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今年1月5日是小寒。民諺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從字面上來說,大寒好像要比小寒還要冷,但實際上,小寒卻比大寒冷,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中醫專家提醒,氣虛、陽虛、血虛這三類人群這個時候最怕冷。養生專家提醒,即使藥膳驅寒也要對證,以上三類人群不妨試試用湯品驅寒取暖。
氣虛怕冷要補氣
市民徐先生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很鬱悶,怕冷,但是又容易出汗。他認為只有熱量比較足的人才會在「小寒」這樣比較冷的節氣出汗,自己明明很怕冷,怎麼可能還出汗呢?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夏公旭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中醫認為,人體中的「氣」具有調節人體體溫和控制毛孔開合的功能,因此,當人「氣虛」時,機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減弱,也難以控制毛孔的開合和汗腺的分泌,從而出現怕冷但又愛出汗的症狀。
氣虛體質的人除了怕冷和愛出汗外,還往往表現為肌肉鬆軟,體力較差,只要體力勞動的強度稍大就容易累。身體防禦能力一般不怎麼好,容易感冒,感冒後康復的時間也比別人慢。如果氣虛不是太明顯的人可以嘗試食療進行調理,如果比較嚴重的氣虛者要在冬季通過補氣的膏方進行調理。
陽虛怕冷要驅寒
不少人認為怕冷就是陽虛,這種認識不完全正確。夏公旭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陽氣不足時,不能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會出現怕冷的現象。一般陽虛的人有怕冷、手腳冰涼、精神萎靡不振,大便稀溏,甚至是完谷不化等症狀。根據心、肝、脾、肺、腎五臟的不同,表現的症狀各不同。比如心陽虛,除了通常陽虛都會有的症狀外,還有心悸、心慌、憋悶、心前區疼痛、失眠多夢、心神不寧、易悲傷等表現。肝陽虛,可出現頭暈目眩,兩側肋下不適,乳房脹痛,易驚恐或情緒抑鬱等表現。脾陽虛,可出現食慾不佳,噁心、打嗝、噯氣、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症狀。腎陽虛,有腰膝酸軟、多次小便或不通、陽痿早洩、性功能衰退等表現。肺陽虛,通常表現出咳嗽、氣短、呼吸無力、聲音低且少言、氣懶等症狀。
但是無論哪種陽虛,怕冷、手腳冰涼是陽虛者的最主要表現。如果陽虛怕冷的症狀不是很嚴重,不妨嘗試食療驅寒,如果症狀比較嚴重的可以服用一些偏溫補的膏方進行調理。
血虛怕冷要補血
很多女性怕冷多是由於血虛,為什麼這麼說呢?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王俊蘭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經、帶、胎、產都可能造成失血,而經期勞累、月經量過多、生產時出血過多等都會導致血虛。女性血虛有寒者,一般都表現為面色萎黃或蒼白、乏力、四肢怕冷等症狀。如果症狀不是很嚴重,不妨試試雞絲阿膠湯。如果血虛比較嚴重的可以服用補氣血的膏方進行調理。
推薦食療方
黃芪牛肉湯
原料:牛肉(瘦)1000克,黃芪12克,黨參12克,大蔥20克,姜15克,料酒20克,小蔥5克,胡椒粉1克,鹽10克,味精2克。
做法:將黃芪、黨參洗淨; 經過加工裝於雙層紗布袋內封住口做成中藥包;牛肉洗淨,切成5釐米長、3釐米寬的塊;姜、蔥洗淨; 砂鍋置大火上,倒入鮮湯2000克,放入雞骨架,加入牛肉塊、中藥包煮沸,撇去浮沫;加姜、蔥、料酒,移至小火上燉熟透;除去中藥包、姜、蔥、雞骨架;加入精鹽、胡椒粉、味精、蔥花即成。
點評:黃芪具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黨參具有健脾補肺、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推薦食療方
乾薑肉桂羊肉湯
原料:羊肉(瘦)150克、乾薑30克、肉桂15克、鹽1克、大蔥3克、花椒粉1克。
做法:羊肉切塊,與乾薑、肉桂共燉至肉爛,調入鹽、蔥花、花椒粉即可。
點評:大家對生薑比較熟悉,但是並不很了解乾薑的功效。乾薑其實是生薑曬乾或烘乾後的成品。生薑偏於散寒,乾薑比生薑多了溫中回陽,尤其是溫暖脾陽的作用,著名古方理中湯中就有它的一席之地。凡陽虛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溫者都比較適用。肉桂是寒冷季節最為常用的調味食品,有補元陽、暖脾胃、通血脈、散寒氣的功用。古代凡治療陽虛之名方,如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皆用肉桂為主藥。肉桂甘辛大熱,不僅能補陽氣,又能散寒邪,故凡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用。乾薑、肉桂與羊肉一起做成藥膳,更有利於增強補陽祛寒的功效。
推薦食療方
雞絲阿膠湯
原料:雞胸脯肉100克,阿膠80克,姜10克,鹽2克。
做法:雞脯肉洗淨,切成雞絲;阿膠浸透發開,洗淨切塊,放沸水鍋內煮2小時,撈出瀝水;生薑洗淨,去皮切片;雞肉絲、阿膠、薑片同放燉盅內,蓋上盅蓋; 隔水燉1小時,取出,加入精鹽調味即成。
點評:阿膠為補血之佳品,止血常用阿膠珠。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聖藥」。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三寶」。尤為適宜出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證者。阿膠既能補血,又能滋陰。中醫認為雞肉性味甘溫,有滋補血液、補腎益精等功效。(通訊員 楊璞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程曉)
相關新聞
三九寒天,冬病冬治正當時
□通訊員 李珊 孫霽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程曉
伴隨著紛紛揚揚的雪花,一年中最冷的節氣小寒已經來到。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所以市民百姓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結合自身體質做好養生調理。
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陸瑾主任中醫師介紹,「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的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三九這個時段進行「三九灸」,能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起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
三九貼和三伏貼之間有什麼奧妙呢?事實上二者是遙相呼應的。如果說三伏貼是冬病夏治,那麼三九貼就是冬病冬治,三九貼是三伏貼治療與保健的補充和延續。三九貼除了與三伏貼貼藥時間不同之外,其他選穴、選藥、操作方法與三伏貼是一樣的,但此方法並非「引陰制陽」,而是「格陰護陽」,格拒嚴寒,保護體內僅存的一絲真陽,以待來年星火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