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一個奇人,雖然他並沒有能夠幫助劉備完成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志向,但也能在風雲變幻的時代建立了一番功業。《三國演義》誕生之後,諸葛亮儼然成為了半仙,甚至近乎於神的地位。其實,在《三國演義》之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的志向難酬,更讓後世的文人感慨萬千。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乎化身為發明家。他使用了威力巨大的諸葛連弩,設計了不可思議的木牛流馬,更是以變幻莫測的「八陣圖」,差點困死了吳國大將陸遜。這些稀奇古怪的發明,並非子虛烏有,在史籍上都有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三國志諸葛亮傳》
特別是八陣圖,大概最受人關注。相傳在諸葛亮之前,黃帝和大將風后就共同創造出了八陣圖。《風后八陣兵法圖》介紹,所謂八陣分為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每個陣勢在各種環境中,都有優勢和劣勢,軍隊只要靈活掌握,自由切換,便能發揮巨大的威力。
小說中的諸葛亮,僅僅擺出石頭陣,就讓陸遜暈都轉向,進來容易出去難。如果不是得到黃承彥的幫助,吳國精銳肯定盡失。因此,八陣圖引得後人無限想像,比如詩聖杜甫就曾經寫過同名五言絕句《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當時的杜甫移居至夔州。當地有武侯廟,江邊還有八陣圖遺址,相傳就是諸葛亮留下的。杜甫向來就是諸葛亮的粉絲,憑藉無限敬仰,他寫下了大量謳歌諸葛亮的詩歌,此詩就是其中之一。
在前兩句中,詩人以工整的對仗,強調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和軍事才華。三國鼎立固然有諸多原因,並非諸葛亮一人之力,但詩人以一句話的概括,抒發了對諸葛亮的尊敬。同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出眾,也並非曇花一現的八陣圖可以體現,詩人偏偏將其作為神出鬼沒、奇謀頻出的代表,更增添了詩意。
第三句是杜甫面對歷史遺存,發出的感慨。即便過了幾百年的時光,那些英雄人物早已成為了冢中枯骨,那些所謂的豐功偉業早已成為了過眼雲煙,但江邊的石頭,卻任憑歲月的侵蝕,依然完好如故。
第四句成為了很多人的爭議,在唐朝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說明當時劉備和諸葛亮都發誓要為關羽報仇,發兵討伐東吳。然而,劉備卻無能地被火燒連營,甚至病死在白帝,這留下了千古的遺憾。
然而,這個解釋,總讓人覺得有些問題。感覺有些牽強,又說不出哪裡不對。直到蘇軾在《東坡志林》中給出了他的理解:
僕嘗夢見人,雲是杜子美,謂僕曰:「世人多誤解吾詩。《八陣圖》詩云:『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人皆以為『先主、武侯,皆欲與關羽復仇,故恨其不能滅吳』,非也。我本意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意;此為恨耳。」此理甚長。
原來,蘇軾說他曾經夢見杜甫本人。在夢裡,杜甫對蘇軾說,世人誤解了他的《八陣圖》,最後一句並非他想報仇未果的遺憾。他原本就認為吳國和蜀國唇齒相依,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打敗北方的魏晉。後來蜀國被滅,就有蜀國和吳國失去信賴,無法聯盟的原因在內。劉備破壞了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策略,這才是他的遺憾。
小珏認為,蘇軾這麼繪聲繪色描寫夢中的場景,自然是虛構的。這一定是他自己的理解,而且這個解讀更符合當事人的政治意圖,是非常理想的。東坡先生完全不必假託夢話,直接說出來也能獲得贊同。所以,到了南宋時的王十朋,更是以詩應和杜甫:
一家天下裂三都,忠憤填胸出陣圖。千載相知惟白水,此心元不為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