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詩人們筆下的齊魯文化風貌如何?收集整理古典詩類作品近6萬首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叢書給出了答案——
看齊魯的「古詩詞畫像」
《歷代詩詠齊魯總匯》依據山東現有行政區劃,參考歷史沿革和地理特點,分為13卷。□記者王世翔報導
海岱古詩,千年迴響。
在齊魯大地流淌數千年的厚重文化長河中,亦有朵朵浪漫湧動。這浪漫在古詩歌的風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千百年來,詩人們筆下的齊魯文化風貌如何?近日出版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下稱《總匯》)給出一把打開歷史文化寶庫的鑰匙。12月20日,本報記者專訪該叢書的總編纂、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志民教授,聽他講述叢書編纂前後的歷程,以及在齊魯文化長河中涵泳多年的感悟。
朝著歷代詩歌開掘
從「齊風」「魯頌」的吟誦者到寫下《詩經·大東》篇的譚國大夫,從孔夫子援琴而歌「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到杜甫望嶽時那聲「齊魯青未了」的感嘆,從李白「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的流連,到蘇東坡密州打獵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蒼涼,從趙孟頫在趵突泉邊「平地湧出白玉壺」的詠嘆,到趙執信在博山群山那「亂峰重疊水橫斜,村舍依稀在若耶」的閒適,齊魯大地自古不缺文人與詩歌的碰撞。
「古人寫詩,大都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去年我們先印了一批《歷代詩詠齊魯總匯·淄博卷》,被讀者一搶而空。有人跟我說,沒想到明清時,他所在的鄉鎮還有人寫詩詞,甚至連村裡的一座古橋也出現在古人筆墨中。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一下子落地了;今人和古人的聯繫,仿佛穿越了時空。」王志民說。
「作為山東的學人,肩負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文化資源方面山東有獨特的優勢,只有挖掘和闡發好齊魯文化的資源,才能夠更好地闡發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及編纂叢書的初衷,王志民介紹道。
「還有一點,我長期從事齊魯文化的研究,深深感到一個很大的問題——資料匱乏。在研究過程中,經常感覺力不從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資料缺乏,學術研究就缺乏支撐。」王志民說。
早在2001年,王志民和著名歷史學家安作璋先生主編《齊魯文化通史》叢書時,就感覺先秦、兩漢資料相對來講比較豐富,兩漢以後資料很少。「兩漢以後的很多材料,都在地理志、風俗志或歷史人物的列傳裡,這些資料大都是邊邊角角的。現在看詩歌也是豐富的文獻資料。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大批詩人會來山東,寫下詩歌,上到帝王,下到文人墨客,都愛寫詩。水平雖然有高低,但大都觸景生情、言為心聲,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材料。」王志民介紹道。
《總匯》分13卷30冊,計1600萬字,全面收集、整理歌詠齊魯的詩、詞、曲等古典詩類作品近6萬首。「它收集的範圍能達到從先秦到明清時期,每一首詩下面都用括號注出它的來源,出自什麼集子,什麼出刊,什麼版本,甚至具體到多少頁。從排版和體現的形式來講,是既規範又舒朗,讀者在使用它的時候非常方便。」王志民說。
「一首詩或幾個詩人很難全面體現齊魯文化的風貌,但詩歌是最直接、最形象的記載。要挖掘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必須朝著歷代詩歌開掘。我在編纂過程中經常講,要知難而進,詩歌是富含寶藏的一座文化大山。這次搜集基本上涵蓋了大部分的詩歌,有沒有搜盡的,將來發現後可以出補集。」王志民說。
齊魯文化自成譜系
今人在搜集古代詩歌,這些詩歌仿佛也等待著被喚醒。
謂之「總匯」,即囊括集成。「我們編纂人員力求見前人之未見,錄前人之未錄,發前人之未發。」王志民說,在此之前,各地也都有一些類似地方文化選集類的圖書成果出版,而此套《總匯》則是要求超越性,要集大成,做到人無我有。
「我們的數據來源,一是類書中收錄的,比如《全唐詩》《全宋詞》等。我們編撰的體例和分工要求每個地方的編撰人員,必須把所有的書再查一遍,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王志民特別感謝來自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齊文化研究院、中國孟子研究院等1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50餘位學者,是他們歷時五年的辛勤付出,才完成這一重大學術工程。
「為了提高《總匯》的權威性,我們高度重視文獻來源的原始性,儘可能不依據電子版資料。所搜集的文獻儘可能採用經過整理的權威版本。」王志民介紹道。
「還有不同時期、地域文人的別集。要想了解某個朝代,不論是不是名人的詩歌,越是平凡可能越珍貴。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寒門學士、商人、遊俠,要把他們不同視角的作品收集起來。很多是沉埋在歷史深處,未曾見天日的作品,我們都極力去尋訪,甚至深入明清文人的日記裡,文化世家的家譜中。」王志民說,「還有摩崖石刻、廟宇碑刻等。在齊魯各地,有不少沒人收錄過的詩歌石刻,沒人去整理。這次我們就把散落在各地的這部分詩歌,按照標準收錄下來了。」
在具體工作展開當中,編纂組強調「撒網捕魚」,在文獻的使用上擴大視野,堅持「以中為主,兼顧域外」。如煙臺卷的編纂過程中,工作人員特別關注了域外相關文獻資料。像明代朝鮮使臣,他們由海上循長山列島到蓬萊登陸,經龍口、萊州等地北上、進京,隊伍龐大,人數眾多,時間也非常長。在此過程中,他們常常是以日記和詩歌的形式記錄和描寫沿途的山水風景、人文景觀、民族風情、農業耕作、熱情好客、事由惆悵等。這些詩歌也是搜集整理的對象。「最終,工作人員通過對韓國現存古代文獻的搜集,選取了其中200多首詩歌收錄在《總匯》之中。」王志民說。
各地文化皆有自己的知識譜系。有些地方在先秦時期還比較重要,但後來逐漸衰敗了。齊魯文化的特點是從古到今,長盛不衰,自成譜系。這是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譜系。《歷代詩詠齊魯總匯》將它展現了出來。
王志民說,將時間、地點用詩歌的形式串聯起來,更能看清齊魯文化的脈絡。「齊魯文化,確實值得窮其一生來研究。這二十年來,我把全部精力用在齊魯文化的研究和開拓上。齊魯文化不一樣,山東是特殊的。孔子只能誕生在山東,只有齊魯的沃土才能培養出像孔子這樣的參天大樹。」王志民說。
20多年來,王志民先是編選《齊魯文化通史》,縱向梳理齊魯文化的脈絡;之後,他又主編《齊魯歷史文化叢書》(全套100冊),收錄歷史人物、文化典籍、歷史現象、歷史名人等,挖掘齊魯文化的閃光點;後來,編纂《山東區域文化通覽》叢書,由點到面地講述山東各地的文化;再後來,他深感優秀傳統文化中家族、家風的重要性,編纂《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我還牽頭進行了山東歷史文化遺址現狀與保護研究,以及《孟子文獻集成》的編纂工作。這幾年編纂齊魯古詩詞,我更感到需要深入挖掘齊魯文化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王志民說。
讓讀者找到自己的鄉愁
詩詞是經,詩人是緯,詩人們用詩詞織就一幅齊魯文化的恢弘畫卷。
反觀整理出來的詩歌,王志民頗為感慨。「詩歌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開拓了齊魯文化研究的領域。這次收錄的詩作的作者來自不同階層,有相當多是外省人來山東留下的作品。在中國歷史上,區域、家族對文人的影響,在南北方的體現是不一樣的。實際上,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用不同視角觀照齊魯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人們可以從詩歌中更深入、具體地認識齊魯文化輝煌燦爛的發展歷程,這樣反過來還有利於齊魯文化走出去。」
詩歌最能打動人心和塑造靈魂。通過詩歌對故鄉山水風景、人文景觀、風俗民情的描寫和歌詠,能夠喚起人們對家鄉山水、民情、人物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很多詩歌一直是活的,在民間的口頭相授中。有的平民詩人,寫自己的村子的情況,這種詩詞太珍貴了,是絕無僅有的資料。雖然詩歌是形象化的作品,但通過這個窗口,能讓我們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王志民說。
詩言志。「從詩歌中,我們還看到歷史上山東人的文化面貌,看到他們的精氣神,為我們提供豐富、直接的文化營養。」王志民說,「這次的整理對於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提供了厚實的文化基礎。現在有的地方,為了旅遊開發,重修不少建築,但有些缺乏依據,甚至無中生有造假。通過這次總匯,在文人詩歌中,能更細緻地認識當時面貌,提供多角度的參考,為修復提供依據。」
在古今中國,縣域是最接地氣的文化層面,以縣域為基本單位的地方文化建設具有更廣泛、更根本的意義和價值。然而在現實的文化建設當中,多地對於以縣域為基本單位的地方文化缺少認知。有人會覺得是身在此山中,茫然無所知,從而使鄉情、鄉愁失去了根系。
「《總匯》的編輯是以縣級為基本單位,從古代典籍方志、譜牒碑刻中廣泛地收集、分類、編輯。通過這些詩歌作品的描寫、歌詠,重現和聚合了一個地方的文化風景,讓讀者找到自己的鄉愁,也為以縣域為單位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珍貴的基礎性文獻。」王志民說。
越是本地產生的文化,越有認同和歸屬感。「我現在已經在想,在『十四五』期間,做一些普及化的工作,比如精選詩歌總匯裡面作品,進行注釋、鑑賞、分析,讓老百姓能看懂;包括讓這些詩歌走進課堂,進一步培養中小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懷等。」王志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