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當中有雲:"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戰場形式瞬息萬變,能夠主動適應戰場環境,出其不意,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就能夠最大程度上取得勝利。在我黨歷史之中,長徵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渡赤水是偉人復出後的第一戰,在國民政府幾十萬大軍的圍困之下,偉人採取靈活的戰術方法,與國民政府軍隊開展運動戰,是中國工農紅軍取得長徵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這一戰被西點軍校列入教材,那麼美國人都作何評價呢?
一:決策失誤,生死存亡之際
在錯誤指揮之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中央紅軍不得已開始了戰略性轉移。在長徵初期,左傾教條主義依舊嚴重影響紅軍的戰略決策。
湘江戰役當中,中國工農紅軍損失高達五萬人,中央紅軍從八萬銳減到三萬人,而距離長徵目的地何在還有千裡,為此中央紅軍上下蔓延著一股悲觀失望的氣息。就是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之下,李德還堅持原計劃向詳細進軍,無疑於要將中央紅軍覆滅的深淵。
當時的中央軍委聽從偉人等人的建議,決定往敵軍力量較為薄弱的貴州地區進軍。並且在貴州遵義召開黨內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束縛,決定由偉人輔佐總理指揮軍事行動,實際上的指揮者就是偉人。
雖然偉人的復出給我黨帶來了希望,但是遵義會議之後,擺在我黨面前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國民政府大軍壓境,稍有不慎中央紅軍就可能全軍覆沒。
二:大軍壓境,四渡赤水
蔣為了徹底將中央紅軍留在貴州一舉消滅,調集了數十萬大軍,從多個方面向中央紅軍發起進攻。蔣不僅僅調集了薛嶽兵團以及所有的黔軍,還調動四川、湖南、廣西地區的軍隊向遵義地區發起進攻。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當時的中央軍委決定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與四川地區的紅四方面軍發起反攻,如果渡江失敗則留在川南,伺機而動,北渡金沙江,國共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
1935年1月19日起,中央紅軍兵分三路從遵義出發,開始突圍行動,國民政府軍隊乘機佔領遵義,與此同時中央紅軍擊潰駐守在土城的軍隊,佔領了土城。國民政府軍隊隨後增援土城地區,準備一舉奪回土城。
經過中央紅軍的一番苦戰之後,擊潰了川軍四個旅的軍隊。偉人敏銳的意識到國民政府軍隊會調集重兵圍城,而土城不利於紅軍的轉移,出於長遠戰略考慮,偉人當即決定放棄土城,西渡赤水,伺機而動。
在中央紅軍成功渡過赤水之後,並沒有繼續向西進軍,經過當時的中央軍委研究後決定,中央紅軍再次東渡赤水,回軍遵義城。
當時的遵義守軍沒有想到中央紅軍還會再次回來,遵義地區的守備力量相當薄弱,紅軍一鼓作氣奪回遵義城,打國民政府軍隊一個措手不及。
當國民政府軍隊得知中央紅軍戰略遵義後,急忙調集軍隊準備圍困紅軍於遵義城之下,不料偉人準主動出擊,殲滅國民政府軍隊共計兩個師八個團,是長徵途中取得的最大一場勝利。
隨後國民政府軍隊再次來犯中央紅軍當機立斷撤出遵義地區,並沒有因為一時的勝利而衝昏頭腦,依舊保持冷靜頭腦,再一次西渡赤水,伺機而動。隨後中央紅軍趁貴陽地區守備力量薄弱之時,佯攻貴陽,蔣大驚失色,急忙命令國民政府軍隊回援貴陽。
不曾想,這只不過是偉人的金蟬脫殼之計,當國民政府軍隊急忙回師之時,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早已經渡過金沙江,逃出生天。這一戰堪稱戰爭史上的典範,採取靈活的戰術擺脫重兵圍困,使得中央紅軍轉危為安。
三:經典一戰,列入教材
中央紅軍巧妙的躲開國民政府軍隊的圍追堵截令當時的不少人都驚嘆不已。
當時的國民政府軍隊的一個旅長李清獻曾經評價道:"蔣經常被紅軍牽著鼻子走,蔣的嘴,我們的腿,紅軍靈活機動的戰術常常使得國民政府手忙腳亂,加上蔣亂指揮,導致國民政府軍隊空有重兵,卻無處發力"。
甚至連蔣本人在日記當中也大發感慨:"我軍各部遲滯呆笨,被其玩弄欺詐,殊為一生用兵莫大之恥辱。"由此可見四渡赤水一戰令對手是心服口服。
不僅僅國民政府軍隊對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有著極高的評價,就連美國人對這一戰也是推崇備至,那他們是如何評論的?
美國的第一所軍事學校西點軍校,被譽為"美國高級軍官的搖籃",在美國享有極高的聲譽。
就是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軍事院校,對於中央紅軍四渡赤水這一戰是推崇備至,將其當成西點軍校的教學案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還將其列入教材當下供美國人研究。由此可見美國人對於這一戰也是極為推崇的。
四:"老對手"美國人的評價
不僅僅美國的軍事院校對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一戰推崇備至,而且有不少美國人對這一戰也是頗感興趣。
首先,我們來看美國著名作家、記者索爾茲伯裡對於這一戰的評價,索爾茲伯裡在《長徵——前所未有的故事》當中評價稱:"要重新繪出偉人當年反覆穿越貴州的路線是極為困難的。"
"當年蔣的指揮官尚且搞不清楚,如今的我們依舊也難以捉摸紅軍的想法,甚至連紅軍的官兵也時常搞不清楚自己在幹些什麼,從這一點來看偉人是當之無愧的軍事天才"。索爾茲伯裡的這番話對偉人的指揮藝術可以說的推崇備至,對其大加讚賞。
同樣身為美國作家的史沫特萊,也在《偉大的道路》一書當中高度評價長徵稱:"事實、數字以及千山萬水都不足以說明紅軍長徵的偉大歷史意義,長徵是革命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史詩。"
她在談及四渡赤水一戰當中也曾經說到"這必將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這一戰史沫特萊對於中央紅軍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紅軍指揮官高超的指揮藝術深感敬佩。
無獨有偶,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當中對於這一戰也是著重描繪:"不管你們對紅軍有什麼看法,但是不得不承認,紅軍的長徵是世界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功績之一,他們在長徵當中靈活機動將對手遠遠的甩在身後,在困境之中依舊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
由此可見,美國人對於我黨的長徵是推崇備至的,四渡赤水一戰更是一掃之前失敗的陰霾,重整旗鼓。
五:四渡赤水之戰的評價為何會如此之高
從上面的敘述當中可知,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美國人對於四渡赤水一戰都是有著極高的評價,高度評價的背後又隱藏哪些原因呢?
首先,四渡赤水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之前,紅軍的士氣可以說是跌落到了一個冰點,重兵圍困,不僅僅武器裝備相對落後,而且在人數上有著極大的差距。
當時的蔣可謂是信心滿滿要將中央紅軍"絞殺"於西南地區,但是就是在敵我雙方如此巨大的差距之下,依舊讓中央紅軍逃出生天,不僅僅鼓舞了士氣,而且還再一次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以少勝多的戰役無論是在哪一個時期都是值得被推崇的。
其次,是中央紅軍在四渡赤水一戰當中所表現出高度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戰爭形式瞬息萬變,唯有靈活應變才能夠最大程度的取得勝利。
四渡赤水一戰當中,瞞天過海,四渡赤水,將數十萬大軍玩弄於鼓掌中,讓蔣視為一生用兵最大之恥辱。這種戰爭的權變精神值得學習和欽佩。
最後,是四渡赤水一戰當中紅軍表現出極大的毅力,中央紅軍不僅僅要面對國民政府軍隊的圍追堵截,而且還時常面臨補給不足的情景,四渡赤水之前,紅軍早已經是疲憊不堪。
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之下,紅軍表現出極大的毅力,在短時間內四渡赤水,穿梭於雲貴高原之中,紅軍基本上是靠兩條腿完成四渡赤水的任務的,其機動性遠不如國民政府軍隊。
而就是在這種人困馬乏的情況之下,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和紅軍上下所表現出來的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長徵的勝利來之不易,四渡赤水之戰直接奠定勝利的基礎,這一戰是紅軍上下共同女郎的結果,是難以複製的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