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人與人之間應有平等和尊重

2020-12-24 民小權

前天,

魚兄推薦了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觸不可及」,

德裡斯菲利普之間真摯的友情,

感動了無數人。

這直接反映了,

「真實」,是最能被接受的。

作為一名熱愛電影的人,

很開心熒幕之上逐漸有一些演繹友情的佳作。

世間三種情感:「親情、友情、愛情」,

是人們追求完美人生,

不可或缺的 。

今天,

魚兄再度推薦一部關於友情的建立初始,

也是真實故事改編而來,

影片「綠皮書」,

我們一起欣賞 。

綠皮書

Green Book

影片導演彼得·法雷裡,

在2014年因作品「電影43」,

被金酸莓獎評委「最差導演獎」。

僅僅四年之後,

彼得·法雷裡和好友編劇一起改編創作了「綠皮書」的劇本。

影片邀請到了「指環王1:魔戒再現」、「指環王3:王者無敵」裡飾演

Aragorn的維果·莫滕森出演男一號。

不是看演員表的話,

真看不出那是「指環王」裡的勇者Aragorn

《指環王》裡的維果·莫滕森

與維果·莫滕森搭檔的是黑人演員馬赫沙拉·阿里,

這位在同性類型影片「月光男孩」,

榮獲11項「最佳配角」獎的演員,

同樣用精湛的演技,

在「綠皮書」再次封神,

榮獲包括「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七個獎項的」最佳配角獎」。

真實故事,

加上好的劇本創作,加上好的演員,

最終成就了「綠皮書」在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大豐收。

「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豆瓣評分8.9

2018年上映之初,

豆瓣開分9.2,

豆瓣電影排行榜第66位。

託尼·利普,一位曾在部隊服役的中年男人。

成家未立業,為生計所迫,

在當地一家高檔餐廳會所做侍者,就是看場子打雜的人員。

一身流氓氣息,在託尼身上讓人難以察覺,

卻不能否定,他確實是一位吊兒郎當的人,

導演卻賦予了他有處理各種事情的本領。

託尼不是那種屈就於人前的人,

一切事情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

也因此被身邊人讚美其人,

也因此,

常常失去來之不易的工作,

獨自照看兩個孩子的妻子德洛麗絲總會抱怨沒有收入來支撐整個家庭 。

經人介紹,

託尼去面試一個私人司機的工作,

老闆是一位黑人音樂家——唐納德·謝利

謝利要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各地演出,

需要一位司機兼保鏢兼隨從兼各種雜事的人,

託尼樂意效勞,卻拒絕提包擦鞋的合同內容。

起身告別之時,

謝利再次挽留,告知其為人處事的能力,自己非常需要,

再次交談條件之後,

託尼接受了這份工作。

在美國,

種族歧視從未得到過徹底解決。

作為黑人,

謝利所要去往的各個城市,

都會遇到因為種族歧視而帶來的麻煩。

這種因事擇人的劇情結構,是一種非常老套的呈現方式,

幸好,

導演並沒有刻意去設置這一橋段。

謝利的助理交給了託尼一部車和一本出行指南書,

那部綠色書皮的手冊,

詳細介紹了各個城市允許黑人入住的酒店和一些場所,

託尼很意外。

謝利有著紳士般的修養,

言談舉止都很正式 ,

那穿著在身的筆挺燕尾服,總能透出藝術的氣息。

與之相反的是託尼

煙不離手,髒話亂彪,

一手方向盤一手炸雞,

他的快樂總讓謝利看不懂。

確保每座城市的演出,都能按時到達,

確保演出的鋼琴,必須是施坦威牌鋼琴,

確保每天晚上送一瓶威士忌到謝利的房間,

託尼只需要記住這些,

其他的,

仍然自我行事。

演出一站一站進行,

託尼也充分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謝利排除並解決了許多問題。

除了工作,

謝利總會提出一些對託尼的不滿,

比如說話方式、比如禮節禮儀,

一人一世界,

託尼不懂謝利所表述的東西有何意義?

謝利也惱怒託尼的所為難以接受 ,

只因老闆與下屬的關係,

總會讓託尼在憤怒中,接受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

這就是他們最開始的關係狀況——相互嫌棄 。

真摯的友情發展,

一定要有一些事情的發生才能厚重 。

謝利似乎早有心理準備,

接受種族歧視的各種場合。

他並沒有反抗,也沒有與之糾纏,

他總能平靜的看待一次又一次的羞辱,

然後報以微笑,任憑語言攻擊,拳腳相向。

異性相處,

總能日久生情 。

同性相處,

亦能升華成知己 。

謝利開始更看重託尼的為人和幫助,

也開始融進託尼的世界,感受一些不曾有過的生活氣息,

至少,

謝利開始在車上,用手拿著雞腿,吃的津津有味 。

用朋友的方式去交你願意交的朋友,

用自己的方式,打開真誠,

黃金從砂石而出,

絕不該有高低之分。

同行的演出人員告訴託尼

謝利完全可以拿著三倍的收入,在自己的城市無憂無慮,

可為什麼要如此,

面對每天不知何時到來的羞辱和危險,

還要繼續四處演出。

影片中,

只是簡單的表述了謝利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換取種族歧視的戰爭結束,四處演出,讓所有人重新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謝利的內心,

一直是善良掌持的國度 。

他從不解釋自己的行為,只是默默做著對的事。

如果說憤怒,

謝利也有,

他曾這樣在憤怒中告訴託尼

「 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又或不夠男人,那請你告訴我,託尼,那我到底算是什麼人?!」

一句話,

涵蓋了多少意義,

徹底融化了託尼的心 。

不能為黑人所受到的歧視有所作為,不能成為白人平等的立於世間,而且自己還是一位同性戀,不被理解。

謝利,痛苦而又堅強的活著。

最後一場演出,

依然被種族歧視擾亂了日程,

謝利這次沒有妥協,

堅定還擊,宣告人間平等法則 。

兩人驅車一路,回程與家人慶祝聖誕夜。

司機是謝利

託尼睡在後座上,蓋著謝利的毯子。

託尼邀請謝利來自己家中一起過聖誕節,

謝利不想自己的黑人身份打擾別人的愉快時光,

拒絕了。

面對華麗而有冷清的房間,

謝利獨處了片刻,

拿起香檳,

去往了託尼的家中 。

無論人生有多少疾苦,

總有一處淨土,

為你貼身擁護,

可以是生時,可以是死時;

而那些可溫可冷的友情,

永遠是你眼睫下的晶瑩淚滴,

是鹹的,是讓你感動才有的流淌;

相知相伴的長久,

唯有友情,

與你血脈無緣,卻又風華相伴。

相關焦點

  • 人與人之間交往,平等是最好的關係
    人際交往是門學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好和不經意的小習慣。有時候你稍不注意,可能就會踩到別人的雷點。人與人之間交往,有很多種相處方式,有的人自身喜歡指點江山,喜歡給別人當指揮,只是如果把握不好度,就會成為對其他人指指點點的高傲,惹人嫌棄。也有一些人,慣於討好,刻意逢迎。
  • 綠皮書電影感想—這不是幸福,是悲情生存之書(綠皮書開箱文)
    某天他受僱當非裔美籍鋼琴家Don Shirley的司機,陪他到美國南部巡迴演出,這一趟兩個月的旅程,讓兩個人往後的人生再也不一樣… 此篇文章分為「關於綠皮書」、「個人感想」和「史實比較」三個部分:Part 1:關於綠皮書電影中Tony拿的綠皮書就是這一本,書名為《The Negro
  • 從《綠皮書》《無法觸碰》看待黑人白人之間的問題
    本人從《綠皮書》《無法觸碰》兩部影片之中找到了黑人白人之間主要的問題-教育。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兩部電影。《綠皮書》:美國拍攝,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保鏢託尼(黑人)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出發,到美國的南方地區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 在《綠皮書》中,唐盡其所能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世人的偏見
    《綠皮書》唐出生在一個受膚色文化影響深重的美國,但是唐不像其他黑人逆來順受任人宰割,唐有不容踐踏的尊嚴,他認為人生而平等,唐將自己從歷史中黑人的圈子脫離,也不被白人圈子所接納,唐是生而孤獨的演奏家,他的內心仍然是悲痛交織,作為一個b黑人,再如何努力似乎都無法讓白人以一個正常的角度去對待他,無法跨越有色人種與白人之間那條充滿惡意與冷漠的意識鴻溝。
  • 人和人之間,最需要尊重
    人和人之間,最需要尊重。有尊重,才有往來,有尊重,才有未來。尊重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前提,尊重是心與心之間長久的根基。尊重,是懂得禮貌,是待人真誠。尊重別人是人品也是修養,尊重會讓一個人更加出眾。尊重不是表面的演繹,而是內心的真誠。
  • 這7種「尊重」的延伸用法
    2.respected(形容詞)受尊重的、受敬重的這個詞是由上面介紹的respect 來的喔,英文中把動詞字尾加上-ed 除了表示被動的意思以外,還可以當作「形容詞」,像這裡看到respect 加上-ed 字尾,是說「被尊敬的」,也就是指「受尊重的、受敬重的」。
  • 《綠皮書》:人生而平等
    周末小編看了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叫《綠皮書》,這部電影給了小編很大的啟發,下面給你們分享一下。影片梗概: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叫託尼的白人給一個黑人音樂家唐做司機兼保鏢的故事。託尼是一個普通的打工階層,所以人設有好有壞,他素質不高、不愛衛生、滿口髒話、一開始還有些歧視黑人,但他善良顧家,愛老婆愛家人,之前在酒吧工作了很久,所以知道這個世界的複雜性,知道怎麼處理緊急危機,知道人生而平等。
  • 美國的天大謊言:「人人生而平等」
    12年後,在1789年制訂的美國憲法中,為了計算各州眾議員名額,明訂黑奴人口按「五分之三」計算。顯然,在美國建國者心中,黑人不在「人」的定義之中,因此不適用「生而平等」這個「普世價值」。 1863年1月1日,被譽為「偉大解放者」的美國總統林肯發布了《解放奴隸宣言》。
  • 《綠皮書》:這樣一個中年大叔讓人不得不喜歡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電影《綠皮書》主要講述了白人保鏢託尼被黑人爵士鋼琴家唐聘用,駕車舉辦巡迴演奏,由此產生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讓廣大受眾難忘的是電影劇情的真實不做作和人性的美好溫暖,大家在為劇情喝彩,我卻更為人物託尼喝彩。
  • 「每日一習話」大小國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
    點擊圖片看視頻習近平:大小國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聯合國憲章首要原則。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21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的講話。    今天(24日)是聯合國日。
  • 原創 「人總需要勇敢生存」——寫在「帝吧」出徵後
    「華人世界民主燈塔」、「華人驕傲」;「鄉愁」;「太平洋的風」;「最美的風景是人」;「仁義禮智信」.但輿論對臺灣的態度是撕裂的。一部分人的眼裡,臺灣似乎是中華文明的應有模樣。而另一部分人說,臺灣對大陸充滿偏見,排斥中國這個概念;經濟上發展停滯,政治上民粹主義橫行。臺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有了陸港兩地的在地生活經驗,我是否可以和臺灣的同齡人們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我想為得出答案找到一些線索。
  • 奧斯卡最佳《綠皮書》,白皮糙漢和禁慾黑人CP感十足!
    為什麼這麼多電影人不待見《綠皮書》?毫無疑問,獲得眾多提名和獎項的《綠皮書》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電影,但是卻並不應該成為「最佳」,成為代表。就像是評論說的:「最根深蒂固的種族矛盾被喜劇輕鬆帶過,將漫長、野蠻、持續性的種族歧視歷史,簡化成了一個難題、一種配方、一個戲劇性的等式,可以被輕鬆平衡和解決。」
  • 人與人之間平等精神的可貴|論語之重新解釋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精神的可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句引自《詩經·衛風·雄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忮,害也。求,貪也。臧,善也。言能不忮不求,則何為不善乎?此衛風雄雉之詩,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子路穿著破舊的棉袍,與穿著高貴皮衣的人站在一起,沒有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沒有感到羞愧恥辱,為什麼?
  • 「千言」人總是會把最基本的尊重丟掉,就像是丟掉一件尋常的東西
    不過是看重了彼此的利益,習慣了把自己當作少爺,當成了命令的施放者,可別忘了,我們之間沒有主次,只有尊重,沒有了最基本的尊重,你的話,在我耳邊都是放屁,我只做我該做的事,而不是因為你的命令。How can there be so many friends?
  • 《綠皮書》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綠皮書》展開於1962年的美國,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故事講述了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黑人鋼琴家唐要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開始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相對老套的故事背景,展現了無數次的種族問題,讓不少人心中生疑,這部電影為何斬獲奧斯卡三項大獎。
  • 《綠皮書》兩個大男人的公路行,告訴我們何謂尊嚴
    ——《綠皮書》《綠皮書》原是一本真實存在過的黑人出行指南,是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的一本小冊子,指出全美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就餐。電影《綠皮書》就是基於這本小冊子而發生的故事。片子講述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一個黑人音樂家和一個白人酒吧服務員前往美國南部巡迴演出的故事。
  • 「家庭教育」尊重孩子的老師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都希望孩子成為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所以說,老師是家長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老師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除家長之外最重要的人了,因此,家長和老師更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這裡,我們重點站在家長的角度談談尊重老師的問題。
  • 有多高名字的《綠皮書》
    在我看來,這個《綠皮書》的電影並不是很突出,它的開始也是,至少對於追逐現代和當代的青年快速文化來說。有一天,我突然想去電影院看電影,翻發現《綠皮書》這部電影有很高的分數。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開玩笑地和朋友們一起買了兩張《綠皮書》電影票。但從那天起,這個電影就在我的腦海中烙上了印記的烙印。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CRPD 第 4 號一般性意見便藉由「排除」(exclusion)、「隔離」(segregation)、「整合」(integration)與「融合」(inclusion)4 種概念的比較來說明這個概念。
  • 「追女生」已經過時了
    建議一:放棄「追」和「PUA」的概念。前面說了「追女生」的概念本身就產生於一個男性享有諸多特權的年代,一個男生可以享受無條件自信和安全感的年代。而喪失這種自信和安全感完全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們是建立在極不平等的男女關係上,這種「自信和安全感」構建起來的婚戀也不可能是平等和彼此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