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吃雞的教育之惑:娃娃難以絕緣 家長如何做?
名詞解釋:「吃雞」
「大吉大利,晚上吃雞」(簡稱「吃雞」),是網絡流行語。該詞語最早來源於電影《決勝21點》,隨後因在遊戲《絕地求生:大逃殺》中出現而火遍網絡。當你在該遊戲中獲得第一名時就會有一句臺詞出現:「大吉大利,晚上吃雞!」於是,「吃雞」也成為這款遊戲的一個簡稱。
「子曰:學而打吃雞,不亦說乎,有手機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不玩吃雞,鮮矣仁!」
……
隨著「吃雞」遊戲的流行,日前,一張張孩子圍在一起玩遊戲的圖片在網上傳播。在四川德陽,9歲的小學生翰翰看同學「吃雞」,寫出了《吃雞論語選編》;10歲的小學生星星正在創作一部「吃雞」主題漫畫。「吃雞遊戲誘惑太大了,他們班上男孩子基本上都在玩這類遊戲。」星星的母親王女士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
在對娃娃進行監管和引導的同時,兩位家長更擔心的是青少年沉迷於手機遊戲。可是當娃娃們都在「吃雞」,這教育困局到底怎麼破?
看別人「吃雞」
小學生寫成論語式攻略
「這些年,我的孩子成長與遊戲分不開,看別人打吃雞,竟然寫成了論語式的攻略……」4月8日,網友「斑駁時光」在網上吐槽。
原來,「斑駁時光」的孩子翰翰很小就開始接觸平板電腦和手機,現在,9歲的翰翰眼睛近視400多度,雖然父母採取措施,把手機和平板電腦收了,通過物理隔絕,不讓他打遊戲,但是收效甚微。
「收平板時,娃娃爆發了,又哭又鬧。」他介紹,為了遊戲,孩子甚至與父母爭吵,發生衝突。最終,在父母監督和努力下,翰翰打遊戲時間少了。
網友「斑駁時光」介紹,翰翰會打「吃雞」類遊戲,但他沒看到兒子打過。他說,孩子班上很多同學都在討論遊戲,「如果一點不懂遊戲,孩子會不合群甚至成為異類。」翰翰的學校裡,很多同學都打「吃雞」遊戲,「同學們談論,他天天看著打都開心。」
因為學校要求下教育和學習app,平板、手機成為了學習必備,甚至一些作業都在平板上完成,所以絕對不讓孩子接觸平板和手機是不現實的。
「子曰:學而打吃雞,不亦說乎,有手機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不玩吃雞,鮮矣仁!」
近期,翰翰結合《論語》寫出了「吃雞論語選編」,看到這些內容,網友「斑駁時光」坐不住了。「一個9歲的小學生看同學吃雞,竟然寫出了吃雞論語選編。」他擔心孩子荒廢學業,更擔心孩子的未來。「誰能告訴我怎麼辦?我不想成為一個失敗的家長,不想讓孩子如此沉淪!」他無奈地向網友們發出「求助之聲」。
他的吃雞漫畫將出第二季
班上粉絲還不少
10歲的星星是一名4年級的小學生,在同學中,他已經是一名「吃雞」高手。最近,他正在創作一本漫畫,他給漫畫取名《聖魔大陸——藏在HIM身上的神器》,只要有空,都會畫上幾幅。
記者發現,星星的漫畫作品以火柴人簡筆畫的方式呈現。漫畫開頭,一名叫Fourze宅男,拿到一本「秘訣」,然後與隊友組隊,空降到目的地展開任務,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戰鬥後,最終戰勝反派角色HIM,獲得勝利。
「班上還有不少粉絲,看完第一季,都等著看第二季了!」星星的母親王女士說。
據介紹,星星正在畫的漫畫的元素來源於「絕地求生」、「我的世界」等遊戲,以及網絡小說鬥羅大陸,日本動漫假面騎士。漫畫經過一個月創作,第一季已經完成,不僅有場景、劇情,星星連配樂、片頭曲、片尾曲都安排了,片頭曲《Fighting Gold》片尾曲為《Rise》。漫畫內容以「吃雞」為主題。
「只要聊遊戲,他話多得很!」王女士介紹,星星除了上課、做作業,總喜歡偷偷打遊戲,在遊戲裡,星星也學到了很多武器的知識,但遊戲的思維和語言,對星星影響很深。
因為玩遊戲,星星還挨過爸爸的打,他甚至心理出現逆反心理,總希望爸爸出差久一點。而父母最擔心的,還是遊戲對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影響,「畢竟是戰爭遊戲,娃娃太小,耍的時間太長會變得暴力,或者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王女士說。
「不讓他接觸遊戲根本不可能,只有進行監管和引導。」家人也試圖不讓他玩遊戲,但星星所在班級,男孩子基本上都在玩「吃雞」類遊戲,王女士希望學校組織專業人士給家長提供專業的諮詢,在家裡和校園營造良好的氛圍。
專家「拆招」
如何讓娃娃免於「遊戲誘惑」又能發掘天賦?
沉迷電子產品、沉迷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長時間沉迷電子產品還會出現全身體徵,在臨床上被稱為「視頻終端症候群」。在德陽市人民醫院心身科,每年都會接到不少類似的案例。對於上述兩個孩子的典型案例,記者採訪了德陽市人民醫院心身科專家羅澍、呂桃,對此進行了深度的觀察與剖析。
探因
吃雞類遊戲為何吸引小朋友?
心理治療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羅澍分析,「吃雞」類遊戲裡,參與者是一個團隊,遊戲裡有人際互動,互相救助,參與者有一種英雄式的成就感、優越感。此外,參與者還要互相競技,尋求資源。「在現實中,青少年的資源是很匱乏的,但在遊戲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很多資源,這就是一個成就感。」玩這類遊戲投入低,操作簡單,裡面還有很多策略性的東西,「這就是吃雞類遊戲吸引小朋友的地方。」羅澍坦言。
「遊戲成癮是一個過程,手機遊戲進入日常生活、從興趣愛好到依賴,然後沉迷,最後到成癮。」她介紹,這對孩子不僅是心理上的影響,對孩子的認知、思維的風格等各方面都有影響。「青少年長期使用手機聊天,痴迷遊戲,患抑鬱症的風險比同齡人高很多。」
界定
孩子是否「網絡成癮」如何界定?
該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呂桃介紹,界定孩子是不是網絡成癮,要看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和不讓他玩手機後的反映。如果孩子表現出很煩躁,或頂撞家長,就會考慮他可能遊戲成癮。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後,腦迴路會受影響,其他功能會被弱化,比如社交功能會受阻。
羅澍介紹,她所在的科室,近期就遇到一個網路遊戲成癮的孩子天天。「天天只有在遊戲裡才能忘掉自己的不開心。」孩子的行為引起了父母的不滿,就動手打他,他則對父母撒氣。羅澍介紹,孩子在遊戲裡獲得了愉悅感,時間久了,就需要長時間遊戲,才能維持這種狀態,導致遊戲成癮。「上癮之後,孩子的情緒、性格就會進入一個相對病態的狀態。」這時,父母就會發現娃娃變得自私了、暴躁了、不負責任了。
根治
發掘孩子天賦培養生活樂趣
「找準娃娃遊戲成癮的原因很重要。」羅澍介紹,社會飛速發展,手機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限制使用手機而讓孩子遠離遊戲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關鍵是要發掘孩子天賦,培養孩子的生活樂趣,才能根治遊戲成癮。「要治療網絡成癮,要激發他們的動機,娃兒不想變,父母做任何改變都很難。」
羅澍介紹,寫「吃雞論語選編」的翰翰其實對古詩詞還很有感覺,創作漫畫《聖魔大陸》的星星在漫畫上有天賦,父母可以在這方面給予鼓勵和引導。
兩位心理專家均認為,父母要注重言傳身教,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儘量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各種遊戲。同時,學會教孩子利用「興趣轉移法」擺脫網路遊戲,培養他們旅遊、讀書、繪畫、手工製作、發明創造等。
視角
教育學者:不能片面禁止孩子接觸遊戲 最好狀態是適當樂於其中而不沉迷
「孩子玩遊戲,最好的狀態是適當樂於其中,而不沉迷。」教育學者熊丙奇介紹,家長不能片面禁止孩子任何遊戲都不接觸、都不能玩,對遊戲好奇的孩子會對家長的「禁令」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背著家長偷偷玩遊戲,並抓住機會過足癮。
熊丙奇認為,青少年沉迷遊戲,家長是第一責任人。所以,家長要學會監護、引導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玩遊戲,對孩子進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在使用過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網玩遊戲的時間,識別色情、暴力等不良網絡信息,以此引導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並和孩子多交流、溝通。
其次、家長要發展孩子更廣泛的興趣,比如一起進行戶外體育鍛鍊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時間安排在學習之中。
「陪伴教育要發揮作用,還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和配合。」熊丙奇介紹,從目前的情況,遊戲不能一禁了之,遊戲也有一些益智遊戲,只是需要對未成年人限制。很多家長抱怨自己是在和遊戲開發商和經營商「搶孩子」。按照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法規,面向未成年人的網路遊戲經營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統,限制未成年人註冊,控制玩遊戲時間,但一些遊戲經營商為逐利,註冊審核形同虛設,防沉迷系統變為擺設。為此,必須加強監管,監管部門監管網絡服務商嚴格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能縱容遊戲經營商過度逐利,誘惑未成年人沉迷網絡。(記者 王明平)