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楠楠能恢復得這麼好,頭看起來一點都不歪了,真是太謝謝王醫生了!」在浙大兒院中醫科結束推拿治療一年後,楠楠媽媽來複診時向中醫科王曉艾醫生再三道謝。
楠楠剛出生時,看起來和其他健康寶寶並沒有區別,肉乎乎的小模樣十分可愛。但是在他剛滿月時,他媽媽發現楠楠睡覺只喜歡向右側轉頭,幾乎不往左側。有時強行給他轉到左側,還會不停地哭鬧。另外,在他左側的脖子上似乎還能摸到一個小硬塊。可當時,楠楠媽媽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想著等寶寶長大一點後,這些症狀也許會自然消失。
2個多月後,楠楠仍然只喜歡向右側轉頭,而且已經能明顯看出頭向左側偏斜了。楠楠父母心裡十分著急,馬上帶著寶寶來到浙大兒院中醫科斜頸推拿門診就診。在醫生的觸診問診及B超檢查後發現,楠楠得的是先天胸鎖乳突肌性斜頸。
先天胸鎖乳突肌性斜頸即小兒肌性斜頸,俗稱「歪脖子」,是臨床上常見的斜頸。通常在小兒出生時或者出生後的數月內被發現。臨床以患兒頭偏斜向一側,並伴有面部、眼裂和頭顱左右的不對稱畸形為主要特徵,即平常所說的「大小臉」「大小眼」,可以通過手術及推拿等方式治療。
王曉艾醫生表示,「推拿是保守治療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80%左右的斜頸患兒都能通過推拿治癒。推拿的療效除了取決於疾病本身的嚴重程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臨床常常遇見的情況,家長發現疾病較晚,往往在寶寶出生數月後才發現,或者出生後不久發現了,但沒有及時就診,錯過了保守治療的最佳時期,從而影響了療效,一部分延長了療程,一部分只能選擇手術治療了。因此,家長要及時關注寶寶的身體情況,一旦發現異常,需要趕緊來醫院檢查治療。同時,通過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的療程較長,也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堅持。」
楠楠在及時推拿治療近1年後,頭向左側偏斜及不願意向左側轉頭的情況均得到了明顯改善,且複查B超顯示胸鎖乳突肌的包塊消失了,左側(患側)肌肉的厚度和右側(健側)肌肉的厚度差距逐漸減小。
3個月時的B超圖像
1歲5個月時的B超圖像
此次結束治療一年後,楠楠再來醫院複診,結果顯示一切正常:頭無明顯偏斜,左右轉頭無異常,複查B超在左右側肌肉厚度差值在正常範圍內,楠楠現在和正常的小朋友基本沒有區別。
2歲10個月時複診的B超圖像
家長如何自行檢查寶寶是否有肌性斜頸?
第一步「看」
一看臉頰:寶寶的臉頰是否對稱,一般斜頸患兒下頜兩側有大小,一般小的一側是患側。
二看眼睛:寶寶的眼睛是否對稱,大多數的肌性斜頸患兒剛出生時候會出現一個眼睛睜開,另一個眼睛閉合的情況,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天,以後會慢慢緩解。一般閉合的眼睛或者眼裂小的一側是患側。
三看睡姿:觀察患兒的頭是否喜歡向一側睡覺很少轉向另一側,或者家長強制將患兒的頭向另一側轉,患兒會哭鬧明顯或很快就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一般不願意轉過去的那一側是患側。
第二步「摸」
家長可以用手指輕柔而仔細地撫摸寶寶頸部前側的肌肉,可以兩側對比一下,是否一側肌肉較另一側緊張,是否有摸到腫塊。一般頸部肌肉緊張或者摸到腫塊的一側就是患側。
推拿治療次數及療程?
推拿治療一周可以3-5次,根據患兒的病情輕重而定。總療程在6個月到1年餘。一般1歲以內的患兒首選推拿保守治療,治療到達1歲半及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兒則選擇手術治療。
寶寶有頭偏斜向一側的情況,但並沒有包塊硬塊,屬於斜頸麼?
斜頸由多種原因引起,有先天性胸鎖乳突肌性斜頸,骨性斜頸,姿勢性斜頸(包括眼性斜頸),神經性斜頸等。如果寶寶出現頭偏斜向一側的情況,可以及時至浙大兒院斜頸推拿門診/小兒推拿門診、骨科就診,檢查原因。
小兒推拿門診及斜頸推拿門診
門診時間:
湖濱院區:周一至周五全天;
周六上午08:00-12:00;
濱江院區:周一至周五全天
適應人群:12歲以下的兒童,但以6歲以下小兒推拿效果最好,嬰幼兒尤宜。
適應症:感冒、發熱、慢性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厭食、腹瀉、便秘、嘔吐、疳積;先天性胸鎖乳突肌性斜頸、夜啼、多發性抽動症;強身健體、輔助生長、近視保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