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首《江南春》中,杜牧用聲音、色彩、輪廓甚至氣味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江南春景的印象畫卷。面對煙雨中的佛寺廟宇,詩人有哪些感慨和思考呢?
【誦讀】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
【書寫】
書寫專家:王學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講解】
講解專家: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江南春》講解
今天我們來欣賞杜牧的一首名作。這首詩叫《江南春》,是一首絕句。
杜牧:樊川居士他的七絕中寫得最棒的是詠懷詩
杜牧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氣的詩人,他是晚唐的著名作家,他的字叫牧之,號叫樊川居士。杜牧在晚唐,之所以名氣很大,就是因為他的七絕寫得非常好。他的七絕中寫得最棒的是他的詠懷詩,比如他的《題烏江亭》就寫得非常漂亮,跟王安石的《烏江亭》幾乎可以經常聯袂被人提舉出來。而他的文章也寫得很漂亮,所以杜牧在晚唐和李商隱並稱為「李杜」,為了區別於盛唐的李白和杜甫,他們兩個並稱為「小李杜」。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首《江南春》絕句是杜牧寫江南春景的一首名作。這首詩一共只有四句,且因它是七絕,每一句是七個字。
千裡鶯啼綠映紅從聽覺視覺兩方面寫盡千裡江南美景
我們先看首句:「千裡鶯啼綠映紅」,這七個字寫的是江南的春景。這七個字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解讀。
先說「千裡」,「千裡」是寫整個江南大地。這是一個泛指,古人往往用千裡用萬裡這些詞來泛指面積之大,這裡它既然是《江南春》絕句,是寫江南的,所以此處的「千裡」就是寫江南之地的遼闊。
「鶯啼」則是詩人在寫江南春景的時候所寫出來的第一個意象。鶯啼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經常和燕語、蝶舞這兩個意象連用。鶯啼、燕語、蝶舞,這都是中國古代詩人寫春天景色最容易寫到的、最喜歡寫到的意象。當然,鶯啼是從聲音、從聽覺的角度來寫。
「綠映紅」是從視覺的角度來寫,寫出來了江南春景中最獨特的一個特點,即色彩斑斕。「綠映紅」三個字是從視覺的角度寫出來的,前面寫的是聽覺,後面寫的視覺,他從聽覺視覺兩個方面把整個千裡江南的美景全部寫盡寫透了,這就是這首詩的第一句。
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個人文景觀最核心的是酒旗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的是人文景觀,這個人文景觀最核心的是酒旗。「水村」是傍水之村,「山郭」是傍山之城,無論是水村,還是山郭,到處可以看到的則是酒旗。「酒旗」後面再加了一個「風」,寫出了水村山郭的酒旗在風中搖曳飄動的那個感覺。這句作者寫了江南景色的第二個特點。
作者除了看到春天獨有的景色以外,他還看到了另外一個意象,這個意向就是酒旗。作者對酒旗特別敏感,對酒旗特別關注,所以他把酒旗寫到了江南春景之中。這酒旗很明顯是一個人為的景觀,我們叫做人文景觀,作者之所以把這個人文景觀寫到江南春景中去,是和作者獨有的感受有關。於是這首詩第二句就透露出作者對酒旗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他才會寫出來「水村山郭酒旗風」,把酒旗寫出來了。而只要有酒旗就有酒店,只要有酒店就有酒來賣,這其實說明作者對酒很有感情。至於有關這一意象的選擇,就和詩人的經歷密不可分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四百八是極言其多,指到處都是佛寺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的是隋唐統一中國之前,大概有兩百年左右的時間,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從劉裕篡晉建立劉宋王朝,到隋文帝統一中國,這兩百年的時間就是所謂的南北朝時間,也就是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這個時代佛教在中國盛行。因為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到兩晉已經得到廣泛的傳播。所以南朝的佛教盛行,特別是南朝宋齊梁陳的梁,梁朝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就是一個非常信佛的人,我們稱之為「佞佛」,他曾經幾次要捨身遁入空門,被大臣們用錢把他從佛門中間贖回來。所以南朝的佞佛成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佞佛的結果就導致江南出現了大片的佛寺,佛教的寺廟遍地可見,這是作者寫的江南的第二個人文景觀。
而這裡的「四百八」,大家不要過於計較它。這個「四百八」只是說其多,是和一個詩人寫詩的習慣有關。杜牧是一個非常喜歡把數字寫入在詩歌中間的詩人。由此我們可以理解,這個「四百八」,並不是杜牧親自查了查或者文獻記載了南朝的寺廟大概有四百八十座,不是,四百八是極言其多,指到處都是佛寺,到處都是佛教的寺廟。所以詩人對佛教寺廟之多做了一句描寫。
多少樓臺煙雨中
佛寺跟樓臺是用兩個詞語表達了同一個意象,都是表達了佛寺
最後一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樓臺」就是第三句寫的那個佛寺,所以佛寺跟樓臺是用兩個詞語表達了同一個意象,都是表達了佛寺。而「煙雨」就是春雨,為什麼這個春雨作者不寫春雨,寫煙雨呢,他是寫細雨霏霏、細雨如煙。江南有一種春雨就像青煙一樣,你看上去它是煙,但是你感觸它,它又是雨,這就是所謂的「煙雨」。「多少樓臺煙雨中」,是說整個江南的春景,包括鶯啼、綠映紅,包括酒旗,包括樓臺都在煙雨霏霏之中,所以整個全詩寫的還是江南春景。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一方面寫出了心中隱痛,另一方面寫出了統治者的奢靡浪費
這首詩從字面上來看完全是寫景的,似乎沒有作者的感情在裡面,我們似乎也看不出來作者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實際上這首詩是有詩人的感情在裡面的,這種感情只是蘊含得非常深,或者說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寫得就像那霏霏煙雨一樣,你看起來是煙實際上是雨,你觸摸到它是雨,但是你看起來它是煙,視覺的感覺跟觸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作者寫的感情和他寫的那個景色是融為一體的,這裡它至少包含了兩種感情。
第一,它寫酒旗,通過「水村山郭酒旗風」的「酒旗」寫出來了作者心中的隱痛,作者在揚州有十年落魄,所以才有「落魄載酒掌中輕」這樣的詩句,寫出來在春景之中對於自己身世、對於自己經歷的那種傷感和惆悵,這是一種感情。另一種感情就是這首詩的後兩句,他寫出來了對南朝佞佛者的不滿。統治者為了信佛教,大量修建佛寺樓臺,浪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杜牧對此事是頗有微詞的,但是杜牧的這種微詞並不用直接的批評,而是用「四百八」這麼一個詞語表達出來了他對佞佛者的不滿。因為他如果要單純寫佛寺的話沒有太大的感情,而用了一個「四百八」寫佛寺之多,他就把作者的感情給寫出來了。
他一方面寫出了心中自己的隱痛,另一方面寫出了統治者的奢靡浪費。這兩方面的感情都有,有自己的,也有統治者的,有個人的,也有對社會的,但是這種感情的表達,都寫得非常隱晦。我們只有通過對詩人整個生平的了解,才能夠透過詩句的字裡行間了解這個詩的感情。
所以這首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在整個唐代五萬多首唐詩中它是佼佼者,它能夠作為杜牧的代表作,成為我們今人所誦讀的名作,就在於這首詩對江南的春景寫得非常細緻入微。我們在剛才的分析中間已經詳細地講過它每一句都寫到了江南的春景,既有所有人看到的春景,又有個人眼中獨到的春景,既有個人身世的感嘆,又也對社會的不滿。所有這一切又寫得就像江南的春景一樣,如煙如雨、輕輕渺渺。
(來源: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