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教育條件和機會,城市比作汽車,那鄉村則可以比作自行車
十年後,教育條件和機會,城市比作飛機,那鄉村則可以比作電瓶車
在教育上的差距在無限的拉大,都在進步和發展,但是速度實在相差過大。
市中心的小孩,教學科目除了普遍的數學、語文、英語、體育等,還會有簡單的電腦辦公軟體的使用,包括ppt製作、word的運用等。教室有多媒體,在課餘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會有補課,甚至在五六點放學後繼續補課的。
鄉村的小孩,教學科目只有最基本的數學、語文、英語、體育,電腦基本沒有接觸,學校懂電腦的老師少之又少。教室教學用具就是黑板,學生私下補課少,放學後只會去補習班寫寫作業。
接觸城市的小孩,第一反應就是有禮貌,說話很有條理。在走道上,只要看到人,小朋友就會說老師好,與他們溝通的時候,沒有太多的障礙,表達能力、邏輯能力非常強。城市裡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家長照看,並且會嚴格限制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他們會想要去玩手機,但是卻有自己明確的目的,比如我想看看這個實驗怎麼做的、我想嘗試一下寫小說、我想學畫畫等等,甚至還有學編程的。
鄉村的小朋友,第一印象有些小吵鬧,在老師說要安靜下還是會繼續玩遊戲。與鄉村的小朋友溝通時,發現與同年級的城市小學生比,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邏輯能力有著不小的差距。同時因為鄉村小朋友很多都是隔代培養,在培養方式上仍然處於一種「只要你不吵,好好吃飯聽話就行」的標準,手機隨意玩,但是目的性不強,主要就是抖音,沒有特別的目的,也有很多人沒有接觸過電腦,有想學但是沒有設備和老師。
與鄉村小學的小朋友溝通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很聰明與城市小孩並沒有差別,都非常的優秀,對人更親切沒有距離感,但是因為家庭條件、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不同,在表達、邏輯、視野上有著明顯的差別,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差異會進一步擴大,成為無法跨越的鴻溝,而這還是都處於同一個城市的城鄉差異,不是城市與偏遠山區。
吳曉剛對清北人大以及其他211和非211、985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居住地進行調查,發現家庭背景直接影響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家庭住在城市更容易獲得教育資源。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取消了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高中仍然存在,進入重點教育後家庭背景的差異被削弱,但是在進入重點高中前學生能力已經被篩選一遍,相比於農村只能靠成績走出去,城市的小孩子一開始就擁有更好的教育條件、更多的選擇,包括藝術特長生的招生制度,讓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步入更高的平臺的機會。
而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其自身的教育背景也深刻影響著孩子。在接觸到的城市小孩中,有一位父母都是工程師,父親從小就給他講述一些編程的知識,日積月累在小學就已經會一些簡單的編程和原理,而鄉村小學生有些連電腦都沒有碰過。父母受過更多的教育,會更有可能認識到教育的投資功能,更願意提供經濟支持還會參加小孩的教育活動,城鄉小孩的家庭資本明顯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