歲多所創穫之水牛與梅花。
  • 當代畫家系列訪談:走近山水畫家吳宏澤
    山水畫的定義是國畫,主體是以山川自然景色為載體,吳宏澤先生在山水畫創作中,始終秉承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理念,從而為他入筆簡潔飄逸卻富含思之不盡的內涵創作形成獨自的格局。畫家吳宏澤作品欣賞山水畫講究是神韻意境,在外師造化、內得心為支撐創作理念中,已經形成散點透視的固定創作模式,所謂散點透視,就是無論遠近賞之,都能在作品中找到和大自然息息相關的精妙之處
  • 寫梅聖手陶壽伯:所畫梅花雅逸高古,似不食人間煙火者
    陶壽伯 辛酉(1981)年作 數點梅花天地陶壽伯1931年開始學習畫梅,國家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列強凌辱,民不聊生。陶壽伯 乙丑(1985年)作 墨梅圖陶壽伯71歲時曾在一幅《墨梅圖》上作了長題,敘述自己習梅的方法、過程、取法的對象以及對前賢的品鑑,這是一段極為重要的文章,寫到:「寫梅有三境界,
  • 又火了的《一剪梅》,是「新梅」
    除了在Spotify上,不少人還用《一剪梅》當命題作文創作,推出了嘻哈版本放在YouTube上,這段視頻現在點擊量已超109萬次,點讚5.2萬。目前,《一剪梅》的相關視頻已超過了1000個。歐美音樂圈高手雲集,少有華語歌曲能夠登上音樂榜單,《一剪梅》快速在歐美地區流行,讓很多人興奮不已。
  • 梅孕育著新時代的中國魂魄
    梅進入中國人視野,首先是在物質生活領域,20世紀70年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銅鼎中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梅核,顯然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經把梅當作食物了。這一點也得到了殷商時代的文獻《書經說命》:「若做和羹,爾惟鹽梅」的印證。梅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對象則是與最早的文學同時出現,如《詩經》:山有嘉卉,候慄候梅。
  • 100幅國畫精品梅、蘭、竹、菊!不要錯過!
    「四君子」是國畫創作中慣用的素材,以梅、蘭、竹、菊寓意高貴品質和崇高品德,古往今來凡文人雅士都喜用「四君子」表現自己卓爾不凡的情趣或者作為品德的鑑戒。表現正直、虛心、純潔而有氣節的思想感情。各種形式的四君子圖案紋樣,更是一直流傳到現在。各種詩詞歌賦中關於梅、蘭、竹、菊的描寫也是廣為傳頌。
  • 橫絕200年,無人匹敵的畫梅高手:評揚補之的繪畫藝術
    前者是公認的墨梅始祖以他為中心的墨梅詩畫創作,集中在北宋紹聖至宣和年間(約1094-1123年),其「淡煙疏雨、瀟湘寒枝」的山水墨梅圖式,開啟了宋代墨梅詩畫創作的第一個高潮。仲仁卒後數年,其高揮大抹、煙雨朦朧的遠景山水墨梅消歇下去,取而代之的,則是揚補之空圈勾花、秀雅清潤的新風格。揚補之在南渡後聲名鵲起,其勢頭幾乎蓋過了他的前輩釋仲仁。
  • 詩畫尋芳│「梅」好時光
    以梅為飛花令,每個人應該都能聯上幾句,如「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等。梅花是詩中常客,早在《詩經》中就能尋找到梅的芳蹤,《小雅?四月》裡中說「山有嘉卉,侯慄侯梅。」西漢《西京雜記》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佳樹,有朱梅、胭脂梅」。到了南北朝,梅被大量栽培於居室附近,或成為梅園,自此「梅始以花聞天下」。
  • 歷代名家畫梅
    > 給予了人格化的升華 梅花也是文人畫家 潑墨寫意最喜歡的題材之一 史載,最早的畫梅者 >當是唐代的於錫 唐人畫梅,先是勾勒著色,五代徐熙等人將這一畫法推至妙境; 至宋時,更有崔白、米元章、楊無咎等大家,皆可以畫梅稱世; 如果說,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多以表達清冷孤高的傳統審美意趣; 在元代,以王冕為代表的畫梅名家作品則顯得珠玉迸發
  • 100幅國畫精品梅、蘭、竹、菊!超好素材,果斷收藏
    各種詩詞歌賦中關於梅、蘭、竹、菊的描寫也是廣為傳頌。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麼,梅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 讀印:吳讓之的篆刻「畫梅乞米」好在哪兒
    前天寫吳讓之的傳記文章,今天我們分享一下他的「畫梅乞米」一印。就是這一方:(吳讓之的墨梅局部)「畫梅乞米」的典故應當始於元朝的王冕,他不僅是畫家,也是印家,他清貧一生,淡泊名利,曾攜妻兒隱居紹興九裡山,以畫自給,過著「畫梅乞米」的生活而終無悔意。
  • 冬美三絕:雪、梅、詩
    冬美三絕——雪、梅、詩譚汝為「雪」的意象是冬之美的「點睛之筆」。古人說雪有四美:落地無聲,靜也;沾衣不染,潔也;高下平均,勻也;凍窗掩映,明也。從詩歌創作來看,描摹冬季景色最美的兩個意象就是「雪」與「梅」。
  • 勤奮敬業,詩詞,書法,繪畫無所不精,以畫梅而得名!
    他出生書香繪畫世家,從小接受藝術,而且秦奮敬業,詩詞書法,繪畫無所不精,時人以唐代藝苑「鄭虔三絕」譽之尤精於繪畫,藝術上不遜於吳昌碩輩,他就是著名畫家故璋。胡璋(1848——1899),建德(今東至縣)人,字鐵梅,號堯城子,我國清代畫家,畫家胡寅之子,工人物,山水,以善畫梅得名,他久居上海,旋遊日本,卒於五十二歲。出身書香世家,從小接受藝術,而且勤奮敬業,詩詞,書法,繪畫無所不精,時人以唐代藝苑「鄭虔三絕」譽之尤為精於繪畫,藝術上不遜色於吳昌碩輩。
  • 這首詞沒有一個「梅」字「月」字,卻把梅與月寫到極致
    陸放翁寫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梅堅貞不屈;王安石寫梅,「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不畏風霜;李商隱寫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梅早秀先凋。梅花可以言志,可以抒懷,而詩詞中最常用的意象——月,也是如此。
  • 墨梅畫法歌訣,記住口訣好畫梅
    花瓣小筆勾圈後,蕊絲剔罷點花葯。花蕾半開作陪襯,圈點勾寫無需多(圖7)。 畫花蕾用筆同花瓣之法,線要圓渾、有力度。再用濃墨三筆兩筆勾點花蒂及短花柄,不可過於瑣細,意到即可。畫花蕊用線要細勁有力,用筆連屬,點花葯要筆入紙,疏密得體,以現用筆之致。
  •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學者解評】  古今不少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
  • 劉克莊被貶,一氣之下寫首別開生面的詠梅詩,無一梅字卻句句寫梅
    就像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經被安祿山叛軍俘虜,無奈做了偽官。等到唐軍平叛之後,按律來說應該是要處斬的。不過這個時候他拿出一首做偽官時寫的詩,其中有兩句「萬戶傷心生野闊,百官何日再朝天?」皇帝讀完不僅沒有治他得罪,還讚賞有加。可以說王維憑藉一首詩保住了自己的命。
  • 賞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4、擱筆:放下筆。擱,放下,《後村千家詩》作「閣 」。5、評章:評議文章,這裡指評議梅與雪的高下。6、遜:差,不如。7、一段香:一片香。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豔麗多姿,生氣蓬勃。【淺賞】第一首詩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首句採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認輸,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