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老話,不僅是農村人這麼講,非常精神的城鎮居民也是這樣講的。這是一句過去老人教年輕人,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要學會精打細算。
豬肉與豆腐,在平常人的眼裡,一種要價錢貴,一種價錢便宜。民間有一個俗話:「豆腐花了豬肉價錢」,比喻買一種很便宜的東西,花了很貴的價錢買到手,明顯不划算。民間也就常用豬肉與豆腐會不會打算的問題。比如說,如果豬肉花的是豆腐價錢,那就賺了很大的便宜,如便是豆腐花了豬肉價錢,那就虧得太多了。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說的就是精打細算的技巧。早上買的豬肉,去毛破豬的水,以及豬本身帶的水分都還沾在肉上,買一斤肉,水分就佔了將近一成。到中午,或者是下午,擺在賣肉案桌上的豬肉的水分就吹去了不少,同樣是買一斤肉,肯定要比早上買的肉要花得來。
現在的鄉鎮集市上,擺在賣肉案桌上的豬肉,一般都有一塊溼漉漉的布罩住,表面上說是為了遮擋蒼蠅和蚊蟲,事實上起來了保持豬肉水分的作用,不讓風吹乾。
而豆腐本來是很便宜的東西,剛出的豆腐新鮮,就是水分重,並不影響價錢。豆腐的買賣方式本來說不用稈稱,而是一塊或者整板來計價,自然也就越新鮮越好。也有一些地方的豆腐用稈稱,以重量計價的,豆腐本身就很便宜,水分多一點,也值不了幾個錢,可忽略不計。豆腐買晚了,就會變酸,味道和新鮮的不一樣。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話表面上是說買豬肉與豆腐的時間的把握問題,既要物美,也還要價廉。實際上,人們說的是日常生活,要有計劃和打算。俗話說:「 掙錢猶如針挑土,花錢猶如水推沙」,又說「吃不窮,穿不窮,人無打算一世窮」。因此,過日子,在省錢方面要從細處著想,要知道買東西,怎麼樣買才花得來。精打細算、勤儉持家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
不過,這種說法是過去農耕社會傳統,是當時落後的小農經濟背景的普遍思維方式,與當時人們生活條件普遍比較貧窮有關,大多數人要過節衣縮食的艱苦日子,一個錢當作兩個錢來用。
現代社會這句說法已經不合時宜了。比如說,「早不買豬肉」,對現在的家庭來說,已不在乎水分多少的問題了,而是要求肉的質量好,且還要新鮮,尤其是不能變色。因此,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早上買豬肉,早上買豆腐,還要放到冰箱保鮮。然而一個家庭精打細算過日子,勤儉持家的傳統則沒有過時,還應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