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點軍校列入教材的四渡赤水,看外國人和國民黨是如何評價的?

2020-12-15 剪影集結號

前言:四渡赤水,屢出奇兵。烏江天險,凌雲飛渡。百裡奔襲,飛奪瀘定,兵臨貴陽,劍指昆明。敵人追擊,不知所云。我軍妙算,乘勝而出。調虎離山,北襲金沙。用兵如神,跳出包圍。

背景: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一舉攻克了黔北重鎮遵義,並在這裡召開了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糾正了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

而此時,蔣介石聽說,紅軍突破烏江,進佔遵義,大為震驚,急調周混元、吳奇偉、薛嶽等部和川黔滇湘及桂軍一部共約14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中央紅軍的集結地遵義-桐梓一線逼近包圍。為擺脫險境,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北渡長江,前往川南與四川的紅四方面軍會合。然在土城、青槓坡戰役中與敵川軍戰爭膠著,未取得戰爭預期,在這樣的形勢之下,開始了一渡赤水,為四渡赤水拉開了帷幕。此時的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差距太大。

——軍事力量的差距。紅軍在扎西進行了整編。全軍除幹部團,共編為 16 個團, 紅一軍團縮編為 2 個師 6 個團,紅三軍團縮編為 4 個團,紅五、紅九軍團各編為 3 個團。國民黨軍有周渾元、吳奇偉兩部8個師,湘軍3個師,滇軍3個旅,川軍12個旅,桂軍3個師,黔軍3個師,共有148個團約40萬人的兵力。

紅軍正在偵查敵情

——武器裝備的差距。長徵開始時,中央紅軍總人數為8.68萬人,僅裝備步馬槍29153支,山炮、迫擊炮38門、少量炮彈,重機槍357挺,輕機槍322挺,手槍3141支,衝鋒鎗271支,武器裝配率不及40%。

僅能以攜帶梭鏢6101根、大刀882把作為補充。槍炮彈也嚴重不足,攜步槍彈141.8萬發,平均每支槍40多發;機槍彈22.3萬發。強渡湘江後,人員銳減,彈藥消耗也極大,在四渡赤水前,紅軍的兵力在3萬左右,可用的槍枝彈藥極為有限。

老套筒即初bai期的漢陽造步槍

據記載當時彭德懷率第3、5軍團迎戰郭勳祺部。第3、5軍團有5000人,連一發炮彈都沒有,每個戰士也只有3發子彈。

長徵期間,國民黨中央軍每個連步兵連配有輕機槍9挺,每營有一個裝備6挺重機槍的重機槍連,還有一個配炮2門的營屬迫擊炮排。各地方部隊也是彈藥充足,補給充足。同時國民黨還配有飛機,有著充分的空中優勢。

——後勤保障的差距。中央紅軍離開根據地,從圍追堵截的敵人手中繳獲就成了武器彈藥補充的唯一途徑。國民黨有著完備的軍工生產製造能力 ,完備的後勤保障體系。

——危機四伏。遵義會議後,國民黨蔣介石調動周渾元、吳奇偉縱隊,王家烈的黔軍,劉湘的川軍,龍雲的滇軍,共計40萬大軍,分別向我軍集結地遵義—桐梓一線逼近,企圖將中央紅軍消滅在赤水河以東,桐梓以西,習水以南,仁懷以北地帶。

——擺脫敵人迫在眉睫。自1934年紅軍長徵以來,紅軍四處顛簸,一路被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紅軍士氣低落,此時如何脫離困境,鼓舞士氣成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渡赤水的經過。

一渡赤水——土城戰役失利拉開四渡赤水序幕

1935 年 1 月 29 日拂曉前,我軍除以少數部隊阻擊敵人外,主力分三路從猿猴場 ( 今元厚 ) 、土城南北地區西渡赤水河,向古藺、敘永地區前進。川敵立即以 8 個旅分路向我追截,以 4 個旅沿長江兩岸布防;薛嶽兵團和黔敵也從貴州分路向川南追擊;滇敵 3 個旅正向畢節、鎮雄急進,企圖截擊我軍。

2 月 2 日-6日,左、右路縱隊分別收到川敵軍的頑強截擊,我紅軍攻擊不順。

這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鑑於敵人已經加強了長江沿岸防禦,決定暫緩北渡長江計劃,並命令各軍團迅速脫離四川追敵,改向川滇邊的扎西 ( 今威信 ) 地區集結。

我軍進入川滇邊境後,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任龍云為總司令,薛嶽為前敵總指揮,轄 4 個縱隊,以吳奇偉部 4 個師為第一縱隊;周渾元部 4 個師為第二縱隊;滇軍孫渡部 4 個旅為第三縱隊;黔軍王家烈部 5 個師為第四縱隊,與川軍潘文華部一起,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

二渡赤水——避實就虛,再佔遵義

1935 年 2 月 9 日,中央紅軍在扎西地區集結完畢。這時,敵人孫渡縱隊和川軍潘文華部分別從南北西面迫近扎西,周渾元縱隊主力正從黔西,大定地區向古藺、敘永方向追擊。為了迅速脫離川、滇兩敵之側擊,中革軍委於 10 日決定迅速東渡赤水河,向敵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進攻,以開展戰局。 於 18 日同至 21 日分別由太平渡、二郎灘東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區急進。

我軍二渡赤水河,回師黔北,完全出敵意外。川敵 3 個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東追擊,黔敵急忙抽調遵義及其附近的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第一縱隊之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師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開進,企圖阻止並圍殲紅軍於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乘追擊之敵大部尚未到達之際,迅速擊破黔軍的阻攔,佔領婁山關及其以南地區,並再次發起遵義之戰,從而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再戰遵義,是長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充分表現了毛澤東的指揮藝術和紅軍的英勇善戰。這次勝利,鼓舞了全軍士氣,獲得了物資補充,打擊了敵人,特別是打擊了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囂張氣焰,使我軍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機會。

三渡赤水——聲東擊西,牽著敵人鼻子走

敵吳奇偉縱隊遭到沉重打擊後,蔣介石急忙於 1935 年 3 月 2 日由漢口飛往重慶,親自策劃新的圍攻以阻止我軍東渡烏江。 5 日,蔣介石發現我軍西移後,又改以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實行南北夾擊,企圖圍殲我軍於遵義、鴨溪狹小地區。

1935 年 3 月 5 日以後,我軍根據中革軍委的決定,以紅九軍團在桐粹、遵義地區吸引川敵向東,主力由遵義地區西進自臘坎、長幹山,尋殲敵人第二縱隊,未能得手。

3 月 16 日,中央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在茅臺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古藺、敘永方向攻進。

四渡赤水——誘敵上鉤,跳出敵軍包圍圈

在國民黨軍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況下,毛澤東等決定,乘敵不備折兵向東,在赤水河東岸尋機殲敵。為迷惑國民黨軍,紅1軍團1個團大張旗鼓地向古藺前進,誘敵向西;1935年3月22日我軍的右路縱隊由太平渡、馬場渡過赤水河,左路縱隊由二郎灘渡過赤水河。接著向貴陽方向前進。

這時,蔣介石正在貴陽,貴陽城裡守備空虛。我軍沿公路直下,威逼貴陽,使蔣介石驚恐萬分,以為我軍要攻打貴陽,急忙調重兵回防貴陽。

當各路敵軍回防貴陽時,我軍出敵不意,繞過貴陽,進入開陽境內,蔣介石估計紅軍要東進湖南與紅二方面軍回合,便調動湘軍兩個師、桂軍第七軍廖磊部到平越,中央軍十五師王棟原部到石頁防守。

當毛澤東同志看到敵軍變更了部署,便命令我軍加強佯攻,擺開東進態勢,促使敵人向東移動。而我軍在楓香壩一帶集結後,迅速轉兵貴陽。我軍行動神速,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之外,蔣介石見我軍進到羊宜,大有進攻貴陽之勢,慌忙發出急電,令要滇軍孫渡部馳援貴陽。

在順利調出滇軍孫渡部後,雲南空虛,中央紅軍主力轉兵直入雲南境內,擺開攻打昆明的架勢。蔣介石則將金沙江守敵回調昆明,這就為北渡金沙江創造了機會。中央紅軍迅速折兵北上,並於5月9日,在皎平渡、洪門渡渡過金沙江。與此同時,活動在烏江以北地區的紅9軍團,也從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渡過金沙江。

四渡赤水,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毛澤東同志以高超的機動靈活的軍事指揮藝術,指揮中央紅軍與1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進行周旋,從而使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四渡赤水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轉折中的奠基之戰。

——對四渡赤水戰役,外國人和國民黨當事人的評價甚高

時任國民黨16軍53師159旅旅長李清獻說:「當時蔣介石卻往往為紅軍所誤。紅軍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敏捷果斷的作戰行動,常使用國民黨軍手忙腳亂,莫知所措。所謂『蔣的嘴,我們的腿』,意思就是說,蔣介石一開始瞎指揮,我們官兵的兩條腿就要吃苦頭。」

時任國民黨「追剿」軍第三縱隊指揮官的孫渡說:「我率領全縱隊向貴陽以東出尾追,不料紅軍進至龍裡地區,突然回頭向龍裡前進,……而我部隊受到突如其來的遭遇戰,搞得手忙腳亂。我在貴陽以東觀音山黃泥哨跳車逃跑,幾乎被活捉。」

時為滇軍第二旅4團二營八連長的劉國舉說:「一般下級軍官和士兵怨氣衝天,都紛紛議論說:跑來跑去,對紅軍堵也堵不住,圍也不圍不著,追也追不上,晝夜奔跑,把兩腿都跑腫了,連紅軍什麼樣兒也沒看到。」

時為國民黨第3縱隊第2旅長的恩溥說:「急行軍旋磨打圈,有時早晨得令兼程往東,夜間忽奉令兼程往西。縱隊司令部就往返瓢兒井3次之多……這一階段連紅軍的影子都未見著」。

蔣介石在日記中大加感嘆:「我軍各部遲滯呆笨,被其玩弄欺詐,殊為一生用兵莫大之恥辱。」

滇軍將領說:「共軍拐個彎,我們跑斷腿」;

中央軍將領說:「追,追,追,一直追死自己為止」;

黔軍將領認為是:「磨盤戰術,出奇制勝」;

川軍將領則說:共軍是「神出鬼沒」。

《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記者索爾茲伯裡所說:「要重新畫出毛澤東反覆穿越貴州的複雜路線是不容易的。當年蔣介石的指揮官弄不清,今天讀者們要弄清也同樣困難,甚至紅軍官兵自己也常常不明白自己在幹什麼。但現在看來,毛澤東的指揮確是天才」。

美國女記者在《偉大的道路》的作者史沫特萊,飽含熱情地對長徵作了高度的評價說:事實、數字和一路上千山萬水的名稱,都不足以說明紅軍長徵的歷史意義,更不能描繪出參加長徵的紅軍的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以及他們所受的苦難。她高度評價「長徵是革命戰爭史上的偉大史詩」。

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評價說:「不論你對紅軍有什麼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麼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徵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績之一。」

從這些當年作戰對手的感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毛澤東以高超的機動靈活的軍事指揮藝術,指揮中央紅軍與1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進行周旋,穿插迂迴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縱橫馳聘於川滇黔地區,巧妙地牽制、調動、打擊國民黨軍,使國民黨軍疲於奔命。

四渡赤水如今已被許多國家的軍事院校當作經典的教材。尤其是四渡赤水更是美國西點軍校的重要教學案例,沿用至今。

相關焦點

  • 戰爭史典範四渡赤水,被西點軍校列入教材,美國人都作何評價?
    四渡赤水是偉人復出後的第一戰,在國民政府幾十萬大軍的圍困之下,偉人採取靈活的戰術方法,與國民政府軍隊開展運動戰,是中國工農紅軍取得長徵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這一戰被西點軍校列入教材,那麼美國人都作何評價呢?
  • 長徵途中精彩的軍事戰略,四渡赤水出奇兵,紅軍的四渡赤水在何時
    大家一定都唱過這句經典的紅歌歌詞「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吧,四渡赤水可以說是紅軍長徵途中以少勝多的精彩軍事行動,是毛主席最精彩的軍事戰略。那麼,紅軍的四渡赤水都在哪裡渡過赤水河的呢?我們先來看看紅軍四渡赤水的背景。
  • 四渡赤水 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紅色經典史詩《長徵組歌》的第四曲。歌詞表現毛主席用兵如神,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中央紅軍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敵人重兵集團之間,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    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0周年紀念日。
  • 四渡赤水出奇兵
    紀念館內的「四渡赤水」大型雕塑。■ 深圳特區報記者 嚴俊偉 文/圖「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長徵組歌》中的這兩句歌詞耳熟能詳。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長徵中,在貴州、四川、雲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也是遵義會議毛澤東進入決策核心後指揮的第一個戰役。這是一場3萬人對40萬人的懸殊較量,毛澤東根據敵情的變化靈活用兵,促使敵我強弱轉化,並通過「調虎離山「」贏得了勝利,四渡赤水從此成為了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 兩位偉人動情回憶三渡赤水,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動人故事
    這裡是古鎮中心的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廣場,廣場一角有土城博物館的介紹。赤水河畔的習水縣土城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千年文化歷史、四渡赤水厚重積澱與獨特的地域文化交相輝映。近年來,我們以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文化內涵為核心,以地域文化為重點,以其他文化為補充,陸續建起了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紅軍紀念館、貴州航運博物館等一系列的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
  • 四渡赤水中誰發揮的作用最大?有人說:那都是情報的功勞
    作者:coco侃歷史引言: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轉危為安的一場重要戰役,其改變了中央紅軍長久以來被國民黨圍追堵截的局面。那麼毛主席在四渡赤水中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四渡赤水能成功到底是毛澤東的軍事才能發揮作用還是情報發揮了作用呢?毛主席之所以能夠在重重包圍的國民黨軍中自由穿插,最終締造了經典的四渡赤水戰役,帶領紅軍跳出包圍圈,當然離不開情報工作了。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如果按照河流的流向,到了赤水,離瀘州距長江已經很近了,但根據採訪的安排,我們是先完成畢節、遵義的採訪,再轉戰四川。去太平古渡,我們還得從赤水河的下遊往回走,等於又走了一次元厚和土城,再渡過赤水。這種路線,有點當年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感覺。讓我最為高興的是,我們今天的採訪團成員全部集中,在太平渡口勝利會師。
  • 看懂四渡赤水,領導力上一個臺階
    草鞋沒樣,邊打邊像如果我們還原一下四渡赤水整個戰役的經過,就會發現,四渡赤水並不是事先設計出來的。一渡赤水的時候沒有想到要二渡,二渡赤水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要三渡。但是,三渡赤水的時候想到了四渡。可見,四渡赤水是一個不斷試錯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根據環境調整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機動中尋找新的機會的過程。
  • 探秘四渡赤水:毛澤東究竟神在哪裡?(圖)
    赤水河畔情報戰四渡赤水是1935年1月至5月間毛澤東與蔣介石直接指揮各自部隊在黔、川、滇交界地帶進行的一場鬥智鬥勇的殊死較量。除了毛澤東高超的指揮藝術外,還有一個極其關鍵的因素,那就是當年紅軍已經掌握了作為國民黨軍隊最高機密的通訊密碼。1933年秋,廖承志從上海來到紅四方面軍,他帶來了中共中央給紅四方面軍的指示信和一本敵軍密碼破譯法。當年紅四方面軍負責接待廖承志的傅鍾回憶:「那本密碼電報破譯法萬分寶貴,敵軍的兵力部署和行動企圖,我們都了如指掌。
  • 四渡赤水出奇兵,「奇」在哪裡?
    或許,土城戰役的失利也是好事,至少它讓黨和紅軍認識到正確的思想必須落實到行動上,才有意義。這是紅軍四渡赤水舊址:土城渡口(資料照片)。奇兵不「奇」,卻也「奇」四渡赤水打了四場,輸了兩場,毛澤東卻說這是他一生最傑出的作品,為什麼?
  • 看四渡赤水電影,老紅軍笑:王家烈的兵,哪敢和我們拼刺刀
    這場戲,是電影《四渡赤水》中的重頭戲。之後,由於工作需要,也由於蔡繼渭藝術素質的全面提高,他「導兼攝」了《路漫漫》,頗受好評,《四渡赤水》這場重頭戲也就落到他身上了。 對於蔡繼渭來說,拍《四渡赤水》,最難的不是劇本創作,也不是戰爭場面,而是如何塑造好主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選中演技一張白紙的古月來扮演,還是因為他確實比其他特型演員要形似的多。
  • 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習水縣土城古鎮
    遵義習水縣的土城古鎮,是一個因航運而興的古鎮,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土城。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到達的第一時間就去參觀四渡赤水紀念館。四渡赤水紀念館的正門。這裡門票是免費的,憑身份證登記領取就可以。紀念館舊址為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築。分為戰史陳列和輔助陳列兩部分陳列進行。
  • 土城古鎮這個景區不得了,《亮劍》總導演張前傾力打造「四渡赤水出...
    與四渡赤水實景體驗園一牆之隔的遊客中 「四渡赤水」實景體會園為立異體會型紅色旅遊景區,一改傳統紅旅景區以參觀為主的單一形式,在玩法和體會上做了很大的立異
  • 上遊帶你去旅行 | 習水土城 四渡赤水第一渡
    28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在土城親自指揮青槓坡阻擊戰,紅一、三、五軍團和幹部團參加戰鬥,戰鬥十分慘烈。黨的兩代領導核心、共和國三任國家主席、五任國防部長、七大元帥和兩百多位將軍當年親自參加戰鬥,總司令朱德、總參謀長劉伯承親自到前線指揮。下午,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根據敵情變化,決定改變行軍計劃。
  • 貴州土城和丙安鎮:著名的四渡赤水就發生在這裡
    自駕走赤水出來,去茅臺鎮或者遵義,一般都會考慮沿著赤水河,看看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場,這個距離不長,沿途比較有名的四洞溝,赤水瀑布,佛光巖景區,然後就是丙安鎮了。現在土城鎮投入的財力不少,而且對投資回報的期望值比較高,本身可以吸引遊客的東西並不多,氣候,風景都是很一般感受,但是它的門票,旅館的價位都在大城市的檔次上,而且,把追求豪華,大城市後花園作為一個目標了,所以,沒啥可以多看的,一般遊客就只有匆匆而過了。
  • 到習水土城體驗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戰役」
    9月6日,四渡赤水實景實戰體驗園景區在遵義賓館召開景區發布會。「四渡赤水實景實戰體驗園景區」於2019年落地習水土城古鎮,該景區首創的「沉浸式紅色旅遊」引發全場關注。「沉浸式紅色旅遊」以四渡赤水戰役為故事背景,拆分出若干真實歷史劇情,由遊客抽取隨機角色卡,在高度還原1935年真實場景的四渡赤水實景體驗園景區內,重返1935年,參與四渡赤水真實戰役,體驗真槍實彈。目前,有情報戰、物資戰、殲滅戰三種戰爭體驗,更有大型實景實戰演出,重現四渡赤水戰役。
  • 畢業於西點軍校的中國人(上)——他是第一位安葬於西點的外國人
    美國陸軍軍官學校 位於紐約哈德遜河上遊的西點,故俗稱西點軍校。中國籍學生就讀美國軍校為數不少,但榮幸能在美國西點軍校就讀並畢業的僅有八位。抗戰前後,由於國內新制軍校的建立,從此再未有中國學生就讀西點。一.
  • 赤水河畔的千年古鎮,因四渡赤水而馳名,好多人卻沒有來過
    萬裡河山收眼底,一川赤水壯襟懷。四渡赤水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那段歷史不僅僅是在書本中,或者展現在銀幕。它更是長徵路上真實的寫照,是滔滔赤水河上永久的史詩。貴州遵義習水縣的土城古鎮,是一個因航運而興的古鎮,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土城。
  • 紅軍長徵遺址:婁山關、四渡赤水遊記
    聽說「四渡赤水紀念館」在鎮子的西頭,我們加快腳步,從東趕到西,到紀念館門口已是下午4點。紀念館4點半關門,有幾個工作人員在門口衝洗地板,快要關門了。我們趕緊進去。赤水河彎彎繞繞,大體上是由西南往東北方向流入長江,沿岸的土城、太平渡、二郎灘和茅臺鎮,分別是紅軍一渡、二渡、四渡和三渡赤水的地方。
  • 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裡的故事,彭雪楓將軍回憶婁山關之戰
    這裡是古鎮中心的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廣場,廣場一角有土城博物館的介紹。赤水河畔的習水縣土城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千年文化歷史、四渡赤水厚重積澱與獨特的地域文化交相輝映。近年來,我們以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文化內涵為核心,以地域文化為重點,以其他文化為補充,陸續建起了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紅軍紀念館、貴州航運博物館等一系列的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