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首先,說說作者及有關他的幾個故事。
杜牧(803年~約852年),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他對《孫子兵法》還有過研究;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在唐代說來,也就是長安一帶的人。人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大杜」。 他中進士後,曾先後當過黃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大體相當於現在的省級或市級長官),還擔任過考功郎中(考查官員功過的官員)的職務,還當過中書舍人(五品以上的官員,有為皇帝起草詔書的資格)。因為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後世人們稱他為「杜樊川」,當你看到《樊川文集》時,就應知道那是杜牧的詩文集了。
杜牧雖有非凡才華,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生不得施展,這些都使他怏怏不快,剛過50歲,就離開了世界。
下面說說有關杜牧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有關《阿房宮賦》。
杜牧考進士之前,來到東都洛陽投奔當時的太學博士吳武陵。吳武陵看了杜牧的詩文,尤其是看到他寫的《阿房宮賦》,非常驚訝。於是吳武陵就去拜見主考官禮部侍郎崔郾(yǎn),他對崔郾說:「您不是為君王選拔人才嗎?我現在就為您推薦一個人才。」說著,他就捧起手中《阿房宮賦》的文卷朗讀起來。崔郾聽了,也很讚賞。吳武陵趁機說:「那就請點他為狀元吧!」崔郾說:「不行,狀元已有人選了。」最後,吳武陵生氣地說:「既然前幾名都不行,那就讓他得第五名。否則,你就把這篇賦還給我!」
看到吳武陵生氣了,崔郾就說:「好多人都說杜牧放縱隨便,不拘小節。但是我還是按照您的話去做就是了。」
第二個故事:關於杜牧的放蕩不羈。
1.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後來當了宰相)手下當官,牛僧孺很欣賞他的才華,但對他的放蕩不羈很不放心,勸他切莫「風情不節」。大概杜牧並不承認,於是,牛僧孺拿出兵卒們對他行蹤的記錄給他看,結果杜牧羞得滿臉通紅。
2.杜牧曾在揚州待過十年,離開揚州時,寫過《贈別》詩兩首,其中一首很有名,「豆蔻年華」這個成語就源於此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說明他對於那裡的某一個女孩子很有感情。
3.杜牧在宣州當官時,曾到湖州遊玩。湖州姓崔的刺史不僅盛情款待他,還把不少美女叫來任他挑選。可杜牧一個也看不上。後來,杜牧發現一位鄉村老婦人帶領一個大約十幾歲的女孩子,杜牧看了驚呆了,覺得這才是天姿國色。於是,杜牧便把母女倆請來談話。杜牧同她們約定說:「不到十年,我一定會來這裡作刺史。如果過了十年不來,那就隨你們了。」女孩的母親同意了。 後來,杜牧真的當了湖州刺史,但時間已經過了14年,那女孩子已經出嫁3年,而且生了3個孩子了。杜牧見到老婦人後,就送了她一些禮物。杜牧寫過這樣一首詩,應是對這件刻骨銘心事情的紀念吧:「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由此可以看出,杜牧雖然有點放蕩,但他對待愛情還是嚴肅的。
其次,解釋部分詞語: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的山,因為天涼了。
3.白雲生處:白雲嫋嫋升騰的地方。
4.斜(xié):舊讀xiá,有伸向或傾斜的意思。
最後,賞析這首詩。
一、「遠上寒山石徑斜」的含義。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解釋說:首句是「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這樣解釋,讀者恐怕不好理解。筆者認為,「遠上」不是指詩人的動作,而是指「石徑」的趨勢。這句詩是說,一條彎彎曲曲的「石徑」向著遠處的「寒山」攀緣上升。讀者應該熟悉王之渙《涼州詞》中「黃河遠上白雲間」的詩句,詩中的「遠上白雲間」與「遠上寒山」,其用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王之渙寫的是黃河的去向,而杜牧寫的是「石徑」的趨向而已。
二、對「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理解。
有的版本寫為「白雲深處有人家」。筆者覺得,「生」字更能顯示全詩的意境,也更能體現杜牧的詩才。「深」,表現出來的僅是白雲的濃度與厚度,毫無動感;而「生」,不僅描繪出白雲的升騰飄動的旖旎狀態,而且使大自然也獲得了生命,也給那山裡的「人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三、「停車坐愛楓林晚」中「坐」字異解。
個別人以為「坐」就是坐著的意思,可經人指出後,便知道應是「因為」的意思。這樣,這句詩就應翻譯為:因為夕陽映照著迷人的楓林晚景,所以詩人停下車來欣賞。
但,筆者總覺得把「坐」解釋為「因為」不僅索然無味,而且有煞風景。查《百度百科》,看到一個解釋:「堅守,引申為常駐,不動。」所舉的詞語是「坐商」與「坐莊」。受此啟發,我又想到「坐享其成」與「坐失良機」這兩個成語。於是,我忽然悟出:「停車坐愛楓林晚」之「坐」,與前面所舉的詞語中的「坐」所表達的,應該相同,都是「常駐」或「不動」的意思。所以,這句詩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詩人停下車來,一動不動地欣賞著夕陽映照著迷人的楓林晚景」或理解為「詩人停下車來,駐目愛戀著傍晚時夕陽映照下的楓林」。駐目,即凝視之意。如此解釋,這句詩是不是就立刻變成了一幅人物與景物交相輝映的圖畫了!
四、「霜葉紅於二月花」之「霜」與「於」兩字的妙用。
「霜葉」一詞可以指經霜打過的樹葉,而在這首詩裡卻明明指的就是楓葉。那麼,為什麼不乾脆寫成「楓葉紅於二月花」呢?筆者覺得詩人是不是會考慮到以下這兩個意思:一是他看到的楓葉是秋天經霜打過的,其色彩更加鮮豔;二是這個「霜」字裡,還暗藏著他心中的小秘密呢。
有人認為「紅於」就是「紅如」的意思,於是,把「楓葉紅於二月花」解釋為,楓葉好像二月花那樣紅。「於」是可以當「如」講的,但「於」還可以當「比」講啊。例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中的「於」,以及荀況《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的第二個「於」字,都當「比」講。所以,杜牧這句詩中的「於」也該當「比」講。因為當「如」講,那「霜葉」與春花一樣,不過是美豔而已;而當「比」講,那就不僅寫出「霜葉」鮮紅的色彩,而且揭示出楓葉不畏寒冷,經得起風霜考驗的特點。
五、縱觀全詩,筆者總覺得這首詩似乎不僅僅是寫秋天的美景,恐怕其中寄寓著詩人的某種思想與情懷。
1.首句寫遠上、寒山、石徑等,字面上當然是寫遠山之寒冷,寫山路之曲折,寫攀登之艱難;但詩人杜牧是不是也在自喻他的人生道路呢?
2.那「白雲生處」的「人家」,字面上是說,天色晚了,這「人家」正是詩人之投宿之處;而另外是不是也暗示詩人所嚮往的理想所在。
3.第三句中的「坐」字上面已經做過解釋,這裡只說說詩人可能彈奏出的弦外之音。很明顯,這首詩字面上要表達的就是,詩人已經在遠處看到了白雲繚繞裡的「人家」,即目標已經選定,可他並不急忙到那裡去,因為他在通往「人家」的途中忽然遇到了絕美的景物,他要停下來專注地欣賞欣賞。一個「晚」字,寫出了詩人的驚喜與驚喜後的戀戀不捨之情。你看:因為是傍晚,那就必然會有夕陽;而有了夕陽,才會有絢麗的晚霞;而有了絢麗的晚霞,才會有被映得紅豔豔的楓葉。於是,詩人才會停車駐目,流連忘返。
至於,他如此讚美「霜葉」,究竟是在讚美他的「偶遇」,還是自我欣賞他的人格,那恐怕只有他自己明白,別人就不得而知了。相信讀者會聯繫杜牧的性格特點與所接觸的各色人物,去想像或猜想其中的奧秘的!
4.最後一句是「霜葉紅於二月花」。 從字面上看,這當然是用對比的手法在讚美「霜葉」的特點了。但其真正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是在讚美詩人所遇之朋友的高尚情操嗎?是在寄託自己美好的內心與堅強的品格嗎?抑或是要表達他作為一個德藝雙馨、文武雙全的忠義之臣,雖歷經風吹霜打,仍然比那些豔麗入眼的人物還要經得起挫折與考驗呢?這一切都有可能,但這一切又可能是筆者的胡思亂想。好在有個詞語叫「見仁見智」,於是,一切都可以放下了!文/李淑章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