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如己 教生如子
——觀《講臺深處》有感
林桂芬
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題記
電影《講臺深處》改編自斯泰西·貝斯老師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一所只有一位老師的學校故事。
貝斯渴望成為教師,她1987年大學畢業後,已是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年輕母親,貝斯圓了自己的教師夢——但卻是在流浪漢避難所裡教無家可歸的孩子。
更糟的是,她只有一間教室,卻要教六個年級。貝斯知道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她還是接受了。
第一天上班的所見所聞給滿懷信心的貝斯迎頭潑了一盆冷水:所謂的教室是一間又髒又臭的棚戶房,只有幾本破爛不堪的書,一張桌子,幾把幾乎不能坐人的椅子,還有一窩「常住」的老鼠!那些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又髒又沒有教養的孩子對貝斯來說更是如同惡夢。
儘管貝斯有些灰心,但她的丈夫決定全力支持她,還主動到班裡給孩子們講課。
在熱心學生的幫助下,貝斯對教室進行了一番美化。65歲的老流浪漢也加入進來,成為貝斯的助手兼美術老師。一位好心的學區負責人沃倫博士向貝絲提供了上課用的書桌、椅子和教材,甚至將自己家中的鋼琴捐給她。
在粉飾一新的教室裡,貝斯鼓勵孩子們分享個人故事,幫助他們戰勝對生活的恐懼。相處的日子裡,貝斯老師愛生如己,教生如子,在日常的點滴中展現出了偉大的母性光輝,關愛學生的生活,給予他們應有的尊敬,她教育學生們懂得感恩遠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
學生們和他們的家長全都被貝斯的真誠所感動,從不屑到主動積極配合貝斯的教學。而貝斯也下定決心——這輩子她不會再去第二個地方教書。
這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在貝斯老師的不懈努力下慢慢走上了正軌。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心中有一股巨大的暖流在湧動,教師的偉大不在於教出的成績有多優秀而是在於點燃人生的希望,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現在的孩子有朝氣、有個性、有拼勁,對於教師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對環境視聽各方面的變化也是非常敏感的。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影響著孩子的精神狀態,進而影響到課堂的效果。我們創生教育人也應該不斷地「生長」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養,以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
貝斯就是孩子的榜樣,也是我膜拜的教師,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如此的平凡,可卻如此的偉大,她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愛的種子。「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在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從而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
愛是一種力量,一種品質,是教育成功的秘訣,是教師必備的修養,以愛為根基的情感鼓勵是做好老師的關鍵。
在我們每一個班級裡,都存在有後進的學生,我們憤怒或失望時,不妨做個假設,假如他是我的孩子,我該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論這個孩子的問題有多大,我們都不會放棄。我們要像貝斯老師不放棄她的學生一樣!貝斯老師身上展現出來的母性光輝和高尚師德值得我們每一個創生教育人去學習。
影片的最後,現實生活中的貝斯老師現身呼籲,希望大家多多關心教育好孩子,這才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未來和希望。是的,我們國家的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過:「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