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案札記88:股東代表訴訟能否發生在行政訴訟中?

2021-01-10 麋鹿說法

案件概述:ABC共同發起設立公司對外開展飲品業務,A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公司執行董事職務,B擔任公司監事( AB系夫妻關係),C擔任公司總經理職務負責公司生產運營工作(並未實際出資),後期因為與當地政府就公司廠房拆遷事宜產生糾紛,但是AB考慮到地方政府原因遲遲不願提起訴訟,C在履行前置程序之後依法提起訴訟。

案件疑問:本案中C有無權力代表公司提起行政訴訟?

案件回答:可以。

一、商事法律層面。

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三款的規定,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此處的他人法律並未明確限定必須為商事交易主體。

另外從股東代表制度的設立目的來看,股東代表訴訟的存在即本質上是為公司利益受損時而公司內部董監機關怠於行使權力保護公司利益時,給與其他中小股東相應的救濟權利所創設,所以只要是屬於公司的訴訟權利都可以理解為存在「股東代表」的空間。

如果僅僅限定公司的股東代表訴訟為民事訴訟過程中,那麼事畢會導致對於股東代表訴訟的救濟的途徑進行了狹隘的限定並不有利於股東為公司利益實現自我救濟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價值的實現。

二、行政法律層面。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公司利益的受損必然會間接影響到股東所有者權益的貶損,據此公司利益必然對於股東利益存在利害關係的因果關聯,據此依據此規定可以知曉公司利益受損時,那麼作為公司的股東自然應屬利害關係範疇內。

所以行政訴訟法層面對於股東代表訴訟也並不是沒有相應的依據,據此總結下來股東代表訴訟並不僅限於民事訴訟當中,也應當允許股東代表訴訟發生在行政訴訟中,當然考慮到行政訴訟後果的實際承擔者為公司的情況下,對於代表股東的資格審查、前置程序的審查以及訴訟過程中訴權的處分應當更為嚴謹才是。

為方便理解,援引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行再91號案件觀點:

(二)張佰強、施新國作為雲柱公司的股東是否具有提起本案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

「有利害關係」這一標準為認定行政訴訟的原告提供了較為合理的依據和尺度,而這一規定確定的原告資格有以下兩方面要件:一是必須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是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根據公司法相關原理,公司和股東人格互相獨立。公司具有獨立的人格,公司獨立於公司股東而存在,公司股東原則上不能代表公司。一般情況下,公司股東既不屬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一般意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也與行政行為不具有利害關係,且行政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亦未賦予公司股東具有行政訴訟法上的原告主體資格。故張佰強、施新國作為雲柱公司股東,一旦出資,就喪失了對其所出資資產的所有權,股東以出資資產獲得的是出資人享有的股權,一般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

……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條件如下:第一,股東需符合法律規定要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股東資格未作限制,而對股份有限公司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股東資格則要求是連續18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第二,股東必須在訴前用盡公司內部救濟。即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股東可書面請求監事會或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董事會或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提起訴訟。只有前述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30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述股東有權為了公司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法院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三款規定賦予了公司股東在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而公司怠於行使訴權的情況下以自身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但該規定並未將股東代表訴訟限制在民事訴訟範圍內,公司股東亦有權提起行政訴訟。且本案系行政協議爭議,行政協議本身即具有行政和協議的雙重屬性,作為公司股東如果在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那麼並不因為相關爭議納入行政訴訟而喪失其作為行政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本案中,雲柱公司系有限責任公司,張佰強、施新國作為雲柱公司的股東,在慈谿市政府、掌起鎮政府不履行與雲柱公司籤訂的系列協議,雲柱公司不僅怠於起訴且與張佰強、施新國達成允許其起訴協議的情況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為了公司利益有權提起行政訴訟。

綜上,原審生效裁定以本案不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三款規定,張佰強、施新國作為雲柱公司的股東,不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為由,駁回張佰強、施新國的起訴,違反法律、法規規定,依法應予糾正。

法條連結:《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相關焦點

  • 辦案札記86:清算過程中的股東代表訴訟問題
    案件疑問:C能否以自己名義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案件回答:不能。清算程序中的股東代表訴訟比較特別,《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僅僅是針對公司一般治理情形,但對於公司已經決議解散處在清算程序中的股東代表訴訟問題,仍然應當區分對待。第一種:公司已經成立清算組。
  • 辦案札記77:股東代表訴訟中的「情況緊急」如何判斷?
    案件疑問:股東代表訴訟中何種情況屬於「情況緊急」?案件回答: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符合要求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辦案札記80:股東代表訴訟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案件回答:首先股東代表訴訟針對的是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監事存在《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和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情形。一、針對董監高違反忠實勤勉義務的股東代表訴訟,應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 股東雙重代表訴訟:掀起你的蓋頭來
    就原告的訴權,一審法院認為,林承恩能否依據《公司法》在我國境內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涉及原告的訴權問題,而訴權屬於程序範疇,根據法律適用的一般原則,對程序問題應適用法院地法,即適用我國內地程序法。林承恩依據《公司法》向法院提起代表訴訟,並未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應予準許。
  • 股東代表公司訴訟,「前置程序」能否決定勝負?
    後王某發現,工商登記資料中未記載關於王某的實繳註冊資本情況,倪某並未將王某50萬元出資款轉入傑美雅公司帳戶,且自2017年10月11日至2018年8月23日期間所獲得收入均被倪某個人轉出,未進入傑美雅公司帳戶。 王某發現問題後,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倪某將王某出資款50萬元和倪某侵佔的款項326893元返還給傑美雅公司。
  • 未依法履行股東代表訴訟的前置程序,能否起訴?
    【判決結果】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系周某代表A公司提起的股東代表訴訟,但其未依法履行股東代表訴訟的前置程序,且本案也不屬於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損害的情形,故認定周某無權提起該訴訟。裁定駁回周某起訴。周某不服一審裁定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訴。
  • 辦案札記66:公司證照該由誰保管?
    案件概述:A和B共同看好飲品行業的發展,故而兩人共同出資設立公司C對外經營業務,同時雙方確認A作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執行董事,B作為公司的監事,後因為AB之間矛盾發生,B單方面將C公司證照全部拿走且拒不返還,B認為自己作為公司大股東有權利拿走這些東西,A欲提起訴訟。
  • 股東代位訴訟中,被告能否提起反訴?
    引言故事大朗是某大餅公司佔15%股份的股東,他發現大股東宋某操控公司以高價在外採購麵粉,而供貨的單位就是宋某的情人金蓮。大朗向公司的監事西門匯報這個事情,希望公司能夠制止大股東這個傷害公司、中飽私囊的事情。
  • 律師在行政訴訟中的重要性
    現實生活中,有的當事人嫌律師費貴,為了省錢,不想請律師,於是就自己進行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當然,也有自己維權成功的案例,但是這種情況很少,因為行政訴訟是個專業性很強的業務領域,沒有強大的專業知識體系和豐富的辦案經驗是很難獲得滿意訴訟結果的。
  • 行政訴訟能否「被告就原告」
    若干年前,學界流行一種打官司分「主客場」的提法,意在援引足球競技中的「地緣優勢」效應,揭露因司法不獨立、易受地方幹擾而帶來審判不公的困頓現實。一些案件開庭伊始,劍拔弩張的雙方不是圍繞核心辯題展開論戰,反而總會在由哪個法院管轄這個程序性問題上糾纏不休,無非是為了爭取到對自己有利的管轄司法機關。
  • 高院發布: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訴訟代理人查閱、複製案件材料的規定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訴訟代理人查閱、複製案件材料的規定》的通知川高法〔2020〕239號全省各級人民法院、成都鐵路運輸兩級法院,本院各部門:為保障訴訟代理人依法行使查閱、複製案件材料的權利,保證訴訟活動順利進行,有效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 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前置程序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這種公司背景下,監事會和董事會相互勾結的情況就時常發生,但我國《公司法》對這種監事和董事同時侵害公司正當利益的情況並未說明,如果原告股東要同時起訴侵害公司正當利益的董事和監事,此時他是否還需要履行股東代表訴訟的前置程序?或者這種情況是否屬於免除前置程序的緊急情況?如果需要,股東應該向誰提出申請?
  • 論行政訴訟中的起訴期限延誤
    [1]  (二)訴權保障下行政訴訟起訴期限中斷規則的引入紛爭  行政訴訟中沒有起訴期限中斷的概念,而在民法上,訴訟時效中斷是指「訴訟時效進行中,因法定事由的發生推翻了訴訟時效存在的基礎,因此使已進行的期間全歸於無效,訴訟時效重新起算」。[2]其中,法定事由包括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義務。
  • 【普法課堂】行政訴訟的訴訟標的究竟是什麼
    行政訴訟的訴訟標的到底是什麼呢?現在的司法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觀點一:大多數法官認為根據之前的行政訴訟法第五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據此作出了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行政訴訟的訴訟標的結論。
  • 公益訴訟一體化辦案的必要性
    自2017年7月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全面實施以來,隨著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深入開展,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數量大幅度提升,對辦案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有辦案人員數量、水平等不能適應辦案需要的困難與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現有辦案制度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如何創新辦案模式,整合辦案資源,提高案件質效,是當前亟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 綺惠說法 | 正確適用股東代表訴訟的前置程序
    本案中,甲、乙為A公司董事,周某以甲、乙為被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應當先書面請求A公司監事會或者監事提起訴訟。但是,在二審詢問中,A公司明確表示該公司沒有工商登記的監事和監事會。周某雖然主張周某1為A公司監事,但這一事實已為另案人民法院生效民事判決否定,A公司明確否認周某1為公司監事,周某二審中提交的證據也不足以否定另案生效民事判決認定的事實。
  • 行政協議中,有關部門能否直接提起訴訟?律師:不能
    在本案當中法院受理的這個案件,主管部門能不能直接提起訴訟?不可以。《關於審理行政協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作出了相關的規定,行政機關可以作出要求履行協議的書面決定,企業在收到決定後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複議或者提起訴訟也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 曹達全: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審判權衝突問題探析
    一、我國解決審判權衝突的現行制度及其不足   根據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等:無論是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只是要求原告提起訴訟必須符合審判權要求(也就是要符合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或者是民事訴訟主管權範圍),[⑥]法律並沒有針對當事人能否就同一案件或者是案件的一部分再向其它性質法院(或法庭
  • 精品案例 | 公司註銷後,公司原股東能否起訴主張公司遺留債權?
    根據民法的權利承繼原則,自然人死亡或公司分立、合併後均會發生權利義務承繼的法律後果,對於已註銷登記的公司而言,若客觀上存在遺留債權,則同樣可發生權利承繼的法律後果,公司遺留債權可通過權利承繼而繼續被主張,而不是因公司註銷而消滅。
  • 隱名股東能否在執行異議訴訟中直接請求確認其股東資格和身份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隱名股東能否在執行異議訴訟中直接請求確認其股東資格和身份?裁判要旨在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中,無論案外人是否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權的訴訟請求,審查實體權利的歸屬和性質,都是判斷能否排除執行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案外人同時提出確認其權利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理,且一併作出裁判。故隱名股東對強制執行顯名股東股權提出執行異議之訴時,可以同時請求法院確認其股東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