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燉的排骨和肉湯,就不要放味精了,放少許鹽可以,這個鹽要在快燉好的時候放。如果排骨和豬肉事先有用醬油醃製過,那就不用放鹽了,保持食材的原味最好吃。為什麼不要放味精?味精是在1908年由日本人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來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半個世紀前,它是從食物中提取出來的,發展到現代用的是細菌發酵法。它的作用是提鮮,增加食材鮮味,除此之外對人體營養價值比較小。得那麼為什麼不要放味精呢,原因如下:①穀氨酸鈉長時間在溫度過高的條件下,會變成焦穀氨酸,不但失去鮮味,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所以如果你一定更要用味精調味的話,建議是在關火前的一分鐘放。
②味精中的穀氨酸鈉融於水,會與胃中的胃酸反應,生成穀氨酸和氯化鈉。氯化鈉就是食鹽。料理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食鹽,如果再加入味精,那就增加了食鹽的攝入含量。人體攝入過多的食鹽,會引起高血壓疾病的產生。③吃了用味精調味的料理,會使人變得很口渴,這也跟穀氨酸與胃酸反應產生氯化鈉的原因有關。吃得越鹹,就越想喝水,喝冷飲。冷飲喝多了,體內就會聚集大量的溼氣,影響身體健康。另外過多的氯化鈉會通過腎臟排洩,這樣就加重了腎功能的排洩負擔,長期以往會使腎功能惡化產生水腫的情況。④煮肉或煲骨頭湯的時候,不需要食用味精調味。
因為肉就含有穀氨酸,與料理中的食鹽加熱時,自然會產生味精的主要成分,所以不用添加味精,再次添加只會使得料理更加的鹹,重口味。結合這三點原因,不建議煲湯或做菜的時候,用味精調料。味精與雞精的區別,哪個危害大?上一段我們講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是從海帶中提取出來的。而雞精呢是一種複合調味品。它包含了味精在內,以味精和食鹽為主料,再添加雞肉濃縮提取物、風味核苷酸二鈉、辛香料、助鮮劑、香精等。所以雞精的添加劑比味精還多。至於哪個危害較大,就一目了然了。近幾年很多人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味精與雞精其實是無害的,分析得有理有據的。
但是用事實說話,吃了用味精、雞精調味的菜,和沒有加味精、雞精的菜,是不是身體和口味有明顯的差別。前者會使人容易感到口渴,對味覺的感知會變得遲鈍,喝白開水都覺得苦,會特別想喝冷飲。而後者就沒有這樣的反應。味精和雞精看似無害,但是食用後會促使你再吃一些對健康無益的東西,這就間接損害了身體。肉湯什麼時候放鹽?燉湯的時候,建議湯煲好後,出鍋前再放入食鹽調味。原因有兩點:①食鹽具有脫水的作用,如果提前放鹽,使得肉長時間在鹽水中浸泡,肉的細胞水分向外滲透、凝固,肉組織收縮變緊,影響營養向湯中溶解以及湯汁的濃度,使得肉質變老變柴,口感差。
②前面有提到,人體攝入過多的鹽,容易造成血液粘稠,引起高血壓,對身體健康不利。出鍋前放鹽有助於減少鹽的攝入。③鹽中的碘含量,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下會被破壞,碘是人體需要補充的一種微量元素。而在出鍋前放入食鹽,還可以保護食鹽中的碘含量不被破壞。總結自己燉排骨或者肉湯要什麼時候放鹽和味精才好吃又好喝?廣東人煲湯講究「鮮」,要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其實肉裡面就含有穀氨酸,就算不加鹽加味精,不加雞精,也能喝到鹹味。另外味精、雞精輸入化學提鮮,食用後會引起一些副作用,所以點建議煲湯不要放味精,在關火前加入少量食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