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給青春期的孩子上心理課,講到「自信」的話題時,我問了他們一個問題:
從1分到10分,1分代表極度自卑,10分代表極度自信,中間呈遞增趨勢,請問你們分別給自己的自信程度打幾分?
家長們來猜猜,如果是你的孩子,Ta大概會給自己打多少分?
在我的班級中,幾乎每個孩子都給自己打到了8-9分,是不是很出乎意料?
我接著問他們,你們為什麼會給自己打這麼高的分數呢?
他們想了一會兒,笑了笑,沒有回答上來。
我又換了個問法,你們能舉幾個自己做過的,令你們感到自豪的例子嗎?
他們想了幾分鐘,還是笑了笑。
看到他們似乎很糾結的樣子,我開玩笑的調侃道,你們這是迷之自信啊?
這時,有兩個同學說道,老師,這不是迷之自信,我們這叫樂觀……
我發現,現在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類似的誤區,把這種沒心沒肺的盲目自信,等同於「積極樂觀」。
咱們分兩種情況來探討:
有一些孩子是真的感到很「自信」,做得好也罷,壞也罷,總之自己就是最棒的,至於棒在哪裡,他們根本不關心。
這樣的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最容易出現外部歸因模式。
學習不好了,是因為老師沒教好;考試沒考好,是因為卷子太難了;同學不喜歡自己,是他們沒眼光……
這種外歸因的心態會嚴重損害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社交。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孩子的自信其實是偽裝出來的。
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這些孩子會表現出一副全然不在意、無所謂的樣子,好像根本不當回事。
但其實,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深深地體驗著無奈、無助和無力。
為了不被別人發現自己的「軟弱」,他們會用相反的行為來偽裝自己,即我們表面上看到的「自信、樂觀、豁達」。
而真正樂觀自信的孩子,不會刻意地在語言上進行強調和爭論,他們會用實際的行為來向別人證明,自己是可以的。
心理學中,自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表現滿意和感覺滿意。
「表現滿意」是指,以實際行為為基礎,而產生的自我認同感。
比如,孩子今天在跑步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他對自己的滿意是有行為依據的,這就是表現滿意。
相反,「感覺滿意」則缺乏具體的行為支撐,是指單純地在情感上對自己的能力表示認可。
就像上文中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們也說不上來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但就是覺得自己很優秀。
其實,除了孩子們之外,很多家長也會不小心走進「感覺滿意」的誤區。
比如,在孩子遭遇失敗,情緒不佳的時候,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開心一點,就會故意去歪曲孩子失敗的事實,然後去安慰孩子「沒關係,你做得特別好,特別棒」。
這種不真實的反饋方式要麼會進一步增加孩子的盲目自信感,要麼會讓孩子更加恐慌、心虛,因為他們內心其實很清楚家長說的話是假的。
心理學家指出,僅僅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滿意的感受,而不去關注孩子具體的成功和失敗行為,對孩子的成長不會有任何幫助。
相反,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如何在具體的努力行為中獲得「表現滿意」的感覺,而不是僅僅享受著沒有營養的「感覺滿意」。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樂觀品質?——基於客觀事實,幫助孩子增加「表現滿意度」。
1. 誇獎孩子時
首先,在誇獎孩子時,我們可以結合孩子所做的具體行為來進行,這樣孩子獲得的自信感才是真實、具體的。
比如:
以上這些方式,都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去誇獎孩子。
誇得多了,孩子的自信就提升了,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也就更加有底氣了,樂觀的品質也會隨之而來。
2. 批評孩子時
其次,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方法,以事實為依據,對事不對人。
比如:
你看,這樣的批評攻擊性就很低,孩子們在這些批評中感受到的是家長對他們的理解和幫助。
這時,失敗和挫折對他們來說就變成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成功地克服這些挫折後,他們的自信感一樣會提升,並且會更加樂觀地面對新的挑戰。
小結:有些孩子的自信是偽裝出來的,有些孩子的自信是盲目虛假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有事實依據的自信,這樣孩子所形成的樂觀品質才是健康、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