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四渡赤水,屢出奇兵。烏江天險,凌雲飛渡。百裡奔襲,飛奪瀘定,兵臨貴陽,劍指昆明。敵人追擊,不知所云。我軍妙算,乘勝而出。調虎離山,北襲金沙。用兵如神,跳出包圍。
背景: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一舉攻克了黔北重鎮遵義,並在這裡召開了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糾正了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
而此時,蔣介石聽說,紅軍突破烏江,進佔遵義,大為震驚,急調周混元、吳奇偉、薛嶽等部和川黔滇湘及桂軍一部共約14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中央紅軍的集結地遵義-桐梓一線逼近包圍。為擺脫險境,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北渡長江,前往川南與四川的紅四方面軍會合。然在土城、青槓坡戰役中與敵川軍戰爭膠著,未取得戰爭預期,在這樣的形勢之下,開始了一渡赤水,為四渡赤水拉開了帷幕。此時的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差距太大。
——軍事力量的差距。紅軍在扎西進行了整編。全軍除幹部團,共編為 16 個團, 紅一軍團縮編為 2 個師 6 個團,紅三軍團縮編為 4 個團,紅五、紅九軍團各編為 3 個團。國民黨軍有周渾元、吳奇偉兩部8個師,湘軍3個師,滇軍3個旅,川軍12個旅,桂軍3個師,黔軍3個師,共有148個團約40萬人的兵力。
——武器裝備的差距。長徵開始時,中央紅軍總人數為8.68萬人,僅裝備步馬槍29153支,山炮、迫擊炮38門、少量炮彈,重機槍357挺,輕機槍322挺,手槍3141支,衝鋒鎗271支,武器裝配率不及40%。
僅能以攜帶梭鏢6101根、大刀882把作為補充。槍炮彈也嚴重不足,攜步槍彈141.8萬發,平均每支槍40多發;機槍彈22.3萬發。強渡湘江後,人員銳減,彈藥消耗也極大,在四渡赤水前,紅軍的兵力在3萬左右,可用的槍枝彈藥極為有限。
據記載當時彭德懷率第3、5軍團迎戰郭勳祺部。第3、5軍團有5000人,連一發炮彈都沒有,每個戰士也只有3發子彈。
長徵期間,國民黨中央軍每個連步兵連配有輕機槍9挺,每營有一個裝備6挺重機槍的重機槍連,還有一個配炮2門的營屬迫擊炮排。各地方部隊也是彈藥充足,補給充足。同時國民黨還配有飛機,有著充分的空中優勢。
——後勤保障的差距。中央紅軍離開根據地,從圍追堵截的敵人手中繳獲就成了武器彈藥補充的唯一途徑。國民黨有著完備的軍工生產製造能力 ,完備的後勤保障體系。
——危機四伏。遵義會議後,國民黨蔣介石調動周渾元、吳奇偉縱隊,王家烈的黔軍,劉湘的川軍,龍雲的滇軍,共計40萬大軍,分別向我軍集結地遵義—桐梓一線逼近,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在赤水河以東,桐梓以西,習水以南,仁懷以北地帶。
——擺脫敵人迫在眉睫。自1934年紅軍長徵以來,紅軍四處顛簸,一路被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紅軍士氣低落,此時如何脫離困境,鼓舞士氣成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渡赤水的經過。
一渡赤水——土城戰役失利拉開四渡赤水序幕
1935 年 1 月 29 日拂曉前,我軍除以少數部隊阻擊敵人外,主力分三路從猿猴場 ( 今元厚 ) 、土城南北地區西渡赤水河,向古藺、敘永地區前進。川敵立即以 8 個旅分路向我追截,以 4 個旅沿長江兩岸布防;薛嶽兵團和黔敵也從貴州分路向川南追擊;滇敵 3 個旅正向畢節、鎮雄急進,企圖截擊我軍。
2 月 2 日-6日,左、右路縱隊分別收到川敵軍的頑強截擊,我紅軍攻擊不順。
這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鑑於敵人已經加強了長江沿岸防禦,決定暫緩北渡長江計劃,並命令各軍團迅速脫離四川追敵,改向川滇邊的扎西 ( 今威信 ) 地區集結。
我軍進入川滇邊境後,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任龍云為總司令,薛嶽為前敵總指揮,轄 4 個縱隊,以吳奇偉部 4 個師為第一縱隊;周渾元部 4 個師為第二縱隊;滇軍孫渡部 4 個旅為第三縱隊;黔軍王家烈部 5 個師為第四縱隊,與川軍潘文華部一起,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
二渡赤水——避實就虛,再佔遵義
1935 年 2 月 9 日,中央紅軍在扎西地區集結完畢。這時,敵人孫渡縱隊和川軍潘文華部分別從南北西面迫近扎西,周渾元縱隊主力正從黔西,大定地區向古藺、敘永方向追擊。為了迅速脫離川、滇兩敵之側擊,中革軍委於 10 日決定迅速東渡赤水河,向敵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進攻,以開展戰局。 於 18 日同至 21 日分別由太平渡、二郎灘東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區急進。
我軍二渡赤水河,回師黔北,完全出敵意外。川敵 3 個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東追擊,黔敵急忙抽調遵義及其附近的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第一縱隊之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師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開進,企圖阻止並圍殲紅軍於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乘追擊之敵大部尚未到達之際,迅速擊破黔軍的阻攔,佔領婁山關及其以南地區,並再次發起遵義之戰,從而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再戰遵義,是長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充分表現了毛澤東的指揮藝術和紅軍的英勇善戰。這次勝利,鼓舞了全軍士氣,獲得了物資補充,打擊了敵人,特別是打擊了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囂張氣焰,使我軍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機會。
三渡赤水——聲東擊西,牽著敵人鼻子走
敵吳奇偉縱隊遭到沉重打擊後,蔣介石急忙於 1935 年 3 月 2 日由漢口飛往重慶,親自策劃新的圍攻以阻止我軍東渡烏江。 5 日,蔣介石發現我軍西移後,又改以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實行南北夾擊,企圖圍殲我軍於遵義、鴨溪狹小地區。
1935 年 3 月 5 日以後,我軍根據中革軍委的決定,以紅九軍團在桐粹、遵義地區吸引川敵向東,主力由遵義地區西進自臘坎、長幹山,尋殲敵人第二縱隊,未能得手。
3 月 16 日,中央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在茅臺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藺、敘永方向攻進。
四渡赤水——誘敵上鉤,跳出敵軍包圍圈
在國民黨軍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況下,毛澤東等決定,乘敵不備折兵向東,在赤水河東岸尋機殲敵。為迷惑國民黨軍,紅1軍團1個團大張旗鼓地向古藺前進,誘敵向西;1935年3月22日我軍的右路縱隊由太平渡、馬場渡過赤水河,左路縱隊由二郎灘渡過赤水河。接著向貴陽方向前進。
這時,蔣介石正在貴陽,貴陽城裡守備空虛。我軍沿公路直下,威逼貴陽,使蔣介石驚恐萬分,以為我軍要攻打貴陽,急忙調重兵回防貴陽。
當各路敵軍回防貴陽時,我軍出敵不意,繞過貴陽,進入開陽境內,蔣介石估計紅軍要東進湖南與紅二方面軍回合,便調動湘軍兩個師、桂軍第七軍廖磊部到平越,中央軍十五師王棟原部到石頁防守。
當毛澤東同志看到敵軍變更了部署,便命令我軍加強佯攻,擺開東進態勢,促使敵人向東移動。而我軍在楓香壩一帶集結後,迅速轉兵貴陽。我軍行動神速,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之外,蔣介石見我軍進到羊宜,大有進攻貴陽之勢,慌忙發出急電,令要滇軍孫渡部馳援貴陽。
在順利調出滇軍孫渡部後,雲南空虛,中央紅軍主力轉兵直入雲南境內,擺開攻打昆明的架勢。蔣介石則將金沙江守敵回調昆明,這就為北渡金沙江創造了機會。中央紅軍迅速折兵北上,並於5月9日,在皎平渡、洪門渡渡過金沙江。與此同時,活動在烏江以北地區的紅9軍團,也從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渡過金沙江。
四渡赤水,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毛澤東同志以高超的機動靈活的軍事指揮藝術,指揮中央紅軍與1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進行周旋,從而使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四渡赤水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轉折中的奠基之戰。
——對四渡赤水戰役,外國人和國民黨當事人的評價甚高
時任國民黨16軍53師159旅旅長李清獻說:「當時蔣介石卻往往為紅軍所誤。紅軍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敏捷果斷的作戰行動,常使用國民黨軍手忙腳亂,莫知所措。所謂『蔣的嘴,我們的腿』,意思就是說,蔣介石一開始瞎指揮,我們官兵的兩條腿就要吃苦頭。」
時任國民黨「追剿」軍第三縱隊指揮官的孫渡說:「我率領全縱隊向貴陽以東出尾追,不料紅軍進至龍裡地區,突然回頭向龍裡前進,……而我部隊受到突如其來的遭遇戰,搞得手忙腳亂。我在貴陽以東觀音山黃泥哨跳車逃跑,幾乎被活捉。」
時為滇軍第二旅4團二營八連長的劉國舉說:「一般下級軍官和士兵怨氣衝天,都紛紛議論說:跑來跑去,對紅軍堵也堵不住,圍也不圍不著,追也追不上,晝夜奔跑,把兩腿都跑腫了,連紅軍什麼樣兒也沒看到。」
時為國民黨第3縱隊第2旅長的恩溥說:「急行軍旋磨打圈,有時早晨得令兼程往東,夜間忽奉令兼程往西。縱隊司令部就往返瓢兒井3次之多……這一階段連紅軍的影子都未見著」。
蔣介石在日記中大加感嘆:「我軍各部遲滯呆笨,被其玩弄欺詐,殊為一生用兵莫大之恥辱。」
滇軍將領說:「共軍拐個彎,我們跑斷腿」;
中央軍將領說:「追,追,追,一直追死自己為止」;
黔軍將領認為是:「磨盤戰術,出奇制勝」;
川軍將領則說:共軍是「神出鬼沒」。
《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記者索爾茲伯裡所說:「要重新畫出毛澤東反覆穿越貴州的複雜路線是不容易的。當年蔣介石的指揮官弄不清,今天讀者們要弄清也同樣困難,甚至紅軍官兵自己也常常不明白自己在幹什麼。但現在看來,毛澤東的指揮確是天才」。
美國女記者在《偉大的道路》的作者史沫特萊,飽含熱情地對長徵作了高度的評價說:事實、數字和一路上千山萬水的名稱,都不足以說明紅軍長徵的歷史意義,更不能描繪出參加長徵的紅軍的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以及他們所受的苦難。她高度評價「長徵是革命戰爭史上的偉大史詩」。
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評價說:「不論你對紅軍有什麼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麼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徵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績之一。」
從這些當年作戰對手的感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毛澤東以高超的機動靈活的軍事指揮藝術,指揮中央紅軍與1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進行周旋,穿插迂迴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縱橫馳聘於川滇黔地區,巧妙地牽制、調動、打擊國民黨軍,使國民黨軍疲於奔命。
四渡赤水如今已被許多國家的軍事院校當作經典的教材。尤其是四渡赤水更是美國西點軍校的重要教學案例,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