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通過「906工程」,藉助中蘇友好契機從蘇聯引進了蘇-27「側衛」戰鬥機及其生產許可之後,這種外形優美的重型雙發雙垂尾戰鬥機在國內已經繁衍出數量龐大的家族,並派生出殲-11、殲-11B/BS、殲-11D、殲-16等多種國產型,成為我國航空兵主力重型戰鬥機之一。
在殲-11系列戰鬥機如日中天之時,可能很少有人還記得「殲-11」這個編號在我國戰鬥機研發史上並不是首次出現,早在60年代末就被沈飛研製的一種單發輕型戰鬥機概念所使用。
借鑑越南戰爭中越南空軍操作米格-17和米格-21戰鬥機成功伏擊美軍攻擊機群的經驗,我國空軍在1969年確立了研製一種具有短距起降能力的輕型戰鬥機的需求,並對該機提出了92項具體要求,例如結構簡單堅固,能在外場輕鬆維護等。這架戰鬥機將取代過時的殲-6,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強-5攻擊機。兩家飛機製造廠參與了競爭,分別是瀋陽飛機製造廠/601所提出的殲-11,以及南昌飛機飛機製造廠提出的超輕型戰鬥機殲-12,也就是著名的「空中李向陽」。
沈飛在1971年末完成了殲-11戰鬥機概念的初步研究,該機總體布局接近法國達索幻影F1,具有帶前緣鋸齒的後掠上單翼,以及傳統尾翼和小尺寸單腹鰭。發動機通過前機身兩側的激波錐半圓形超音速進氣口進氣,長而尖銳的機鼻內置一部火控雷達。該機的武器包括兩門30毫米機炮以及4枚PL-2或PL-5空空飛彈,也可掛載空地武器,逃生系統為現代化的零零彈射座椅。
沈飛為殲-11探索了三種設計概念,其中第一種安裝兩臺升級型WP-6III加力渦噴發動機,預計最大速度為馬赫1.75,無法滿足空軍要求的馬赫2。第二種安裝一臺WP-7III發動機,由於推力不足導致該機最大起飛重量被限制在7噸,嚴重限制了載油量和載彈量。第三種安裝一臺以「斯貝」 512為基礎的軍用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將是我國進口的「三叉戟」客機發動機的加力型,雖然研發難度很大但能夠提供滿意的性能。最終第三種概念獲得批准,因為沈飛已經使用民用「斯貝」 512進行了實驗,認為有很大成功機會。
「斯貝」版殲-11的預測飛行性能為在5000米高度時的爬升速度為197米/秒,最大航程為2300公裡,典型重量為8700千克,起飛滑跑距離小於500米。雖然殲-11和幻影F1外形相似,但該機尺寸和重量都更小,空戰推重比更大。
雖然「斯貝」發動機賦予了殲-11耀眼的性能前景,但這一切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由於在「斯貝」512的逆向工程和加裝加力燃燒室上遭遇嚴重技術問題,殲-11始終無法獲得可靠動力來源,最終只能遺憾下馬。沈飛此後開始集中力量於殲-8II的現代化改進。
雖然老殲-11沒有走下紙面,但我國與「斯貝」發動機的聯繫並未就此結束,在1975年引進了「斯貝」202軍用型號並獲得許可生產協議。但由於航空發動機工業的薄弱,直到1999年才完成了「斯貝」202的國產化,成為「飛豹」戰鬥機的WS-9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