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校對方法
校對的基本方法,是從各種具體校對方式中概括出來的帶有普遍性的方法,適用於各類出版物的校對。
1.對校法
對校法是照原稿校對校樣,使校樣上的文字、標符與原稿完全相符,達到消滅一切與原稿不符的排錄錯誤的一種校對方法。
對校法的特點是比照原稿,逐字對校樣,發現校樣與原稿之間的異同,以原稿為依據去異存同,保證原稿的原意正確無誤地複製成付印樣。
2.本校法
本校法是在通讀校樣中通過本書前後、左右內容互證,發現問題,訂正訛誤的一種校對方法。本校法要求校對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較強的辨錯能力,否則,在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掛一漏萬的現象。
本校法的特點是一定要依據本書的內在聯繫來進行相關內容的對照,包括以綱目校目錄,以目錄校正文,文圖相對,文表相對,正文與注釋對,名詞術語、概念前後對等,通過對照,發現問題,訂正訛誤。它不僅可以消除對校疏漏,達到提高校對質量的目的,還可以為編輯加工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通讀校樣發現的問題,一是查原稿進行核實,二是通過他校法尋找根據。在確認差錯之後,才予以訂正。
3.他校法
他校法是利用各種標準和規範的圖書與所校的原稿對照,找出不標準、不規範的地方並加以改正的一種校對方法。在校對古籍類、科技類、著作類圖書中用他校法最多。平時我們利用《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來校正文字也當屬他校法。他校法的特點是通過數本複議來確認差錯。為此要求校對主體對新標準、新規範要有所了解,對權威工具書一定要相當熟悉,這樣才能迅速、準確地運用此法釋疑解難。
4.理校法
定義:即校對者運用自己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在通讀中對原稿是非作出判斷的校對方法。
特點:憑藉校對者的主觀認識來進行是非判斷。
方法:一是從分析字詞含義入手進行推理判斷;二是運用邏輯方法進行推理判斷。無論採用哪一種方法來進行推理判斷,都需要校對者對書中的知識內容經過通讀進行理解。理解是理校的中心,而準確的理解是植根於豐厚的知識積累的沃土之中的。
因此,在採用理校法進行校對的過程中,要充分展開聯想、推理、判斷、識別等一系列複雜的思維活動,同時要避免「想當然」而造成妄改。
首先要了解封面的設計形式,了解都包含什麼內容。然後再校對正誤及是否遺漏信息。
1.面封印有公司的logo 、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宣傳語。書名的形式上的要求清晰醒目,易於辨識,不使用繁體字。作者名一般僅署主編名,不署副主編、審閱者、作者名。主編一至三人,全部署名。人名與人名之間空一格,不用頓號。主編三人以上,署第一人加「等」字。人名與「等」字之間不空格。注意作者署名是署筆名還是署真名,署名的順序等。出版社名一般在封面下端,位置居中。字體要求莊重,如出版社對字體有特殊要求,要嚴格遵循其要求。現在許多出版社都有社標,注意按出版社的要求填加。注意在「出版社」之後不再加「出版」二字。
2.封底:包括責任編輯姓名、封面設計姓名、條形碼、定價、圖書宣傳信息等。其位置排放為左上方是責編和封面設計者姓名,必要時列繪圖者姓名。右下角是ISBN編號、定價。
3.書脊:包括公司的logo 、書名、出版社名。
扉頁:包括書名、作者署名、出版社名。書名包括漢字書名和書名的漢語拼音。作者署名要列全體作者的姓名,包括主編、副主編、審閱、作者等。姓名與姓名之間空一格,不用頓號。出版社名:要求同封面。
版權:即版權記錄頁,一般印有書名,作、編、譯者的姓名,出版者、發行者和印刷者的名稱及地點;開本、印張和字數;出版年月、版次、印次和印數;書號、CIP數據號和定價等等。
在校對版權要注意內容必須絕對正確,不能有絲毫差錯。所以,在校對時首先要依據出版社CIP原稿仔細校對,版式要求應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不能擅自改動。其次,儘可能與本書的各個部分進行對照核對,如開本、字數、印張等。
版次是用以統計版本內容的重要變更的。圖書第一次出版者為第一版,內容經過較大增刪後出版者為第二版,以下類推。同一種圖書改換書名、開本、版式、裝訂、封面出版者,均不作為再版,即不作為版次的變更。
印次是用以統計印刷的次數的。印次須從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計算起,重印時應將以前各版的印次累計進去。例如,某書第一版印了三次,第二版印了兩次,第二版第一次印刷應作為第四次印刷,第二版第二次印刷應作為第五次印刷,以下類推。
校對套書版權頁,注意在計算印張、字數、定價時有無遺漏,在校對面封、書脊、扉頁、底封、版權時,要互相對照、核實,如書名一致,版本一致,出版社一致、定價一致等等。修訂書最好找上一印次的書查閱。
校對目錄的首要原則是與內文完全一致,包括文字、序碼、標點等。因此必需把目錄上的內容與內文一一核對。配有試卷和答案的應將試卷和答案解析中章節名稱與目錄仔細核對,防止出現在這部分出現章節名稱的錯誤。
同步教輔書應將目錄與教材進行核對,保持和教材的一致性。
非同步類圖書的目錄應與作者初來稿時或約稿時約定的目錄進行核對,如有不一致處,應與作者落實。
標題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內容層次的需要,有大小各級標題,如篇題、章題、節題等等。最大一級的標題就叫做一級標題,依次是二級標題、三級標題……
要注意各級標題的字體、字號及排式,必須前後一致,全書統一。為此,有必要對各級標題的字體、字號及排式,作為單一項目,從頭到尾專門校對一遍。校對時要做到字字落實,個個看清,避免浮光掠影,一瞥而過。
在校對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標題序碼:除了篇、章、節標題外,序碼依次為:
一 /(一) / 1 / (1) / 1) / ① 這六級,可以越級使用,但不能顛倒,更不可混亂。也可以寫為:1 / 1.1 / 1.1.1
2. 標題字間間空原則:兩字間二(或1.5個字),三字間一(或1.5個字),四字間半(或1個字),五個字及以上不空(亦可空1/4個字)。
3. 標題佔行要求。與標題各等級相關,一級標題可多佔行,二、三級標題逐減少佔行,最小一級標題既可佔一行,也可後接正文。注意標題排式應全書前後一致。
4. 標題轉行方式。必須嚴格遵守不害文意的原則,即標題轉行不能割裂詞義、虛詞不能轉為下一行的第一字等。例如,「的」「得」等不能出現在行首,「和」「與」等不能出現在行尾,「共產主義」不能在「共產」和「主義」之間轉行。
5. 標題內容與正文內容是否相符。
6. 內文引用標題時(如「見第幾章第幾節」),要查對核實,這一工作在最後校次整理為重要,因為經過幾次排、改,可能有變動。
7. 標題內標點用對開為好,末尾一般不加標點(除?和!外)。
8. 標題排在版面末行,即背題,應設法在標題下面加一行正文或將標題轉入下一面。
9. 注意:單字不佔行,單行不佔版(正文中排版同)。
1. 完整的表題由表序和表名兩部分組成,也可只有其中之一。表題一般排在表的上面,有時也可排在下面。表題的字號、字體要小或輕於正文文字而大或重於表內文字。
2. 表題的排法。表字與序號之間加半個字空,序號和表名之間加一個字空。
3. 表內字和線之間要留一定的空間,一般不小於1/4個字。
4. 表內文字可以與正文文字用同一字體,但字號要小於正文。如正文用小5號宋體,表內文字就可以用6號宋體。
5.表內文字如需轉行,總字數為奇數時,下行應少排一個字,但應與上行同寬。如有數字應個位數對齊,或小數點對齊。
6. 對於列少行多或行少列多以致全表平排會大大超出版心範圍的表格,可以採取兩種辦法處理:
(1)列少行多的豎錶轉欄排,即把豎錶轉成兩欄或多欄來排,中間用雙線隔開,各欄均排上表頭。行少列多的橫表分段排,即將橫表截成兩段(或更多)上下順次排,中間用雙線隔開,每段均排上表頭。
(2)表頭互換。對於列多行少的表格,可以改行為列、改列為行,並以互換表頭來解決排版問題,反之亦然。
7. 表格跨面或接排。較大的表格需跨兩面或兩面以上接排時,常採用和合表和續表的排法。
續表即上一面未排完需接排到下一面的表,不論橫豎,從單面或雙面開始都可。接排面要加「續表」或「表×(續)」等字樣。表末和表首無論在單面或雙面,都須加橫線(粗線)。表題和表頭在單面上靠訂口,在雙面上靠切口。每面都必須排表頭;如在表頭之下有一欄數碼,轉面排時可重複數碼欄頭而略去表頭,以節省地位。
8. 表的框線和表的邊線通常用反線,表格的其他部分都用正線。
9.表格的地位應緊排在有關文字之後,儘可能排在一面上,不可以先見表後見文字。
10. 注意:全書表格的版式一致,如表題、表頭、表文的字體、字號等,還要注意表的順序的連貫。
2. 圖位置的安排,一般是先文後圖,圖文相距不要太遠。
3. 圖中的文字、內容要與正文所述相互吻合,並且清晰、準確無誤。
4. 圖的大小若超過一欄的一半,則要居中排;小於一半時,一般居左靠切口。圖的四周至少空一個字再排文字。
5. 地圖要注意國境線的正確,不要有遺漏,特別是注意敏感地區。
6. 圖表(包括題注、表名)一般上空五號一字左右,下空五號一字半左右,圖旁排正文的左(或右)空一字左右。
7. 圖題排在圖下方不用句號,圖注在分條與分條之間一般空一字,也不標點,有時也可用分號或空一字排下一條,但最後不用句號。
8. 有圖序和圖注,要注意序碼連貫、正確,字體、字號一致,全書前後統一,圖與注的內容符合,圖序與圖注之間要加一個字空。
9. 內文注有「見下(上、左、右)圖」或「見圖××」時,要查對核實。
1. 順序。在校最後校次時,宜檢查頁碼兩次:一次是以點數為主,特別是由幾個文件組成的書,要查看有無跳碼、重碼、錯碼,同時兼顧字體、字號的正確;一次以檢查頁碼地位為主,並與目錄頁核對一遍;
2. 字體、字號。現在一本書多為幾人排版,故要檢查全書頁碼的字體、字號是否統一。
3. 附件。有時我們會在頁碼處設計裝飾,要注意是否壓、漏、距離、大小等等。
2. 年份
3. 連點
4. 數碼前後有附加符號(如:÷30,50%,φ5,100℃,~20,75kg,60g等)
5. 帶有正、負電荷或正、負離子的數(如a+、b-、a+++、b-)
6. 分子式前有鍵號和基號(如一,>)
7. 簡單的分子式(如H20)和不以鍵聯繫的化學結構式(如化學式)
8. 單項的積分式、行列式、矩陣式
9. 分子、分母均為單項分式
10. 一個根號包含的根式
11. 用外文字母組成的算符[如:cosβ,數學符號(x)]
12. 限制符號的字母與符號(如△ABC□CDEF)
13.有上角指數或有上角標、下角標的數
14. 文中的文獻標號及腳註標號
15. 注碼和它相連的一個字不能分開
16. 漢語拼音音節(如s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