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一課

2021-02-20 中華國學論壇

中醫養生一課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好!感謝各位家人抽出時間來,我們一起學習!

今天我們了解一點:古中醫對人體的認識還有一些養生的一些觀念。由於我們這個只是一個語音的教室,就不能用視頻、板書,所以我儘量講得讓大家能夠聽清楚。


我們所講的天人合一的中醫養生,是秉承《黃帝內經》裡面天人合一的理論。因為中醫的四大經典,首先就是《黃帝內經》、 《傷寒論》、《神農本草經》和 《難經》。在《黃帝內經》裡面,對天人合一的這個理論,闡釋地比較清楚,但是由於中醫在傳承過程當中,特別是近代解放之後,出現了斷層,所以有很多古人有關中醫養生的知識、理論、觀念,大家都不了解。有的人也知道以前的中醫或者是老人會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一些經驗,但是不明白這裡面所蘊含的中醫的道理。《黃帝內經》裡面天人合一的理論,已經看不到影子了。在《黃帝內經》裡面講人體裡邊的最大的一個規律,或者是《黃帝內經》裡面講中醫,無論是用藥、用針、推拿、膏摩或者是導引,很多中醫的治法所遵循的最大的一個原則,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黃帝內經》裡邊,我們平常有很多諺語裡邊,有很多古人傳下來的一些經驗,都體現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這麼一個原則。但是,對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我們不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與我們的生活還不能夠結合起來。

其實在古人的生活當中,沒有電燈、電腦和電視,他們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生活的規律,是順應自然界的自然之道的,是與自然合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本身就是順應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個怎麼講呢?我們中醫的源頭在哪裡?有人說中醫的源頭在《易經》,有很多的古代的知名大醫家講「不知易,不足以言醫」,或者講「易醫同源」,包括唐朝的孫思邈老先生也是這樣講。

在07年中醫界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中醫學家,李可老先生。在07年大概是6月,李可先生,包括他的學生,一起整理、出版了一本書,叫《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在這本書裡面,把中醫的源頭解釋的比較清晰、清楚。也就是說,中醫的源頭他是在《河圖洛書》裡邊。《河圖洛書》不光是中醫的源頭,也是中華文化,比方說,建築、音樂、風水、武術....等等的源頭。我們中國的哲人或者古聖先賢都認為我們中國的文化全部是來源於《河圖洛書》。那麼《河圖洛書》是什麼呢?現在我們年輕的這些老師們或者媽媽們,對這個可能有點陌生,但是我們古人從小就在學、在用這些東西。在《河圖洛書》裡面,你如果把幾個數字,然後把古人說的幾句話,把他對照起來,然後再來講,《黃帝內經》裡面「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這個規律,就是非常非常直觀的。

《河圖洛書》 特別是《洛書》,一般來講認為是代表後天。我們在小學,一般都學過一道數學題,就是九宮格,從1到9,橫著加、豎著加、斜著加,都等於15,寫毛筆字也要用到九宮格。我們可以拿一張紙,畫一下九宮格。九宮格,就是畫一個井字,最上面寫9,最底下寫1,左邊寫3,右邊寫7。

我們從小學就學的這個數學題,其實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這個實在是不可思議。那麼在這裡邊,有一個什麼規律呢?「1」這個數字,在一年當中,它代表冬至;「9」這個數字,它在一年當中代表夏至;「3」這個數字,在一年當中,代表春分;「7」這個數字,在一年當中,代表秋分,中間是代表土,長夏。

那麼這幾個方位和數字在一年當中,冬至在《易經》裡面講:冬至一陽生,那麼這個「1」就代表冬至一陽生。「9」夏至,代表陽氣到了極點,陽極則陰,那麼夏至就是「一陰生」。「3」春分,代表春天,如果這個圖配上後天八卦的話,那麼「3」這個位置是正東,代表八卦裡面的震卦,那這個圖完全可以解釋道家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生萬物」有很多道家的大師講過,說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天地萬物」,但是講的懵裡懵懂的,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意思。那麼在我的課堂當中,結合孔子的對《周易》的《繫辭》講的很清楚,「3」代表春天萬物的生長,「3」的位置是正東代表震卦,這個位置代表春天,春天就是萬物生長,那麼,三生萬物就是指春天萬物生長,是很具體的。所以,如果解釋成兩儀三才太抽象了。易經雲: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悅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帝出乎震,我的理解顛覆幾千來的相襲成俗的認識。這個地方根本不是講帝乙在東方出生了,這樣講實在是太牽強附會。《易經》本身是闡釋宇宙天地萬物的生長沉浮的規律,而不是哪一個帝王在什麼地方出生了。懇請各位高明賢達鑑之。我從2012年就堅持闡明這個觀點,這個地方這個帝應該是通假字,帝通地,應是講地下的陽氣在震卦這個方位出來了,震卦又代表雷啊,春天的雷聲,其實古人一直解釋是地氣出土了與天氣相接,所以與天陽相見於離卦。這個「3」在人體裡面代表肝臟,「1」代表腎,「9」這個位置代表心,「7」這個位置代表的是肺。那麼從冬至一陽生,陽氣開始冒出一點頭,陽氣慢慢變大。「1」過來之後左邊是「8」,「8」代表的是陰,是代表這個位置陰的量,那麼這樣陽氣逐漸變成「3」到最大的「9」,它就體現了這個量變,變成「9」然後一陰生,其實就是解釋的太極圖。這個圖就是在一年當中。在一天當中可以對應12個時辰,子時在一天當中,就是晚上子時是一陽生,午時是一陰生。

這個圖它也解釋了一天當中陰陽的消長平衡和變化,這個圖從「3」到「7」這條線可以看成是地平面,一年當中也可以看成是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加上長夏就是五季,一天其實可以分成四季。那麼,晚上相當於冬天,早上相當於春天,中午相當於夏天,下午相當於秋天。那麼這個圖它就能夠把我們《黃帝內經》裡面講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解釋的非常清楚。我們也可以看成是太陽,晚上的時候太陽肯定在地球的另一邊,到早上太陽升出地平面這個時候就相當於3的位置,中午太陽升到最高,下午太陽慢慢往下降,也就代表一個陰陽的變化。那麼我們人體裡邊的陰陽就受外邊宇宙陰陽變化的影響。在人體來講,人體裡邊的陰陽和外界自然界的陰陽是同步的,本來天人就是合一的,如果你違反了這個規律就容易生病。如果把自然界、宇宙當中或者幾大星系,特別是我們古人研究的木、火、土、金、水,加上日月,加上五星,還有北鬥九星對地球的影響。《黃帝內經》天文學裡就有日月五星對地球的影響,會有五運六氣,五運六氣宇宙當中的……少陰君火……。他這個能量直接作用於人體的十二經絡,也是體現了天人合一。

我們在這裡主要是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這麼一個規律。我們從《洛書》這個圖知道陽氣在一天當中,從子時一陽生到早晨陽氣變成了「3」,然後中午陽氣變成了「9」。在這麼一個過程中,陽氣一直都是慢慢往上升的,慢慢逐漸壯大的。也就是像太極圖那樣,                                                                                         「一陽生」的時候是陰氣到了極點,陰極陽升,太極圖的兩條魚裡邊,有一個白點代表「一陽生」,然後慢慢變大。那麼,一天當中早晨我們起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護陽氣往上生發,這個意義非常重大,無論是對於調整疾病還是養生,還是一個家族,還是一個企業的運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我們古人在這裡邊有很多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但是我們一直都不明白,因為我們在文化的傳承當中出現了斷代、斷層。以前很多人都聽說過,很多地方老百姓都流傳「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這樣的說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樣講?                    

夏天比較熱,為什麼要吃薑呢?很多人都覺得好像說的不對。春夏的時候陽氣是往上升的,那麼姜是辛溫、辛辣的東西,能夠幫助人體的陽氣往上升。夏天的時候有很多人吃涼的,就會阻礙人體的陽氣升到最高的「9」,或者你的量根本達不到「9」,那麼就會不健康。那麼我們再把這個放到一天來看,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上床蘿蔔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藥方」什麼意思呢?上床就是睡覺,下床就是早晨起床,晚上睡覺吃蘿蔔,早晨起來吃薑。蘿蔔是降氣的,生薑是昇陽氣的,所以,早晨要吃溫熱的東西能夠幫助你的陽氣上升,幫助「3」很順利的升到「9」。「3」代表肝,「9」代表心,那麼,也就是說能夠使你身體裡的木生火,也就是說你的陽氣能夠達到正常的那個最高量,如果你的陽氣達不到正常這個最高量,那你就是一個病態的,或者現代叫亞健康狀態。

還有的地方講「春捂秋凍」,為什麼這麼講呢?也就是春天要保護你的陽氣不受寒氣的傷害,所以春天不要把衣服去的過早,春天如果把衣服去的過早,那麼陽氣就容易被寒氣所傷,就傷了往上升的陽氣。秋天,天氣變涼一點,自然界的陽氣就要往地下潛藏,人體裡的陽氣也要下降。秋天剛開始變涼的時候不要馬上加衣服,如果穿的很暖就會導致身體裡的陽氣降不下去,上面就會發熱、上火,下面就會涼。就會造成「上熱下寒」的局面,也是現在很常見的局面。

在我們古代,很多的人,包括佛教裡很多的寺廟,佛教裡的禪宗,有一個老和尚打七,很出名,他一個徒弟和我的關係很好,據說是在少林寺練武13年,我們認識的時候教了他一些中醫方面的知識,他很感興趣,也很佩服。我在四川講課的時候他去聽,在我講了這些問題的時候,他說他們那邊的老和尚打七的時候,早上就給大家煮紅糖薑湯喝,晚上就吃蘿蔔包子。這就說明禪宗的老和尚很通達人體的道理,早上給法師們喝薑湯,幫助他們陽氣上升,晚上幫助陽氣下降,加強了人體的正常規律,可能更有助於開悟、明心見性這樣。蘿蔔包子還要做的比較難吃,就是怕有些師傅吃的很多,吃的過飽,打七就坐不住。這樣講來,古人對於這種規律是很通達的,可是我們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了。

現在網上很多人講「晚上吃薑是砒霜」,什麼道理呢?很多人都不知道。意思就是說生薑是辛溫行散的,可以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生薑皮還可以利水,治療水腫。晚上陽氣往下降,吃生薑會導致陽氣上升,就阻礙陽氣下降,就違反了身體的規律,所以才有這句話來講「晚上吃薑是砒霜」。我們只知道這樣講,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還有一些人,晚上一喝茶就失眠,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體裡邊的氣到晚上要下降的,那麼,你在那裡喝茶,很多茶都是溫性的,包括很多綠茶,清明時節的茶。清明時節的時候自然界有生發之氣,是春天,所以叫春茶,喝了之後引導陽氣上升。晚上喝茶之後就倍精神,瞪著眼睛睡不著覺,陽氣降不下去。如果陽氣總降不到腎水裡去,那麼腎就虛了,先天之本就虛掉了。腎在中醫裡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熬夜的人就等於慢性自殺」。如果到了子時「一陽生」的時間還不睡覺的話,那麼陽氣已經開始升了,還沒睡覺,還瞪著眼睛,眼睛在上面,眼睛還睜著,陽氣還在那裡,沒有下來,就經常上火,頭上冒油,滿臉冒油,牙齦腫痛,流鼻血,牙齒出血,鼻腔乾燥,眼屎比較多,口腔潰瘍,青春痘等等這些症狀都會有,膝蓋冰冰涼,腳丫冰涼,肚臍、腰都會涼。違反了這個規律,我們的身體就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那麼對於小孩子來講,小孩子生發之氣很足,我們早上一定不能給他吃冰的東西!一定不能吃冰的東西!如果早上很多人起的晚,從冰箱拿出來冰的水果,冰的牛奶,冰的麵包給小孩子吃下去,那麼這個冰,一下就阻遏了這個小孩子的生發之氣和陽氣。一個是會影響他長身體、長個子,另外這個寒氣堵在他的胃裡邊,導致脾胃升降失常,那麼也會發燒,也會嘔吐,有的會拉肚子,時間長了,那麼臉色會變的青青黃黃的,胃口也很差。如果這個胃裡邊的寒氣很重的話呢,也會造成嘔吐,一吃飯就會吐,或者一著涼就吐。這個夏天鋪上涼蓆,一下雨天一涼就吐,為什麼?就是寒氣堵在了脾胃裡邊,所以早上千萬不要給孩子吃涼東西。有的養生專家講,早上吃蘋果,是什麼黃金呀還是白銀呀,我也不懂!那麼他根本就不懂《黃帝內經》裡講的「春夏養陽」的規律。

那麼水果無論它是溫性的呀還是寒性的,像這個櫻桃呀,榴槤呀,橘子呀,好像都是溫性的,它即便是溫性的,但是它是生的。在中醫裡邊它屬於一類東西,叫生冷寒涼,都是低於你的體溫的。那麼你早上任何水果都不能吃,如果經常吃水果,影響了你身體裡邊的陽氣往上生發,那麼到了後邊呢,巳時,也就是9點到11點這個時間,或者11點到了午時之後,你就沒有精神了,你的陽氣就升不上來了。    

所以,這個水果什麼時候吃比較合適呢?中午午時是「一陰生」的時候,陽氣達到了最旺。那麼,吃完中餐之後,一般呢會睡上半個小時,這個時候起來吃一點水果,既可以補充一點維生素,也可以它這個水果裡的涼性幫助你身體裡的一陰生,氣往下降,又順應這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所以這個時間吃最好了。那麼晚上吃呢,按說也可以,但是由於晚上陽氣比較弱,陰氣比較重。那麼小孩子的話最好不要吃。因為吃在他這個肚子裡邊,胃腸裡邊堵在哪裡的話,導致陽氣降不下來的時候,就會發燒。

有很多有經驗的媽媽或者老師,他們會發現會留意,很多小孩子晚上喝一包涼的牛奶,或者是吃一根香蕉的話,到了晚上12點左右就會發燒。這種發燒你去醫院裡邊去檢查,去查血常規,也沒有細菌感染,也沒有病毒感染,也沒有支原體感染。西醫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有經驗的家長或者是爺爺奶奶他就會給小朋友倒一點紅糖水,如果是4歲以下的小孩子就倒一點紅糖水,倒一點蔥頭,或者是倒一個熱水袋,把肚子給熱敷以下,暖一下,那麼小朋友的肚子就會咕嚕咕嚕的一叫,身上出一點點汗,就退燒了。4歲以上的孩子,搞一點生薑紅糖喝下去,肚子一咕嚕,有的小朋友就會排氣,然後出一點汗,馬上就退燒了。

如果是去醫院打吊瓶,因為他是吃了涼東西,堵在這個胃腸裡面,你去醫院打點滴灌進去的還是涼水。一般打上吊瓶之後,他的發燒會更嚴重。那麼這個家長就會跟醫生急眼了!你們這是什麼大夫呀!因為我以前在醫院裡邊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打上吊瓶之後體溫不降反而還會升,這是怎麼回事呀?那麼家長就跟醫生急了,你們這是什麼醫院呀!怎麼打吊瓶打的發燒越來越嚴重了?原因就是它本身是涼氣在裡邊,那麼又往裡面灌涼水,那麼就堵的更厲害,陽氣更下不來,身體更調動它的陽氣去通他,那麼就發燒更嚴重。

那麼我們知道這個原因,我們把那個部位把胃腸裡的寒氣用熱的東西給去它除掉,他胃腸裡面一咕嚕,氣通了,就排氣嘛,幫助小孩子就放屁嘛,那麼通氣了,出一點汗,寒氣散掉,就自然好了。所以也沒有病毒,也沒有細菌,也沒有支原體,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那麼我還遇到幾個比較嚴重的,吃冰還有涼牛奶的小孩子。有一個3歲的,有一個6歲的,直接吃到嘴歪眼斜,有一個姓楊的小寶寶長得非常漂亮,她家也很有錢。結果家人把冰箱裡的涼牛奶拿給她吃之後,突然發現她一笑,哦!嘴歪眼斜,很恐怖!跑到全國北京同仁醫院、我們省裡最好的醫院都去看了,什麼眼科都去看了,也查不出個什麼原因來,治了三個月一點效果都沒有。他的一個老師是搞什麼右腦開發教育的,找我治過病,然後就是介紹到我那裡去,到我那裡去的時候我一看,哦!我就說你這個就是吃涼東西吃的。他說是。他說我家孩子小,才三歲,不能吃中藥。我說沒問題,我給你一個布包戴到肚臍上,帶一天24個小時,第二天取下來,他說這可以,沒問題。那麼我就給她開了吳茱萸、肉桂、紅花、艾葉這四味,用白布包包起來戴到肚臍上。第二天,她興高採烈的來了,她父親開著車拉著她一家人都過來了。他說,宋醫生我從來都不相信中醫啊,完全好了。就是戴在肚臍上一個布包,她那個嘴歪眼斜完全好了。所以,中醫有時候很神奇。


 

在東莞也碰到一個六歲的小朋友,他爺爺非常寵他,也是給他吃了冰,也是嘴歪眼斜,也不願吃中藥,還嘔吐,也是給他這麼一個小布包,戴在這個肚臍上。他年紀大一點,估計冰吃的多一些,他是戴了三天才完全好。就是肉桂,吳茱萸,艾葉,紅花各20克。那麼這個布包取下來的時候是溼呱呱的,也就是說他身體裡邊的寒溼氣被這個藥吸出來了,那麼他就好了。

所以,由於現在寒涼的東西太方便了,我們看到很多小朋友臉色黃黃的,瘦瘦的,大便乾乾的,他那個胃腸裡面都結了冰了。還有的身上起溼疹呀,很多啊,到晚上身上癢的都抓破了,其實都是寒溼氣堵在了胃腸裡面。所以這個冰呀,千萬不要吃太多,小小朋友最好不要吃。

    那麼,《內經》裡面這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還包括教育孩子。我多次講過這個問題,那麼對於很多家長來講,都不了解這個內情。小孩子升發氣特別足,早上起來是升發之氣,需要鼓勵,千萬不要訓斥。那麼訓斥就相當於讓他的氣往下降,那麼鼓勵就是讓他的氣往上升。所以早上起來一定要鼓勵孩子,哇!寶寶啊,你今天很棒的啊,你一定會表現的更好,他就很興高採烈。這時候他的升發之氣就升起來了。那麼,孩子就健康,個子也長的高。那麼什麼時候訓孩子呢?晚上。所以,以前的古人講要秋後算帳。

所以春天、早上啊,要鼓勵,要賞賜。這是《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裡面講的啊。 春天「賞而勿罰,予而勿奪」。在尚書裡面講「春夏以德,秋冬以刑。」

「春夏以德」就是要施行仁政,仁德,要施德於人,在家庭裡要施德於家裡的所有成員,都要鼓勵。公司裡邊也要這樣,早上鼓勵,晚上總結。那麼小孩子你一批評他,他的氣馬上就下去了,也是很多有經驗的家長,細心的家長你可以觀察到,你的小孩子,你只要一批評他,他一哭,哭著哭著慢慢倒在床上就睡著了。你在那邊還奇怪呢,哎,我怎麼還沒說完你怎麼就睡著了。你一批評他,他的氣馬上就呼地降下去了,那麼就睡著了,是這樣的。那麼,晚上你如果逗他,現在有很多小孩子11點了都不睡覺,12點還不睡覺,為什麼?就是白天大家都在上班,到晚上了才回到家。跟孩子鬧呀,瘋啊,寶貝啊,怎麼樣?壞了,氣都上來了,瞪著眼睛不睡覺,這個很麻煩的呀。所以晚上千萬不要逗他,晚上可以訓他幾句,今天哪哪沒有做好呀。晚上逗孩子,孩子越來越精神,12點都不睡覺瞪著眼睛。那麼他的陽氣耗散掉了之後,往後他的身體就發育不好。所以這個也是屬於《黃帝內經》裡面「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

那麼包括我們古代的國家,如果有人犯了罪,一般都是押入天牢,秋後處斬。以前賢明的國王都沒有說春天拉出去殺掉,那就違反了天地之間的仁和之氣,升發之氣,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有厄運的。

那麼一個家庭如果早上睜開眼就吵架。完了!這個家庭要倒黴了,所以早上醒來一定不要生氣!

以前的老人都特別的智慧,早上都是說好話,多鼓勵,喝薑湯,喝紅糖水。紅糖是溫的,白糖是涼的。那麼在治病用藥裡邊,如果吃補陽的藥,一般是在什麼時候吃呀?就是在上午中午吃。如果是滋陰的藥,養血的藥,什麼時候吃啊?就是下午、晚上吃。曾經有一個治癌症比較厲害的中醫,有很多人去他那裡學習,發現這個醫生會開兩個方子治癌症,上午開的就是補陽、補氣的,下午晚上吃的就是攻邪的、活血的,所以他就是順應了人體裡面的規律。

我們今天的課講的就是一個大的規律。還有需要注意的就是,晚上不要做劇烈的運動,晚上如果做劇烈的運動,那麼晚上出很多汗,晚上屬於冬天,它要收藏,晚上出很多的汗陽氣散掉了。很多人堅持晚上運動,晚上鍛鍊,健身,結果弄的身體越來越虛,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那麼晚上去蒸桑拿是最害人的,千萬不要做這個。鍛鍊升發陽氣,早上或者是上午是最好了。這些都是順應了人體裡面的自然規律,才能達到天人合一。天人本來合一,就是我們要遵循這個規律。

 

 

 

相關焦點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小兒推拿中醫理論之中醫兒科學基礎——淺談...
    + 脊柱不正則百病生,中醫正骨必修課二——神經反射疼痛的原因與功能作用 + 脊柱不正則百病生,中醫正骨必修三——認識脊椎神經分布以及被壓迫麻痺症狀判斷 + 脊柱不正則百病生,中醫正骨必修四
  • 中醫養生 熟水建功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食養、藥養等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時下,中醫注重養生、預防疾病的觀念深入人心。日前,在由北京角樓圖書館、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涼白開健康飲水知識普及」活動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導師於智敏教授結合中醫養生知識暢談健康飲水,教大家如何喝對水。
  •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主動將自己日常行為和精神情志活動,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融為一體,這是《內經》養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中醫的核心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與道家文化大道至簡、順應天地自然的認知是相合的。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體現在中醫方面是一種生命觀。中醫診病講究時空觀念,這也是建立在順應自然的生命觀的基礎上。
  • 養生趴|中醫教你冬季如何養生
    但是,冬天雖冷,也不能忘了養生哦。那麼,冬天要怎麼樣養生呢?冬天養生應該吃些什麼東西。今天呢,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一下中醫養生中的冬季養生常識,感興趣的朋友看過來啦!冬季養生保健四招起居調養中醫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
  • 怡健園五行養生門診部冉獻立院長:中醫養生 需要客觀看待
    核心提示:中醫需要宣傳,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更需要普及,可現在養生保健市場卻並不規範,很多沒有專業資格的人也打著中醫的旗號進行醫療保健行為。似乎中醫和養生保健這塊誘人的大蛋糕隨便什麼人都想來分一口,但是往往患者永遠是最終的受害者。那麼,作為中醫養生保健行業的從業者該何去何從呢?
  • 中醫養生和茶道文化
    那麼,經常喝茶還會對人身體有哪些健康養生方面的好處,你們都知道嗎?希望通過本次醫師的講解,能夠使你們對中華傳統茶道文化與中醫養生方面的知識有所掌握,並且自願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志願者,向你們周圍的親朋好友傳播自身所學到茶文化與中醫養生知識,讓更多的人在自身文化素養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在身心健康方面掌握更好的養生調理方式方法。
  • 「三伏天」養生,中醫提倡「五宜」
    這段時間該如何養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中醫認為,夏季人體的陽氣升散外發,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在機體臟腑外面,肌膚腠理常處於開洩狀態,經常出汗以適應暑熱氣候;因此,肌體很容易表現臟腑內力虛寒,並容易形成氣虛,出現身體乏力、飲食減少等症狀,甚至發生中暑、腸胃失調等病症,影響健康。
  • 「老中醫」高圓圓,「養生狂魔」孫儷,原來明星都是中醫養生高手!
    其實很多明星都熱衷於中醫養生。 2 在這個逢劇就換「男神女神」的時代,有一位「國民女神」,卻經受住了歲月的驗,出道至今,哪怕當了媽媽,仍像一道亮麗風景線,她就是高圓圓。
  • 四川名中醫詳解中醫養生「十二時辰」
    中醫養生講究春夏養陽,隨著氣溫升高,日照時間延長,人的陽氣較為旺盛,此時也是陽虛體質的人群保養的最佳時間。四川省名中醫、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教授介紹,身體養生也與十二時辰相關。卯時是早上5點到7點,是大腸經經氣最旺盛的時間,此時是最適宜起床的時間,夏季起床不早於5點,冬季起床不晚於7點,這符合中醫夏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的養生規律。晨起排便是大腸功能健康的表現,有便秘問題的患者可以選擇此時進行體育鍛鍊,鼓舞大腸經氣,增強傳化功能。長期大便不成形的患者可以選擇此時做灸,溫陽固澀。
  • 育心中醫養生分享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馮萱媽學習經典的心得——《育心中醫養生分享》。我是馮萱媽,陪孩子讀經四五年,但進入育心不久,是育心人的堅持、進步、付出、理念感動了我,最終我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向各位優秀的精進的家人們學習!在此與各位聊聊養生的事吧,結合自已的臨床,以白話的形式分享一下,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 中醫認為的九種體質該如何養生
    我們如何按我們的體制來制定養生計劃呢?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養生原則:順應自然,清淨開朗;勞逸結合;飲食適量,均衡。總體特徵:疲乏、氣短、自汗、面色蒼白等。養生原則:避免劇烈運動;避免勞累過度;多吃具有健脾益氣的食物。中藥調養: 人參、黃芪、山藥、大棗等。
  • 中醫養生之——小雪養生
    此時的養生重點是補脾補腎。NO.1小雪容易生「內火」,降火是關鍵氣溫漸降,人們常常在室內用取暖器取暖,室外寒冷,大家都穿得嚴實,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就容易生「內火」。表現為口舌生瘡、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或舌紅無苔、鼻腔乾燥,嚴重者可能出現發熱、咳嗽(乾咳或陣咳痰多)、咽喉腫痛,引起支氣管炎或肺炎。
  • 長安法院舉辦「中醫養生保健」講座
    為更好履行審判職責,幫助法官幹警緩解身心壓力,增強法官幹警身體素質,倡導更加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9月11日下午,西安市長安區法院舉辦「中醫養生保健趙紅軍教授結合自己多年學醫行醫的親身體會,講述了中醫養生的主要功效。隨後以「孫思邈養生十三法」為切入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現場示範教學,將中醫養生如何有效應對常見疾病的方法一一為大家展示呈現。法官幹警們緊跟趙紅軍教授的講解、示範,積極參與互動,現場學習氛圍熱烈。講座結束後,趙紅軍教授帶領團隊舉行義診活動,為部分法官幹警把脈問診,受到法官幹警的歡迎。
  • 康緣養生谷舉辦冬季中醫養生講座活動,獲聽眾一致好評
    近日,康緣養生谷有幸邀請到南京中醫大學醫學博士、副研究員於莉英老師前來講解冬季中醫養生知識。於莉英老師一直從事中醫科研、教學、臨床... 近日,康緣養生谷有幸邀請到南京中醫大學醫學博士、副研究員於莉英老師前來講解冬季中醫養生知識。
  • 那些中醫養生主題酒店設計方案理念
    (1)中醫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  中醫是中國古代古代人民同病魔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演變出來的結晶  (2)養生  養生的理論均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態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持順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著眼環節,主要強調調和陰陽、流通氣血、
  • 中醫養生看食療 不怕體內溼氣重
    中醫所謂的「溼氣重」,一開始僅僅局限於南方地區,南方多雨水,氣候溼潤,一年四季空氣溼度大,在這種環境下機體極其容易受到溼氣的侵蝕。 【溼氣形成原因】 中醫上認為,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最難治、最怕遇到的便是溼邪。
  • 湖南協和健康以中醫健康養生方案 助力全民健康
    在此期間,湧現出一些像湖南協和健康科技研究院這樣的專業研究機構,始終身處「中醫健康養生」前沿,在北京協和等機構的科研及人才支持下,湖南協和健康著力打造成熟的中醫健康養生方案,以行之有效的產品改善人們的亞健康狀態,將「促進全民健康」落到實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 揭秘美容院灰色地帶 號稱可中醫養生但大都無證
    隨著監管的加強,這類現象得到了很好的管制;而最近幾年,美容院又冒出了新的"灰色地帶",那就是中醫養生。」業內人士王小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總結了目前美容院行業存在的最普遍問題。  信息時報 調查結果顯示,廣州逾八成美容院都開設有中醫養生項目,而逾六成受訪消費者則曾投訴或質疑過中醫養生美容,整個行業存在行政管理缺失、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培訓制度混亂、吹噓養生療效等問題。
  • 中醫養生「體質」是關鍵,如何自測?填填表就知道了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是華夏上下5000年的智慧結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養生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中醫養生。那麼中醫養生的本質是什麼了?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下。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體質」一說,而中醫體質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養生也就是體質養生,針對不同的體質,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不至於盲目養生。按中醫講,人體共分為九種體質。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 "中醫養生"亂象:"三無"養生館把針灸當保健項目牟利
    河北「中醫養生」亂象:醫療和保健混淆不清 針灸被當做保健項目牟利   中新網石家莊7月25日電(王天譯 張帆)日前,家住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崔先生因身體不適,在一家養生館做理療時,突然呼吸困難,臉色發黑,搶救無效身亡。經鑑定,崔先生系因針灸行為致雙側肺臟破裂繼發雙側氣胸,導致呼吸功能障礙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